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佳園道
-
2 # 小克大夫
首先小便是人體水液代謝的產物,而且正常人體尿液色淡黃,小便的生成主要是經腎小球的濾過及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形成的,一般正常人白天排尿是5次左右,夜間排尿是1次左右,但是由於一些泌尿系統疾病、精神刺激、進水量過多等因素會導致人體小便次數過多,但是小便無力主要還是一些疾病所導致的。下邊小克為大家普及一下哪些因素會導致排尿次數增多,排尿無力及乏力?
1、首先大量進水,正常人體需水量是2000~2500ml,而飲水量過多,會導致人體腎臟代謝過快,尤其是大量喝啤酒會導致腎臟負荷過重,容易導致出現排尿次數過多,而且還會容易導致小便無力的症狀。2、泌尿系統感染,這也是常見的病變,主要是由長期不潔性生活等因素導致泌尿系統感染,主要有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腎炎等各種疾病,而且細菌感染後會導致刺激加強,所以會導致出現尿頻、尿急、尿不盡等症狀,還會出現乏力納差、排尿無力等症狀。
3、神經刺激,主要是由於長期過度手淫,不但容易引起感染,而且會會導致出現泌尿系統神經支配出現異常,所以容易導致出現尿失禁及排尿次數增多,而且排尿出現無力等症狀。
-
3 # 王成大夫
題主小便無力,一天七八次,有時腰也有點不舒服,有時渾身無力。我建議找泌尿外科去看一下,男性最大的可能是慢性前列腺炎。當然,還要排除泌尿繫結石、腫瘤、糖尿病等,可以導致類似症狀的疾病。
下面我們對題主的病情進行簡單分析。
一、排尿無力排尿無力常見的原因為尿道、膀胱及神經因素出現問題:
1、尿道阻力大。
前列腺增生壓迫尿道;前列腺炎引起尿道括約肌功能失調;尿道炎、尿道外傷引起尿道狹窄等,均可導致尿道阻力增大。
2、膀胱收縮無力。
長期尿道阻力增大會導致膀胱內壓力升高。膀胱肌肉被過度牽拉,膀胱內出現小梁小室,膀胱憩室,導致膀胱排尿無力。
另外,如果憋尿時間過長,酒後或者藥物的麻醉作用,導致膀胱過度充盈,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損,也可以導致膀胱排尿無力。
3、支配排尿的神經出現問題。
糖尿病;脊柱外傷、腫瘤手術等外周神經病變;腦出血、腦梗塞、腦外傷、腦腫瘤等大腦中樞神經病變,均可影響排尿神經,導致神經源性膀胱。
二、尿頻一般把24小時排尿次數≥8次成為尿頻。題主每天小便七八次,剛剛達到尿頻的診斷標準。尿頻的常見原因有:
1、生理性尿頻。
喝水飲料過多,或者吃瓜、喝酒,身體進水量增加,尿量增多,排尿次數也會增多。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飲水多,尿頻;且尿糖高形成滲透性利尿,也出現多尿、尿頻。
3、泌尿系統炎症。
包括膀胱炎、前列腺炎、腎盂腎炎等,膀胱粘膜受到炎症刺激,尿意中樞處於興奮狀態,出現尿頻。同時可出現尿急、尿痛症狀。
4、排尿功能障礙。
前列腺炎可引起尿道括約肌過度收縮;前列腺增生可壓迫尿道,均導致膀胱出口梗阻,膀胱出口粘膜受到刺激引起尿頻。
5、異物刺激。
最常見的是膀胱及後尿道結石,其它還有膀胱內進入的一些異物比如溫度計、電線、樹枝等。可出現尿頻、排尿不暢等症狀。
6、膀胱腫瘤。
雖然膀胱腫瘤最常見的症狀是血尿,但也有部分膀胱腫瘤以尿頻為首發症狀。
7、精神神經性尿頻。
精神過度緊張導致。一般僅白天或夜間入睡前尿頻,入睡後無尿頻。
8、膀胱過度活動症。
膀胱過度活動症是指膀胱肌肉不自覺地頻繁收縮導致尿急、尿頻,可伴尿失禁。
導致膀胱過度活動症病因有神經系統疾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膀胱結石或腫瘤等。但有時可能找不到膀胱過度活動症的確切病因。
題主每天排尿7~8次還不算太多,這位小夥一天尿了十來次了三、腰部不適腰部不適可由腰椎、腰部肌肉、腰部神經引起;也可由腎結石、腎積水、腎盂腎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統疾病引起。
四、渾身無力渾身無力更是一種非特異性症狀,全身各個系統出毛病都可出現。
比如說慢性腎臟病、肝病、心衰、內分泌疾病、貧血、發熱、勞累、腫瘤、電解質紊亂、睡眠不足、藥物及酒精影響、感染、重症肌無力等。
其中前列腺炎影響患者精神及睡眠,也可以出現渾身無力症狀。
小夥前列腺炎,過於焦慮,夜間未休息好,渾身無力,愛人也很擔心,醫生在開導患者總結:根據以上分析,題主每一種症狀都有多種疾病可引起。由於多數情況下,眾多症狀往往是由一種疾病引起,因此,綜合所有症狀,男性的話,前列腺炎的可能性較大!但是也無法完全排除糖尿病、膀胱腫瘤、尿路結石等疾病的存在。可以查一下空腹血糖、泌尿系彩超、尿常規、前列腺液常規(男性),多可明確疾病原因。
回覆列表
小便無力,一天七八次,有時渾身無力,有時腰也不舒服,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精神心裡緊張,如果在加上喝水過多或者遇到天氣寒冷天氣,出現小便次數增多和無力以及腰部不舒服。
②尿道炎症、膀胱炎症、前列腺炎、男性生殖器炎症、女性陰道炎等也會引起。
④癔症導致神經源性膀胱。另外精神性多飲也會導致。
⑤尿崩症、糖尿病等。
⑥異物進入尿道和膀胱或者膀胱和尿道有結石。
⑦急性腎盂腎炎等。
遇到這種情況,要注意下體衛生,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多飲水,戒菸戒酒,避免過度勞累,注意勞逸結合,加強鍛鍊,及時就診明確原因,在根據病因決定治療的方向。(本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