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山之上看朝陽
-
2 # 情商啟用第六感
對!要是知道怎麼教導孩子,孩子就問不出這樣的問題了!天下沒有不對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子女!知道為什麼這麼說嗎?因為這個世界只有他們不會害你!無論你成功或失敗永遠是他們的驕傲!人們都有個通病,都喜歡傷害自己最親的人!
-
3 # 智鵝
首先,個人認為問題的題目是有問題的,很少有父母不想教孩子做好人,只是父輩的教育方式可能與我們這一代有差別。不同年齡層次的人世界觀價值觀都不同。不能盲目的用我們觀念全然否定父母。很多父輩家庭情況並不好,所以他們可能比較節省,又或者愛佔點佔便宜之類的,只能說是他們的原生家庭使他們這樣。而干涉孩子談戀愛一事,確實算是“傳統”了,中國自古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們的父母多多少少還會有些這種觀念存在,作為子女,只能說理解父母心是好的,然後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了。一點兒建議如下:
1.父母不同意現在戀愛物件在一起。建議跟父母深度溝通,弄清楚父母為何反對,從“根”上解決問題,父母肯定不會沒理由直接反對的。大多數理由都是,沒前途或是窮,人品差,長得醜之類的,那麼作為子女也可以適當的參考下意見,是不是真有這樣的問題,例如,人品差這種。其他的問題,可以自己判斷,覺得自己判斷正確的就證明給父母看你是對的;
2.父母強迫相親。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用錯了方向,所以理解,反對就打打馬虎眼,糊弄糊弄過去~再講講自己的情況和反對的看法,我個人是反對父母強迫相親的。人活一輩子,總要找一個喜歡的人共度一生才不枉此生,寧缺毋濫。
3.做更好的自己,不管目前有沒有伴侶,都應該不斷充實自己,保持身體和內心的健康,好好愛自己。
-
4 # 賽榴蓮
兩個問題 一個個聊。。
第一個
我想說 父母不是,不教孩子怎麼做人。而是教的失敗了,效果不明顯。
天下沒有多少是奇葩 不知道好壞
對於美德 人人都知道。
都希望別人,對自己是有美德的,也有會拿道德標榜自己,約束別人。何況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認為父母 都會教孩子 要如何如何。
至於失敗,多半 敗在自己身上 沒能按要求孩子那樣去約束自己。
還有一半 敗在 溺愛子女 不以小惡為重,縱容孩子。 最明顯的就是,孩子說了句 不適當話 家長都童言無忌 一笑了之。。。
殊不知,這便是五行的鼓勵,孩子在小的時候,還分不清語境,不知道你語義,只會認為,他說了 你們都笑了。。。。
正如同 傍觀者的冷漠 無形中就助長了 施暴者囂張的氣焰。。
還有就孩子 自己生活的環境。
第二個 對於 干涉行為。
因為結果都是行為導致的。
干涉行為,簡單粗暴 見效快。
家長有自己的閱歷, 孩子是家長的過去,家長是孩子的以後。
家長也都 早戀過 逃過學 打過架 也熊過,知道後果。。。所以 不想孩子 重複經歷一直結果的過程。。。
有些問題 是需要站在一定高上 才能看到。。。
孩子 爬在地上要去 摸電門,做為家長 當然一眼就能看出 孩子的意圖,孩子的結局。
像這樣的結果,那個家長不會干涉?(當然早戀不會想摸電門那麼恐怖)
早戀 是美好 的
只是 青春期的 早戀 無非 是對性的好奇 荷爾蒙飄升,精蟲上腦的外在表現。。。
負擔不起 愛的重量。。。
家長只是不想你 害人害己
什麼時間 做什麼事情。。。
到了年紀 不用找 。你家七大姑八大姨 都會給你找的。
簡單粗暴,見效快的干涉 是因為少溝通。
多和家長溝通。闡明緣由 正當的事情 家長是不會反對的 干涉的。。。
很多人,都被毒雞湯 害死了。。。
例如 年輕就要做自己 等等 做自己 喜歡的 等等.... 想做不好的是事,難道還要別人支援嗎?
年輕不要做讓自己高興的事,
年輕要做對自己有意義有幫助的事情。
-
5 # BabyBeyond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李嘉誠資助的汕頭大學校歌,裡面有這一句“學會怎麼做事,再學做人的操守”。
筆者說中國父母不願教導孩子做人,偏偏喜歡干涉孩子做事的觀念是不對的。父母畢竟比子女有社會經驗,只要父母生活在可以,就可以說父母的生活經驗在自身的圈子裡是比較適用的。筆者得問題可以粉兩個談談:
1.為什麼中國父母不願意教子女做人?
人做的好不好是透過人做的事來體現,不會做事又怎麼會做人呢?道理很簡單,就不多說了,大家一想就明白了。
2.為什麼中國父母干涉子女私事?比如,談戀愛
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講下。
一是從大的方面講,這是中國國情所決定的。中國是以家庭為集體的生活單位,華人講究親情、人情,父母對子女也比較關愛,甚至溺愛,不像外國,普遍理性思維比較強。
二是從個人來說,父母的做事做人的方式,在自家生活的那個圈子裡(或則階級),是比較符合所對應的圈子的普世價值。而且,中國父母,普遍是以勤勞、正直、誠信、謹慎等優秀品格來教育子女,影響子女。干涉子女做事,不過是因為子女做事超出了父母的普世價值觀,無論是從法律還是人情,父母都有義務和責任去“干涉”子女做事的。除非已成年️️
回覆列表
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可能給孩子拿著書本上課,大多數父母也不會講出什麼大道理。更多的教育,便是因事設議,因勢利導。真正的效果,在於兒女的參悟。這就要求兒女對父母首先要“孝”,其次要“順”。而在“孝”與“順”中,兒女也便接受了教育。對父母一腔怨言,不“孝”又不“順”者,何能得其教也?就是得到教育了,效果也不見得會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