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前句寫“清風”——涼爽的風對驅暑顯得無能為力。乍看,這似乎不合風能驅暑的常情,其實,這正是詩人的匠心所在。這樣寫,固然是指清風小而無力驅暑,而更主要的是用“清風無力”來襯托暑旱之甚,酷熱難當。這句中的“屠”字下得尤為精妙。“屠”,是殺掉的意思。“屠得熱”,既使“熱”人格化了,又有力地表現了詩人恨暑熱的情感。若將“屠”字改為“驅”或“消”,詩句固然也通,而藝術效果則遠不及“屠”來得好。詩人的另一首詩《暑中懶出》中的詩句“已嫌風少難平暑”反映的內容與這句詩差不多,但寫得不如這句詩形象生動有力。後句寫太陽遲遲不肯落下,以落日穿上翅膀飛上山來加以反映,也較為形象生動。 讀這兩句詩,我們彷彿看到這樣一種情景:時值酷暑,大旱不雨,小河干涸了,土地龜裂了,禾苗枯萎了,而太陽又偏偏不肯下山,炎氣蒸騰,熱得人們坐立不安。 如此暑旱酷熱是怎樣造成的呢?詩人認為這是由於老天爺的緣故,於是續寫出了:“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這裡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漢”(指銀河)乾涸,這與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字裡行間滲透了詩人對老天爺的憎恨之情。應該說,“人固已懼江海竭”這句還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人們最害怕的還不是江海枯竭,而是因暑旱酷熱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無力解決的生計問題。這也就緊扣住了詩題“暑旱苦熱”中的“苦”字。“河漢幹”諸語,想象瑰奇,令人拍案叫絕。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前句寫“清風”——涼爽的風對驅暑顯得無能為力。乍看,這似乎不合風能驅暑的常情,其實,這正是詩人的匠心所在。這樣寫,固然是指清風小而無力驅暑,而更主要的是用“清風無力”來襯托暑旱之甚,酷熱難當。這句中的“屠”字下得尤為精妙。“屠”,是殺掉的意思。“屠得熱”,既使“熱”人格化了,又有力地表現了詩人恨暑熱的情感。若將“屠”字改為“驅”或“消”,詩句固然也通,而藝術效果則遠不及“屠”來得好。詩人的另一首詩《暑中懶出》中的詩句“已嫌風少難平暑”反映的內容與這句詩差不多,但寫得不如這句詩形象生動有力。後句寫太陽遲遲不肯落下,以落日穿上翅膀飛上山來加以反映,也較為形象生動。 讀這兩句詩,我們彷彿看到這樣一種情景:時值酷暑,大旱不雨,小河干涸了,土地龜裂了,禾苗枯萎了,而太陽又偏偏不肯下山,炎氣蒸騰,熱得人們坐立不安。 如此暑旱酷熱是怎樣造成的呢?詩人認為這是由於老天爺的緣故,於是續寫出了:“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這裡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漢”(指銀河)乾涸,這與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字裡行間滲透了詩人對老天爺的憎恨之情。應該說,“人固已懼江海竭”這句還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人們最害怕的還不是江海枯竭,而是因暑旱酷熱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無力解決的生計問題。這也就緊扣住了詩題“暑旱苦熱”中的“苦”字。“河漢幹”諸語,想象瑰奇,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