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維也納
-
2 # 鑑談歷史
普魯士和德國的關係
普魯士是一個國家,普魯士統一的是德意志民族(普魯士也是德意志名族一部分),統一後命名為德國。眾所周知,統一的旅途是漫長而艱辛的,而這個天大的功勞要歸功於赫赫有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小編突然想起來,李鴻章當時訪問普魯士也就是德國的時候,被稱為東方的卑斯麥)
德意志民族一直以來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他們分佈在歐洲的中部地區。北面是瑞典,西面是法國,東面是俄羅斯,南面是義大利。除南面的義大利外,其它方向的三個大國都是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並長久以來侵略德意志民族。加之中歐的地理多為平原,沒有自然屏障,這就促使了這個民族必須建立起來一隻軍事力量雄厚的陸軍,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普魯士。因此德國是一個尚武的民族。
德國統一是歷史要求在當時的德國統一之前,這個狹小的地區居然分佈存在了同是一個民族但不是一個國家的彼此割據的小國幾十個。不同的經濟不同的政治,不同的貨幣,這對抵禦外來的各種制裁是十分不利的。由於拿破崙的一次侵略,加之俄羅斯主宰歐洲霸權,讓正好夾在中間的德意志民族苦不堪言。一個共同體存在的意識由此出現,首先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起經濟共同圈,這個組織有些類似今天的歐盟。而發起者就是普魯士國。隨著普魯士的逐步強大,法國的逐漸沒落,雙方在普法戰爭中,一舉擊敗法國,佔領法國全境。之後由普魯士帶頭從政治上統一了整個德意志,成立了今天的德國。
當然,普魯士當時也僅僅的統一了絕大多數的國家,因為類似奧地利、捷克這樣的以德意志民族獨立存在的國家還是存在。所以二戰時期,希特勒初步夢想就是絕對的統一德國,所以他最先佔領的就是捷克和奧地利。
這就是德國和普魯士之間的關係。今天的德國全稱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個聯邦的意思就是多個國家組成的一個國家。
-
3 # 行走在歐洲的華人
英國法國俄國奧地利都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統一的德國出現在歐洲中心 所以都會支援一些小國阻止德國統一 德國統一是多年來日耳曼人的願望 直到德國境內推動全日耳曼地區免稅 經濟統一後 普魯士聯合奧地利 發動對丹麥戰爭驅逐丹麥在德勢力後迅速調轉槍頭戰勝奧地利配合良好的外部環境 最終戰勝法國 在凡爾賽宮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 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可惜德國兩次挑戰世界 失敗了
-
4 # 陳皮果子
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正是體現了歷史的偶然性,在1618年前,普魯士和德意志還沒有太多的關聯,除了其與勃蘭登堡大公的政治聯姻。在1618年普魯士絕嗣後,勃蘭登堡大公(逝去的普魯士大公的女婿)繼承了普魯士,將普魯士正式帶入了德意志的舞臺。
其實,在德意志歷史上長期佔據德意志聯邦會議首席的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擁有眾多的德意志諸侯國粉絲,而不是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朝。但是在普魯士幾代君王努力下,在1848年的法蘭克福德意志聯邦會議上,雖然奧地利帝國依然是老大,但是普魯士居於後發的政治和經濟優勢,已經成為了能夠與奧地利相抗衡的第二極,從此德意志聯邦進入了一個奧地利和普魯士雙雄並立的局面。
1848年法蘭克福大會有一個爭論點在於,是建立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大德意志帝國,還是不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小德意志帝國。當時的奧地利帝國並不僅僅是包括了今天以德意志民族為主的奧地利,而且包括大片的東歐和巴爾幹領土,民族成分十分複雜,民族矛盾也很尖銳,這也是奧地利帝國看似強大而實際上決策無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普魯士的高明之處在於,其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的帶領下,透過1868年普奧戰爭將奧地利排除出德意志舞臺,透過非常具有現實性的政治理念最終實踐了小德意志帝國的理念。當然,德意志民族始終未放棄其心中的大德意志帝國理念,這也就是第三帝國能被歡迎地吞併奧地利的重要原因,畢竟這是德意志民族一直未了的心願。
當然,普魯士能夠統一德意志,必須要提及其軍事體制的優勢和政治決策的高效。當時的普魯士擁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其槍炮水準均超過對手,著名的克虜伯大炮就是從此發跡,普魯士的後膛槍更是使得奧地利軍隊損失慘重,同時普魯士健全的鐵路系統和嚴格的軍紀保證了普魯士軍事力量的快速集結和投入。同時,威廉一世是一名到位的伯樂,才能讓俾斯麥充分發揮其政治才能,當然也包括專制,而專制的一個優點則在於決策的高效。
回覆列表
十九世紀的大一統德意志國家?你別想了根本不存在的!
你覺得德意志帝國是上邊這樣的?其實德意志帝國是下邊這樣的!
如此色彩斑斕的一張地圖,要怎麼才能跟大一統聯絡在一起呢?
德意志帝國的真正基礎是1867年建立的北德意志聯邦,而在制定1867年的北德意志聯邦憲法的時候俾斯麥自己對聯邦性質的定位是“形式上要接近邦聯,但透過具體運作賦予國家以聯邦的性質”。這個指導意見本身已經給未來的德意志國家定了調。而且俾斯麥提交給制定聯邦憲法的“聯盟會議”的憲法草案比這個指導意見還要保守得多。在形式上北德意志聯邦幾乎照搬了1815年梅特涅的德意志邦聯,聯邦主席不是由普魯士國王擔任而是由國家性質的普魯士王國擔任“主席國”,這和奧地利帝國擔任德意志邦聯“主席國”毫無區別。而聯邦首相也不是由俾斯麥自己擔任,而是一個對普魯士外交大臣負責的普魯士駐聯邦代表。如果按照這個草案制定聯邦憲法,則北德意志聯邦將不過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議事會,聯邦議會只能面對一個普魯士首相派來的傳聲筒。於是這個草案遭到了議會代表的堅決反對,最後當聯盟有效期即將到期,憲法還不能透過的話,就可能招致其他強國尤其是對普魯士不滿的法國的干預,俾斯麥才不得不對議會妥協,接受了議會對草案大刀闊斧的修改。聯邦主席轉而由普魯士國王兼任,聯邦首相自然也由普魯士總理兼任。於是北德意志聯邦隨之誕生。
(1867年2月24日北德意志聯邦會議開幕,這次會議對俾斯麥來說難度一點不比普奧戰爭來的小)
1871年戰勝法國之後俾斯麥和南德意志四邦代表談判,把1867年《北德意志聯邦憲法》的內容與1867年以來普魯士王國與四邦簽署的秘密同盟條款相結合,同時對各邦捍衛自身獨立性的條款都加以滿意,之後形成了1871年憲法,這個憲法草案,再加上制憲期間頒佈的《皇帝宣言》,(後者把憲法草案裡的聯邦主席換成了皇帝),就構成了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關於德意志帝國很多人都只記住了這個場面,三呼萬歲德意志帝國成立!
(但卻忽略了這個場面,1871年憲法其實在議會里以及各邦議會里都遭到了猛烈的抨擊。抨擊它的理由並不是它太過於大一統,相反是因為它太保守,大部分追求德意志統一的議員都認為這部憲法是德意志統一事業的倒退。)
所以瞭解了這一點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根本不存在什麼大一統的德意志國家。1867年的北德意志聯邦因為普魯士王國客觀上佔據著聯邦絕大部分的領土和人口。而且普魯士陸軍部把普魯士的兵役法推進到了北德意志邦聯裡剩餘的未被吞併的各小邦,事實上成了19世紀德意志統一統一運動的最高峰。而隨著1870-1871年之間俾斯麥和南德意志各邦談判的結果,德意志的統一事業雖然在領土上往前邁了半步,但在主權方面卻是向後退了一大步。南德意志大邦的陸軍、鐵路、財政、甚至外交權都依然屬於南德意志各邦自己。
南德意志大邦的陸軍在和平時期的徵召、訓練、裝備、組織都由各邦自己的陸軍部負責,普魯士國王雖然兼任了德意志皇帝,但是隻在戰爭爆發的情況下,而且這種戰爭的性質必須符合南德意志各邦與普魯士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所限制的條款的情況下,才有權對南德意志各邦的軍隊行駛指揮權。
在威廉二世皇帝治下皇帝表示希望出席巴伐利亞王國的軍事演習,但是巴伐利亞駐普魯士代表表示,巴伐利亞的魯普雷希特攝政並不歡迎國王兼皇帝出席,於是皇帝也只能作罷。事實上如果你看第二帝國期間南德意志各邦駐普魯士武官的報告,和普魯士軍事決策機構的會議,1912年和1914年南德意志各邦對普魯士是否真的會發動戰爭,而普魯士對戰爭一旦爆發南德意志各邦到底是否會真的跟著柏林走,都不放心。因為南德意志各邦在外交上對這個所謂的德意志帝國應負的責任非常小,如果不是德意志帝國整體遭到外國主動進攻,他們完全有權保持中立。而且這些大邦當中最大的巴伐利亞王國始終保持著自己在巴黎、聖彼得堡、羅馬、維也納的使館,如果這樣的德意志帝國叫大一統,那直到20世紀加拿大才有自己的駐外使館,是不是說大英帝國的大一統水平遠高於德意志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