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天推薦點什麼

    讀書是獲取一整片知識的過程,它有一個很大的知識結構體系,而玩手機不同,玩手機是獲取碎片化知識的過程,如果不自己加以整理,所看到的,聽到的知識,就會慢慢淡忘,從而給自己營造一種空虛的心理,感覺到玩手機也不知道自己幹了些什麼。

  • 2 # 格物在理

    兩者的差異就是,一個是系統的,一個是零散的。

    準確來說,玩手機獲取的是資訊,資訊告訴你的是一個個已經加工過的概念,至於怎麼加工的,你不得而知。所以,透過手機獲取知識的最大感觸就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懂得了很多名詞,然而,別人問起這些的時候,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而讀書,獲取知識只是一個方面,最重要的是訓練思維。如果看完一本書只是知道了幾個名詞概念,那這書就算是白讀了。好的書,都會有嚴謹的邏輯,系統的論證,讀者就是要跟著作者的思路去一步步探尋結果。所以真正的讀完一本書,你的感覺應該是,意猶未盡,陷入思考。

  • 3 # 日讀課

    如果現在做個調查:“你認為玩一小時手機和看一小時書,哪個收穫更大?”大概大部分人會投票給讀書。但是實際生活中,不管是地鐵上、高鐵中還是咖啡館裡,玩手機的相比看書的都是絕對優勢。是什麼造成了“知道很多道理,但是臣妾做不到啊!”這種現象呢?讓我們來歷數手機的“罪行”

    多巴胺的奴隸

    首先我們認識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多巴胺是什麼呢?它是人體內的一套獎勵機制。一個生物的多巴胺總是在它做對了事情的時候分泌出來,讓它爽。比如一個原始人,當他在野外採集了一天空無所獲的時候,突然吃到了一個掉在地上的香蕉,他就會分泌多巴胺,然後感覺好極了,真舒服,這種幸福的感覺就是多巴胺在起作用。

    所以,多巴胺對古人的生存是有好處的。試想,如果吃飽不會分泌多巴胺產生幸福感,古人也不會為了追求幸福和快感去填飽自己的肚子,這樣就會餓死而滅絕。所以當古人做了對生存有利的事情,腦垂體就會釋放訊號,分泌多巴胺,獎勵強化這種行為。

    然而到了現代,情況發生了轉變,當人們擺脫生存問題之後,多巴胺卻被網際網路公司利用,讓我們成為了多巴胺的奴隸。

    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拿起手機時,各種各樣的新事物新資訊立刻呈現在眼前,各種各樣的人在和你打招呼聊天,你呢,也立刻興奮起來,參與到資訊和社交的洪流中。而在遠古的時候,新資訊的獲得可以讓古人更瞭解自己的世界;社交可以加強協作團結,這些都有利於提高生存機率,所以會分泌多巴胺。這種機制一直延續到現在,於是手機上大量的資訊湧入,你始終在不停分泌多巴胺,感覺自己處在人生巔峰。

    而看書呢?獲取知識當然也可以分泌多巴胺,但是看書這種收穫路徑,並沒有被各種公司經過各種設計,而是需要長時間努力,集中精力閱讀,才能獲得知識和多巴胺,顯然要慢和少很多。而手機上的各種應用,從頭到尾都是被各種公司設計好的,只要你玩就好了,立刻給你各種反饋,其實是對人腦獎勵系統的一種綁架,讓你沉迷於其中,不知不覺就不滿足於看書獲得的那點多巴胺,就像你喝慣了蜂蜜水,就受不了白開水的寡淡一樣。

    而毒品也是利用了人腦獎勵機制,直接從分子層面,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你甚至不需要做什麼,就能體驗到極端的快感。所以吸毒的人,你會發現他們目光呆滯,六神無主,彷彿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因為就算讓他們突然成為億萬富翁,和吸毒產生的多巴胺相比,也不及萬分之一。所以人間的那些事,又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但是如果長期注射毒品,大腦分泌的多巴胺也會大幅度削減,這個劑量就不會有什麼感覺了,必須加倍才可以,人的大腦就被綁架了,幾個小時就要補充一次,如果不補充,就會出現各種極端的疼痛。

    這種疼痛,如果一定要在現實中找一個例子,那就好像是一個人渾身骨折了之後,還在不斷地挪動身體,與此同時,正在經歷分娩,闌尾炎跟牙神經痛。

    玩手機,就是弱化版的吸毒,一旦你不玩手機幾個小時,是不是就感覺渾身不舒服呢?那些網癮少年,為了上網可以去殺人搶劫,都是因為他們已經被這些廉價獲得的多巴胺綁架了。

    收穫的路徑個不同,那一個人怎麼才能把自己的行為模式調整到收穫更高價值的讀書上呢?

    成為超人的幻覺

    網路的匿名性,讓每個人放飛自我,有機會展示自己真實的一面。當年尼采宣稱上帝死了,所以要重估一切價值。他提出超人哲學,認為自己是這個宇宙中的太陽,而在現實世界中敢這麼幹的人並不多。但是在網路中就不同了,每個人都有機會體驗一把當“超人”的感覺,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讓全世界都圍繞自己轉動。

    新鮮感的致命誘惑

    前面已經說過,閱讀或者學習新東西也會讓你多巴胺氾濫。碎片化的閱讀各種新鮮點非常多,所以注意力不需要長期集中,總是被一個又一個新鮮訊息吸引:新推送的一篇喜愛球隊比賽資訊;某科技公司又發新品了;某款包包出了新款,快去看看;微信群又有新訊息了,趕緊點開……我們渴望新的資訊,我們渴望與這個世界互動,我們無法忍受無聊,我們需要新鮮感的致命誘惑。

    這讓我想起一個關於小白鼠的實驗,讓一隻雄性小白鼠和另一隻雌性小白鼠交配,幾次後就會停下來,但是如果換了一隻新的雌性小白鼠,雄性小白鼠就會繼續交配,一直換一直繼續,直到力竭而亡,這就是著名的柯立芝效應。

    老鼠尚且喜歡新鮮感,人類何嘗不是這樣呢?

    建議

    就像大家說的那樣,成長永遠是反人性的。採銅說過,我們要做那些半衰期長的事情,而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情,它的愉悅感很快就會過去,那麼它就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像網購、玩遊戲、追劇等。而像看書,過了很久,學到的知識還能用得著;像跑步,可以讓我們獲得持久的健康和幸福感,這種當時見效慢,但是影響深遠的事情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家該怎麼推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