回覆列表
  • 1 # 立殘陽

    漢人視郡如邦國,郡守為君父,自稱曰臣,見太守曰朝見,其君臣關係一目瞭然。一方面是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一方面又視本郡太守為君,王臣與郡臣的雙重身份也即構建出了所謂的二元君主觀。

  • 2 # 大觀歷史風雲

    你好,我是趙Coco,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東漢作為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東漢的皇權統治在當時的百姓心裡是至高無上的,但是被大漢養了四百年計程車人心中卻偏偏有著二重君主觀這種觀念存在。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大家要清楚什麼是二重君主觀?

    漢帝為第一重君主,漢帝與普天下臣民的關係便是第一層君臣關係,寒鯤在本文就簡稱其為“帝臣關係”;闢主(府主)為第二重君主,與所徵辟士人的關係則是第二層君臣關係,寒鯤在本文就簡稱其為“闢屬關係”。

    為什麼會有二重君主觀,下面是我的分析:

    東漢計程車人做官入仕,既可以透過漢帝國的系統化察舉徵辟。直接走前一渠道,成為拿皇帝俸祿的官員,那麼便直接以皇帝本人為一重君主便可;如若在被皇帝徵召前,被開府大臣徵辟,那麼就是拿開府大臣的薪水,自然要以開府大臣(恩主)作為除了皇帝以外的第二重君主,也便形成了所謂第二層君臣關係。

    介乎兩者之間的,還有一種是先經開府大臣舉薦,而後直接成為皇帝下屬官員的,那麼此時的第二層君臣關係就會比“開府徵辟”渠道下的闢屬關係更弱一些,以至於門生故吏如何對待恩主,會更具有彈性一些。

    東漢政治的這一現象大體有兩階段不同的表現,首先是在東漢政治的大部分正常運轉時期,闢屬關係體現為京官大員開府、郡守開府、州部開府三種。三者均為運轉府主官職所司事務的具體辦事隊伍,但在東漢政治的運轉中,有難免摻入了世家豪族逐步營造自家勢力的成分。其中,京官大員開府,是袁楊陳荀等經學世家用來營造全國性門生故吏網路的渠道;郡守開府,則是用來籠絡所守地方豪族,完成皇權與地方治權相銜接的渠道;州部開府,主要是用來履行刺史的行政監察權與亂時臨時軍事排程權的渠道,到了東漢中後期,則越發具有籠絡一州望族與軍事人才的色彩。

  • 3 # 荊楚湖北大視野

    二元君主觀或多元君主觀的論證,主要就是,有皇帝這個標準君主了,還能不能認他人做君主。

    能不能認?

    例子

    【 魏書曰:谷熟長呂岐善硃淵、爰津,遣使行學還,召用之,與相見,出署淵師友祭酒,津決疑祭酒。淵等因各歸家,不受署。岐大怒,將吏民收淵等,皆杖殺之,議者多非焉。(袁)渙教勿劾,主簿孫徽等以為“淵等罪不足死,長吏無專殺之義,孔子稱‘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謂之師友而加大戮,刑名相伐,不可以訓。”渙教曰:“主簿以不請為罪,此則然矣。謂淵等罪不足死,則非也。夫師友之名,古今有之。然有君之師友,有士大夫之師友。夫君置師友之官者,所以敬其臣也;有罪加於刑焉,國之法也。今不論其罪而謂之戮師友,斯失之矣。主簿取弟子戮師之名,而加君誅臣之實,非其類也。夫聖哲之治,觀時而動,故不必循常,將有權也。間者世亂,民陵其上,雖務尊君卑臣,猶或未也,而反長世之過,不亦謬乎!”遂不劾。 】

    二元或多元君主觀念,沒有一定的級別限制比如太守級別的屬吏才擁有。

    上面的例子就是實際生活中,二元君主權力的實際體現不僅是名義上的,雖然會說說“罪不至死”,但也是“國法”。

    二元君主的根源,應該是漢諸侯國臣子制度上不忠於皇帝。這個制度發酵了一下,成為後來的二元君主觀。

    補充一下,個人觀點。

    “二元君主觀”這個稱撥出自哪裡誰之口,都無所謂,因為我知道這個稱呼指的是什麼,無論是“二元君主觀”、“二元君主制”還是“二重君主觀”這幾個名詞放在兩漢都是指一個現象。

  • 4 #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非常專業,簡單來說當時的入仕途徑分為兩條,一條是由國家察舉,對國家君主負責。另一條是由高階官員徵辟,對長官負責,也需要對皇帝負責。

    效忠國家,首先要效忠長官

    用《潛伏》當中餘則成的一句話解釋最為精闢“效忠黨國,首先要效忠長官”。當時東漢也是這種情況,國家雖然掌握全部官員的選任,但是長官的徵辟也是當時的重要途徑。而且,世家大族在當時已經成型,徵辟成為了各世家大族之間進行近親繁殖和資源利益交換的工具。官員往往是透過這種途徑為自己培植勢力,好豐滿自己的羽翼。這也是為什麼東漢黨錮之禍會延燒如此之廣的原因。這些透過徵辟出任官職的人,雖然最初地位低下,可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很快就能夠得到提拔。這樣一來,國家的人事就漸漸被世家大族所掌握,察舉制名存實亡,之後更是直接出臺了九品官人法,正式將這種情況合法化了。

    東漢勢力衰弱的另一表徵

    東漢時期,經歷了王莽篡逆和兩漢亂局,很多東西都已經轉變了。讀書人開始更多地為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謀取利益,這主要是由於王莽就是當時讀書人的代表。他饗國十餘年,事實上已經轉變了西漢以血緣外戚為朝廷支柱的情況,讀書人開始大量的攫取權力,拉幫結派,糾集黨羽,更加愛擴張自己的家業,興旺自己的家族以取得實力。這都是因為東漢管理國家的力度弱小了,東漢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外戚宦官又打得不可開交,讀書人自然要另投明主,在他們的心中皇帝太過於虛幻,只有自己的服主才是實在的,能夠改善自己衣食住行的人。所以,他們自然要效忠服主,行君臣之義。

  • 5 # 使用者67724358697

    事實上,很多人一直沒搞清楚一個問題,就是“國家”與“君主”的區別。

    “士人”與“國家”相關,與“君主”無關。

    “士人”以道義為重,為國為民才是目標。

    因此,君主得道,自然會得到士人的支援;反之,君主無道,則會得到士人的唾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孫中山才是愛國者,慈禧不是愛國者。

    康熙8歲登基,內有鰲拜未死,三藩未平,臺灣未收,天地會反清復明,外有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你自己說小康熙如何統一大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車前怎麼透過試駕看出車的油耗,真實油耗跟他們標配的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