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680060328798

    絞胎、絞釉陶瓷器概述絞胎、絞釉陶瓷器概述 中國唐代始見一種特殊的陶瓷裝飾工藝——絞胎,又稱“攪胎”。唐代慧琳和尚《一切經音義》釋絞曰:“絞飾上,交效反,《考聲》雲:"絞,謂繒黑黃間色也’。”(慧琳:《一切經音義》卷32《佛說觀音無量壽佛經》1290頁。)指出所謂絞,就是絲綢上的“黑黃間色”。從實物看,不少絞胎器的色彩效果確實如此。儘管尚難查考絞胎命名的時代,但這樣的命名深合唐人本意(尚剛:《隋唐五代工藝美術史》144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

    何謂“絞胎”?就是利用不同色調的胎土料,分別製成坯泥,並把不同色調的坯泥擀成板塊,相互疊合,再進行特定的絞揉、切片、拼接、貼合、擠壓,製作成型,器胎上便呈現出不同色調相間,盤旋蹙結的紋理。西方學者稱為“大理石紋陶瓷器”,有的認為其造型紋飾仿自癭木枕。用黃褐、白色瓷土相間絞成的泥片造型燒成後便出現了“遍地皆花,如織錦,然多圓紋,濃淡可挹”的絞胎陶器。也有人認為是模仿漆器中的犀毗工藝。犀毗,亦稱“犀皮”,是古代一種暗色漆器。明·黃成《髹飾錄》曰:“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雲、圓花、松鱗諸般,近有紅面者,以光滑為美。”也有認為是仿自玻璃製品。李仲謀支援“玻璃器”說,並從玻璃與陶瓷同屬矽酸製品的共性論證了絞胎器並非玻璃器的簡單仿製,只是借鑑了玻璃工藝的獨特陶瓷品種。這種獨特紋理的構思設計,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應該是受到多方面的啟發,包括紋樣、工藝、材質等綜合而成。因為大唐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包羅永珍的多元文化體系,其包容性很強而又善於汲取不同地域和意識形態的文化。絞胎中既有三彩絞胎紋,也有大理石紋、樹木紋及團花、蝶形、菱形等圖案。

    因絞胎工藝繁瑣複雜,聰明的古代陶工一直在思考一種行之有效、簡單易行的方法來體現其天然紋理的絞胎效果,以至出現了半絞胎、絞胎貼面等省時節料的改進方法。經五代、北宋絞胎工藝及燒造技術的不斷進步,金代出現了胎表“絞胎紋”的類似“絞胎”器,它既有絞胎器的天然紋理,而又別於絞胎器的傳統紋理,更細膩而自然。這就是學術界稱之為“絞釉”陶瓷。絞釉工藝的形成是陶工模擬“絞胎”器而成的一種全新裝飾工藝。因絞釉工藝較絞胎工藝簡單,以至經元、明、清至今一直沒有中斷,與傳統的絞胎工藝並行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活著就是一種心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