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像一陣風吹
-
2 # 夜
漢朝剛建立時,百廢待興,老百姓還沒從戰亂中緩過來,而道家,黃老之學提倡無為而治,不出臺過多的政策制度限制束縛老百姓,正好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慢慢的經濟等各方面也就開始恢復了。但是正所謂飽暖思淫慾,一般百姓生活水平上來了,就開始整事了,如果放任下去國家必然亂掉。而儒家提倡忠君愛國,三綱五常,以德治國等等,特別有利於給百姓們上一道緊箍咒,建立起完整的制度,維護統治者的統治。這就好比一個創業公司剛建立時,制度規定都不多,大家稱兄道弟,也不想別的,就是一門心思想著發展壯大,大家放手幹,沒有什麼大的束縛。可是等到公司發展壯大,你再不轉變策略,制定制度,說不定今天你還是CEO呢,明天就看大門去了。
-
3 # 大湖模組建房
劉邦建漢初就明白秦朝是因殘暴與苛政導致滅亡 而多年戰亂導致百姓民不聊生 所以以道家無為而治為根本使百姓修養生息 使國家富強 而到漢武帝時期 漢朝通過幾十年的積累已經是國富民強 而武帝又是大有為之君 要開疆拓土 就需要儒家的三綱五常 君君臣臣思想來治國 來完成他的大業 所以就有了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管理思想
-
4 # 馳騁歷史的騎士
西漢初年,國家在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的破壞,經濟社會發展落後,百廢待興。據說,當時皇帝乘坐的馬車都無法找到四匹一樣顏色的馬。
這個時候,統治者只能實行“黃老之學”,修養生息。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思想上主張清淨無為。經濟社會得到極大的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
但在漢景帝時出現了漢朝一個瓶頸危機就是吳楚“七國之亂”,雖然戰亂被很快平叛了,但是這次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的尖銳矛盾在統治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繼景帝之後的漢武帝在文景兩朝留下堅固的物質基礎條件下迫切想建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建設,這個時候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從文化方面走向了前臺。
董仲舒在舊儒學的基礎上糅合其他各家創立了新儒學,他從秦亡的教訓中看到農民階級可以推翻國家政權,因此必須對百姓進行思想教育。只有思想統一,百姓才有行為規範,才能維護長治久安。要想思想統一就必須只用儒學一種思想。因此就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5 # 雄觀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你說的有些片面,漢武帝即位之初,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但是也不只是得益於道家的思想。
縱觀古代的歷史,漢朝出現過“文景之治”,東漢出現過“明章之治”,西晉有“太康之治”,南朝宋有“元嘉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宋朝有“仁宗盛治”,明朝有“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清朝有“康乾盛世”等國家比較繁榮的時期,漢初的帝王崇尚黃老,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但是後代的大多數治世並不是用的道家,而是一開始就恢復了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來治國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可見漢初的繁榮不只是用了道家思想。
漢初的繁榮一是由於戰亂之後,人心思定,百姓在一個安定的環境下,透過辛勤耕作,逐漸有了積蓄。二是漢初的幾位帝王都比較節儉,尤其是漢文帝,不搞大的工程,不勞民傷財,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沒有大的的戰爭損耗,這樣國家財政就逐漸有了盈餘。
而漢武帝自身比較愛好文學,即位後,想要有所作為,於是延攬人才,這時有好多文學之士,也就是儒生,被選進了朝廷中,在儒生的影響下,漢武帝把儒家作為主流統治思想,但對其他思想,比如法家和道家也沒有完全禁止。
漢武帝時期的一系列對外戰爭,比如抗擊匈奴,加大了國家的戰爭損耗,造成了財政的緊張,甚至出現了農民起義。因此漢興不只是道家的功勞,漢衰也不只是儒家的過錯。
-
6 # 庚申己
漢朝的興建也不僅僅得益於道家,儒家也有參與,畢竟秦的法家把大家都得罪了。漢初的統治者雖然大都喜歡黃老之術,但在廟堂之上儒家也一直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所以漢初的統治者一直在儒道兩邊搖擺。同時得益於寬鬆的學術環境,儒家學派在民間也逐漸興起,成為主流。
到了武帝時期,國力極盛,無為而治已經不太合適,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並向外擴張,儒家被提到了首位,但實際上此時的儒家是經過統治者修改過的儒家,與戰國時期的思想已經不同,三綱五常等忠君思想被提出。而同時法家道家都參雜在治國之中,只不過扯了儒家的大旗罩住了而已。
-
7 # 船伕
如果是十幾歲的學生,相信漢武帝是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家的,還情有可原,畢竟這是歷史考試的標準答案。但長大後還相信那就不應該了,不論百家,還是儒術,我總結漢武帝的改革方針為“兩個凡是”:
凡是有害於漢武帝掌控朝堂的就要罷黜。
凡是有利於漢武帝中央集權的就要獨尊。
題目中所說的道家黃老一派,是自文景之治流傳下來,與休養生息國策相依存的一大批利益集團,他們曾經為漢朝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時過境遷,漢朝實力發展後,新王朝需要新的施政綱領和執政集團。
簡單一句話:“你們該讓位置了。”
所以才會有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運動。這場運動和世界歷史上的其他運動頗為類似,比如歐洲中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假借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文化為名,實際上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改革運動。
古代講究出師有名,運動想要成功就需要團結一批人,打擊一批人,披上光鮮亮麗的外衣,隱藏卑鄙險惡的用心。
只是可惜,中國的後世帝王在儒生老師的錯誤引導下,竟然真的把“獨尊儒術”當成富國強兵的好辦法!比如漢元帝,任用只知道之乎者也的儒生,將國之重器當作兒戲,最終將好好的西漢王朝推向了懸崖。
後世卻將王朝覆滅的罪魁禍首丟給了外戚和宦官,最擅長文過飾非的儒生更是把自己身上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可悲可嘆!背鍋俠們不知會在下面怎樣質問這些腐儒。
回覆列表
因為儒學最符合統治者的利益,儒學崇尚忠君愛民思想,比較方便統治者管理國家。道家崇尚無為而治,這個可以在戰亂後與民休息可以用,不能長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