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探討明朝衰竭的原因!
4
回覆列表
  • 1 # 無畏偉強

    文人相輕,中國文臣之間不缺的就是窩裡鬥,永遠爭佔道德的至高點再依道德理論打擊對方,從不以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百姓的利益為上,只顧為黨派的利益個人的利益爭奪捕政權中央的行政權朝堂上的話語權,整日想的做的怎樣算計別人給政敵使絆子。小氣、懷舊、孤傲、妒忌、爭強、好面子、講舊績、推責任、拉幫派、這些都是至今文人改不掉的弊端。

  • 2 # 江東汪郎

    黨爭,禍國殃民!比如唐朝的牛李黨爭、宋朝的新舊黨爭、明朝的東林黨和閹黨之爭、清康熙年間的太子黨爭、清乾隆時期的漢滿黨爭等等,對封建王朝的興衰衝擊很大。

    參與黨爭的人,就和今天的某些歷史吹一樣,為了黑而黑,為了粉而粉,根本看不到被自己黑的物件的優點,也看不到被自己粉的物件的缺點,說白了都是一群不理智、好衝動、也學不會獨自思考的人。

    明末為什麼會有黨爭?權勢會矇蔽睿者、智者的雙眼,參與黨爭的人完全是一群為了私利而向對手展開瘋狂進攻具有文化的政治流氓,無論是東林黨、還是由浙黨、齊黨、鄂黨等聯合起來的閹黨,都是如此。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子弟從啟蒙開始就一直有著這樣的雄心壯志,這也是古代文人的崇高理想。然而,一旦他們陷入了黨爭,就會看不到國家、民族所處的危機,不管對方是對是錯,只要不和自己的觀點一致,或者就算是一致也要扯旗子反對,純粹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這叫什麼?這叫政治絕對正確!

    魏忠賢能有什麼能耐?如果不是一群和東林黨走向對立面的讀書人的支援,他就算有天啟帝支援,能坐大嗎?

    後金是怎麼坐大的?如果熊廷弼不死於黨爭,或者說孫承宗不是敗在黨爭之下,如果他們有一個輕鬆、愉快、團結的政治環境,後金是要吃苦頭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可能很多人覺得汪郎誇大了,汪郎很肯定的說,就算薩爾滸之戰後金大敗明軍,但明朝真的傷筋動骨了?非也。當時的後金之主是努爾哈赤,按照他的那種極端的民族仇恨思想和當時的天氣環境,加上遼東民眾的仇恨情緒,明朝還是有能力滅它的。

    可惜,黨爭殺了熊廷弼,逼走了孫承宗,毀了大明朝,成就了後金。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南明的弘光政權並沒有吸取天啟朝、崇禎朝的教訓,依然延續黨爭。更讓人憤慨的是,弘光帝在登基之前,留守南京的文臣武將們,居然還在為誰具有皇位繼承的合法性而爭鬥不休,這些人依然抱著黨爭的態度在選擇,或者說決定著大明的未來。

    尤其是以“水太涼”先生錢謙益等為首的東林黨人,完全違背了《皇明祖訓》中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更違背了萬曆年間“國本之爭”的立場,竟然以立賢為名堅持立萬曆皇帝的侄子潞王朱常淓,而無視萬曆帝的親孫子福王朱由崧,再一次揭起了南明的黨爭。

    然而可笑的是,清軍南下,錢謙益居然投降了,絲毫沒有文人該有的氣節,如此作為,和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等東林六君子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所以,所謂東林誤國,汪郎更願意相信,前東林黨只是一群固執的老先生,他們也許只是在堅持他們心中認為的正義,如楊漣;而後東林黨絕對誤國誤民,是一群毫無遠見的無恥文人,如錢謙益。

    當然,只要是黨爭,於國、於民都不利。說到底,明末黨爭完全是權力催生的政治怪物,對大明朝傷害極大,這也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3 # 火器工坊

    明代的黨爭,說白了就是明朝由盛轉衰、由衰轉亡的直接原因。

    嘉靖年間,原本經過了弘治中興和正德中後期的清明政治下,大明的國力已經有所回升,然而在嘉靖朝,經過了大禮儀之爭的嘉靖皇帝變得不再信任任何臣子,並且對他們採取敵視態度下的統御,這一舉動直接引起了嘉靖朝十分激烈的黨爭。先是嚴黨扳倒夏言,然後在貼心服侍嘉靖帝的同時,還一門心思搞貪汙,而嘉靖對於國家如何並不是太在乎,只要不亂不打擾他修道就好。因此在這一段時間內,整個明朝的政局非常腐敗,軍備荒廢,貪官汙吏對百姓巧取豪奪,使得整個大明生氣皆無。雖然有徐階等人在和嚴嵩抗衡,但是在國家建設方面,卻沒有太多的建設性意見,因此這種黨爭除了確立誰的權勢更大以外,沒有別的積極意義了。

    再就是萬曆年間的黨爭,從爭國本開始,堅持道統計程車人開始和皇帝以及皇帝的走狗展開了博弈,可以說整個萬曆朝,官員更替十分頻繁,尤其是到後期東林鬥三黨時,那是大批大批的官員落馬,就是因為政治隊伍站錯了。和嘉靖朝一樣,原本經過隆慶中興和萬曆前十年張居正的改革,大明的情況剛有回升的起色,就有被這麼一下子給折騰毀了。連年的黨爭不但沒什麼結果,反倒是一點建設性政策沒頒佈。同時皇族貴族大地主還在以各種名義的稅賦敲詐全國百姓,尤其是江南地區的中產階級。而大明朝也是從萬曆年間開始出現了滅亡的趨勢。

    好不容易泰昌皇帝繼位,東林黨也取得了政治鬥爭的勝利,本來就在要大搞政治建設的時候,不爭氣的泰昌皇帝因為縱慾過度掛了。天啟皇帝繼位3年後,司禮監的秉筆太監魏忠賢集合之前的三黨成員,以閹黨的形式殺向朝政,併成功扳倒東林黨,把明末的黨爭再次推向的高潮。

    崇禎皇帝繼位以後,東林借勢翻案,扳倒閹黨,結果一個沒剎住車,明末的黨爭更加混亂了。基本上就是誰和誰不和,就可以互告對方是閹黨。而後溫體仁藉著周延儒崛起併成功扳倒周延儒,然後結成新黨,一面忽悠崇禎,一面壓制東林黨,難以佔據內閣大權的東林黨又開始和溫體仁互撕。撕來撕去也沒個結果,倒是西北的民亂在此時變成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遼東的後金也該院大清,成了和大明平起平坐的帝國政權。即使是在大明生死存亡之際,明朝的官員還在忙於權力的爭奪,而皇帝卻也是無能的什麼也管不了。

    可以說自凡是明朝出現黨爭,這壞事就沒斷過。嚴黨在的時候,蒙古人打到了北京城下。萬曆末年四黨混戰,把可以穩住遼東局勢的熊廷弼撤換數次,間接壯大了努爾哈赤的實力。天啟朝的黨爭,中斷了孫承宗耗資巨大的平遼計劃。崇禎朝的黨爭,逼走了孫承宗、害死了盧象升。搞得遼東局勢和西北局勢岌岌可危,所以說,對於明朝的黨爭就只有一個評價:禍國殃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企業管理中,心慈面善的人是不是不適合當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