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炎黃帝子

    其實戰國一開始,佔領了巴蜀的秦國,改了胡服,學會騎射的趙國,它們也只是能勉強的,與這個齊國能夠形成了三強,能夠在一起並立的這種局面,但還是呢,沒有完全的去超越齊國,這個時候齊國是能夠被叫做一流的。至於其他的那四國呢,南韓啊,魏國啊,自從在一闕這場戰鬥後,被秦國的這個大將白起給屠殺了要有20萬計程車兵後呢,也就就淪為了二流的這種國家,楚國呢,雖然家底是很厚,但可惜的是它的這些國王都是腦子有這個問題,當然我們現在看起來,可能不是腦子有問題,可能真的是地處蠻荒的地帶,真的是不太開化罷了。燕國呢,他本來呢,就是一個二流的這種國家。所以一開始他們這些國家都沒有對齊國造成這種威脅的。

    其實呢,說起來呢,齊國的地緣的這些政治是比較好的,周邊的除了一個比較強的趙國外,身下的啊,都是這些些比較二流的國家,像燕啊、楚啊、宋啊、越啊,看上去都是一觸就碎的樣子,而趙國呢,則是忙著去防範這個強大的屠城的秦國,也不敢去得罪這位齊國的老大哥。所以事實上呢,齊國都是一直在去擴張的。直到一個叫做蘇秦的人,從這個燕國給帶來一大堆的禮物。蘇秦勸齊王打宋國,結果宋國沒打下來,沒打下來也就沒打下來吧,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是這個時候來了人了,這個人很可怕,他的名字叫樂毅。就是連孔明都敬佩的樂毅,他帶領著五國的兵,就來打齊國了,齊國自己沒佔到多少好處,反而樂毅帶著五國的兵把齊國給幹了。

    這個時候可能有人說,為啥這些小弱國之間要內鬥呢,為什麼不合起夥來,和大秦打呢,咱們現在知道是秦國幹掉了六國,但是當時的這些人不知道的,因為他們可能覺得,齊國可能也會幹掉六國的,所以看這種問題不能太侷限的。還有就是研究春秋的這些戰鬥的時候,不能只看地圖,否則怎麼也研究不清的。

    就是由於這場消滅齊國的戰鬥,把齊國從原來的一流打回了三流,到了秦國開始強大起來吞併齊國這個時候就需要去選擇了,到底是和秦打還是和呢,齊國選擇了去偏安,採取類似於後來英法的綏靖的這種方式,坐視了除了自己玩其他的這些五國的滅亡。這不是自己去作死嗎?哪有這樣打仗的。

    為什麼會這樣選呢,一般呢,都是去會歸結為齊相的這個後勝被秦國給賄賂了,這個齊王,也就是建,他的為人呢,也是比較的懦弱,從而聽信了後勝的這種讒言,對其餘的這些五國採取旁觀。這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的。但是齊國也是有人的,他的人才也是底蘊,偌大的齊國的這樣的朝廷,為什麼沒有一個清醒的類似屈原的人給站出來呢,可能真的是對齊國和齊王失望了,絕望了,這才是齊國變成三流的真正原因。

    本文轉自小發發聊歷史

  • 2 #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如何評價從春秋到戰國的齊國戰略得失,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齊國是當時的超級大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達到了鼎盛,先後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和戰國七雄之魁,然而,戰國並沒有完成歷史的重任統一全國。這是齊國戰略上的得與失造成的根本原因。

    第一齊國成為春秋首霸和七國之魁戰略上的得。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尊王攘夷,尊王禮鄰,正確國策的執行。齊國自從姜太公建國,就一直奉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尊王就是尊崇天子,以顯示政治的正確,實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禮鄰就是建立統一戰線。齊國尊王攘夷和禮鄰的戰略,貫穿於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齊桓公的春秋首霸就是這一項政策施行的典範,齊威王以尊王而揚德於天下,而獨樹一幟。齊國稱霸爭雄奉行的政策戰略,目的就是謀求自身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政治環境。這項政策成了齊國基本國策,並且堅決的貫徹執行,成為齊國當霸主稱大王的關鍵原因。

    (二)順應歷史潮流,因時改革。順乎時代變革形勢,因時改革,是齊國曆史上最顯明的特徵。雄才大略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一系列改革,使齊國位列春秋首霸,齊景公作為復興之王,重用晏嬰為相,力圖中興,齊威王是戰國時期德高望重一個國君,不但使齊國在經濟和軍事屬於七國之首,而且以德揚於諸候。他們作為賢君明相,思想開明,大膽改革和創新,使齊國國力日益繁榮強盛。勇敢改革和創新是齊國敢於稱霸爭雄的基本原因。

    (三)思想與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春秋戰國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折的過渡時期。歷史潮流滾滾向前,在社會大變革和稱霸爭雄的年代,加速了齊國思想和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周王室衰微,諸候紛爭,各國為了生存,富強,爭霸,都在勵精圖治,謀求發展,同樣齊國在爭霸爭雄過程中,為了鞏固地位,為了使齊國思想和文化向深度和廣度縱深發展,推行了開放和包容的政策。如管仲是法家代表,但他尊重儒家學派,齊宣王、齊威王時期,大力興辦稷下學官,讓天下學者名流雲集齊國,開展百家爭鳴。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是齊國成為春秋首霸和戰國七雄的主要原因。

    第二齊國戰略失利,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歷史機遇。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成也國策,敗也國策。周王朝賜予齊國有一項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候,即是齊國尊王攘夷的國策,這個國策自從姜太公作為國家奉行原則,直到齊國滅亡了都沒有改變。這個國策管仲把它進一步強化了,齊威王更是賦予了它新的內涵,以尊王而揚德於天下。這一國策深入齊國每一個國君,致使他們只想稱霸各國,從未想征服其他國,當自已透過戰爭擴張的領土,足以增強國力的保障,就停止了征戰,齊國只想樹立權威,捍衛霸主地位的方針政策,使他們固步自封,自私自利,失去了大國責任與擔當。這一國策成就了齊國成霸主的夢想,卻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歷史重任。

    (二)自始至終缺乏一個統一的指導思想。齊國對尊王思想誤入歧路,總以正統地位自以為是,使他們思想越來越狹窄,小富即安。反觀秦國,改革圖強,目標只有一個,滅六國,完成統一。策士爭相入秦,名將層出不窮,而齊國沒有一個完整指導思想,缺乏戰略上為其指導之人,更缺少攻城拔地的戰將。

    總之,齊國在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戰略上的正確執行,取得一代霸主地位,而不不及時調整戰略和進行戰略佈局,造成了戰略的失利,一代大國不但失去統一全國能力,而且還亡國了,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士面試ppt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