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
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透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準、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組。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組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最佳化教材結構。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最佳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係。新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儘量多采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資訊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當然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透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
四.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長期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複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很多歷史教師依然是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由過去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由過去的從教師的權威性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對話,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由過去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薰陶。歷史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在歷史教學中要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義,才能進行認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價值的反思,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推進課改向縱深發展。反思可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反思可以.增強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作為積極投身於高中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就要善於自覺運用“教學反思”,儘管長期不懈的堅持的確很苦很累,但天長日久這些苦和累就會化作生命的芬芳,永遠滋潤和飄香。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往往不會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學片斷,也不會隨著一節課的結束而結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透過多節次的課堂教學,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永遠把更好預設在下一節。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將歷史教學上升到藝術層次演繹出來,教學設計過程是歷史教學藝術生成的重要過程,教學反思才能使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成長的道路上產生質的飛躍。
建議樓主先把近10年的高考卷做一做,然後把課程標準看一遍,然後才開始備課。
然後多參加教研活動,多聽聽其他老師的課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
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透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準、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組。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組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最佳化教材結構。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高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高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高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最佳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係。新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儘量多采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資訊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當然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透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
四.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長期以來,中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複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很多歷史教師依然是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由過去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由過去的從教師的權威性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對話,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由過去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薰陶。歷史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在歷史教學中要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義,才能進行認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價值的反思,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推進課改向縱深發展。反思可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反思可以.增強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作為積極投身於高中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就要善於自覺運用“教學反思”,儘管長期不懈的堅持的確很苦很累,但天長日久這些苦和累就會化作生命的芬芳,永遠滋潤和飄香。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往往不會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學片斷,也不會隨著一節課的結束而結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透過多節次的課堂教學,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永遠把更好預設在下一節。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將歷史教學上升到藝術層次演繹出來,教學設計過程是歷史教學藝術生成的重要過程,教學反思才能使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成長的道路上產生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