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美食的小楊

    巴金先生的散文《燈》創作於1942年。文章開篇就用“噩夢”、“窒悶”、“漆黑”這些詞寫自己的心情及周圍的環境,然後話鋒一轉,分辨出了“哪裡是山,哪裡是房屋,哪裡是菜園。”因為:“傍山建築的幾處平房裡射出來幾點燈光,它們給我掃淡了黑暗的顏色。”這一部分表現了作者當時真實的心態。因為這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難的階段,大片國土淪陷,人民流離失所,整個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災難之中,作者此時此刻。為民族、為國家、為他摯愛的人民遭受如此巨大的災難感到痛苦,甚至感到失望、苦悶、傍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者並沒有消沉下去。因為他看到了“掃淡黑暗顏色”的燈光,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這就為全文的寫作奠定了感情基調,也為下文的聯想作了鋪墊。

    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我們可以看作是這篇散文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主要是寫由眼前的燈光所引起的廣泛的聯想:眼前的燈光“默默地在散佈一點點的光和熱,不僅給我,而且還給那些寒夜裡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這時候還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接著聯想到自己一次風雪夜行時對於燈光的感受:“大片的飛雪飄打在我的臉上”,眼前無邊無際的黑暗,沒有路、沒有盡頭。但“一點豆大的燈光”給我指引丁路途。這裡,作者把眼前的燈光和記憶中的燈光交織描寫,並更深一步地描寫燈光不僅給夜行者帶來光明,指明方向,而且還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心靈的安慰、鼓舞:“幾盞燈甚或一盞燈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徹黑暗, 可是它也會給寒夜裡一些不眠的人帶來一點勇氣,一點溫暖。”表達了作者對燈光的讚美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剛上一年級,平時該如何教育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