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觀史
-
2 # 金剛一樣的堡壘
孟子著作: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孟子》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孫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離婁》上、下,(五)《萬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盡心》上、下。
《史記·孟荀列傳》:“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謂《孟子》七篇由孟軻自作,趙岐《孟子題辭》曰:“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又曰:“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弟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論語》成於門人之手,故記聖人容貌甚悉。七篇成於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諡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註疏》,《四部備要》本14卷;《孟子集註》,《四部備要》本7卷;《孟子正義》,《四部備要》本30卷。另有今人楊伯峻《孟子譯註》(中華書局本)。
1.孟子的主要思想是
道德論,仁義,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
2.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3.認識論,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和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
4.心性修養,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認為實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於君子大發仁心。
5.政治及經濟,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仁和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
回覆列表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中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
孟子3歲時父親就死了,他在母親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他的母親很懂得教育之道。早年,他家住在墓地附近,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挖墳掘土,孟母覺得這樣不利於孟子成長,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但是集市上叫賣聲不絕,吸引了年幼的孟子,孟母又把家搬到學宮附近,每天可以接觸到很多讀書人——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學習不用功。有一次,孟母織布時,孟子正好放學回來。孟母問他學習怎麼樣,孟子滿不在乎地說:“和以前一樣,不好也不壞。”聽了這話,孟母舉起一把刀,一下就把剛織好的布割斷了,並語重心長地說:“學習就跟織布一樣,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學習時不用功,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孟子深受教育。
在母親嚴格的教育下,孟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對他以後在思想上和學術上的發展影響很大。
孟子後來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為師。在學習中,孟子對孔子思想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認為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人了。孟子的學說和子思的主張有很多相通之處,所以後人將他們合在一處,稱作思孟學派。
孟子為了適應戰國形勢的需要,將孔子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復禮”,就是維護周禮。到孟子生活的時期,周王朝已完全衰落,所以孟子拋棄了維護周禮的一些內容,支援當時已經掌權的地主階級。
孟子還反對兼併戰爭,但並不反對統一,他認為統一是使天下安定的根本保證。這也是孟子適應時代的發展,在思想上有所進步的體現。不過,孟子認為只有實現仁政,用“仁”的力量使天下歸服才是真正的統一,這是他繼承儒家思想的表現。
孟子學成之後,為了宣傳儒家學說,他也像孔子那樣,帶領學生去各國遊說。
孟子先後遊歷過齊、宋、滕、魯、魏等許多國家,晚年做過齊國的卿相。當時齊、魏是大國,對於戰國形勢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這兩個國家是他重點遊說的物件。
孟子第一次到齊國,齊威王崇尚武力,對孟子的主張不感興趣。但為了尊重士人,準備贈送他金子。孟子認為一個君子不能被錢收買,所以堅決不受。
後來齊宣王即位,孟子再次來到齊國,被封為客卿。但孟子的王道仁政對企圖爭霸天下的齊王來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最後齊國直接攻燕,大行暴政,導致孟子對齊國的徹底失望,終於在公元前312年左右離開了齊國。
孟子宣傳的愛民的王道仁政,在統治者看來不是當務之急,因此一直未被採納。
孟子70多歲時,帶領學生萬章、公孫丑等回到了家鄉。
在以後的十幾年裡,孟子和學生們一起整理了《詩》、《書》等儒家典籍,同時將自己當年遊說時的言論編纂成書,即今存的《孟子》七篇。書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除了仁政學說外,還有性善論以及民貴君輕等思想。孟子同時還是一個教育家,特別強調認識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根據這個觀點,他提出了學要專心有恆,要注重獨立思考,教學要循序漸進等許多教與學的原則。
孟子的思想,在當時不為人看重,但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特別是宋以後,他的著作《孟子》一書卻被奉為經典,對於中國曆代社會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傳統產生了很大影響。後世統治者特別抬高孟子,把他作為儒家“正宗”,奉為“亞聖”,後人把他和孔子的思想並稱為“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