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灶窯址在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日用陶瓷三廠西南角鎮崗上,窯體依山勢向南伸展而緊靠東平河畔,因窯向正南,故稱。是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始建,沿用400餘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國內罕見的古龍窯。古時建窯習俗,凡新窯啟用,需擇吉日良時,傳說該灶首窯點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間瀾石黎涌狀元倫文敘宗祠落成“入夥”之時,果然此後燒窯不僅十分順暢,還時有“寶物”燒出,相傳曾燒出一套完美無瑕的“八仙”,為世人所稱頌,是故世代窯工遂將其原因與此吉日聯絡起來。
其始建之時為避常年水患,擇址于山坡偏高處,又因此地緊靠東平河畔之高廟後,具大利於建窯之形勝,故窯尾不惜築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時建窯傳統,窯面多以泥磚結拱,每年需更換一次;而且民國以前,石灣所有龍窯均無煙囪,而僅以皮面,在窯尾處作遷當之阻攔;此外,原來的窯面建築,亦僅有葵棚以擋日曬和風雨;加上建國後又將窯口向上移位約3米,故目前所見,乃是歷明清至今不斷改革修葺後的面貌。
窯內結構大體上舊貌依然,窯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磚結砌而成,頂部為券頂。窯內平面呈船底形,頭、尾略窄而中部稍寬,總長32。6米,寬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窯中段最高。窯膛頭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窯頭一段為最大,全窯平均傾斜度為12度,即每米平均升高20釐米。
西側設窯門四,一般寬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窯之用。東側原有窯門二,現已封堵不用。窯頂厚約0。25米,從窯頭至窯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窯口一排為三個外,餘均五個火眼,間距0。35-9。4米。該窯屬古代製陶業大行“水巷大盆行”的專業窯,歷來以煅燒日用大盆產品為主,一窯可容產品約360擔,煅燒時間為12小時,燒窯週期3至4天。
清代時該窯為當地鎮崗社頭霍氏祖嘗產業,至民初則分為60股份所有,使用時六截窯位(一截為六排火眼範圍)每股一次可佔一截,十次一回頭,但窯位則輪流倒換。該窯之所以能歷盡滄桑而至今尚存,是歷代龍窯不斷沿用和改革的結果。其對研究明清時期製陶業的專業化生產、龍窯型制結構以及煅燒技術的演變等一系列問題,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價值。
在清末民初之陶業鼎盛時期,石灣的龍窯達一百條以上,其時陶業發展及其龐大規模為石灣成為南國陶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絕大部分的古龍窯已為現代化煅燒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風灶卻有如她窯身石塊上的大榕樹一樣巍然屹立在現代化的新陶都之中,作為聞名海內外的“石灣窯”形成發展的歷史見證,南國陶都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遺產而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
1962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晉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晉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山市南風古灶旅遊區位於著名的南國陶都石灣,以五千年的製陶歷史而聞名世界。佔地約400畝,集旅遊、觀光、生產、習藝、研討、參與、購物於一體,旅遊區內下轄南風古灶、陶塑公園、綠舟孔雀園三個景區。
南風古灶景區內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被稱為陶瓷活化石的南風古灶和高灶,五百年來窯火不絕、生產未斷,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景區內還有林家廳、高廟偏廳等兩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畫-古鎮陶源史畫、瑞龍獻寶、古灶榕風、仿古寮場等景點。
陶塑公園是以陶塑為主題的公園,園內綠樹成蔭、水波盪漾,處處散落著世界知名陶藝家的陶塑精品,更可觀看到目前世界最大的陶瓷人物雕塑《陶女》、展現中華民族五千年輝煌歷史的《中華之光》陶柱群等。
綠舟孔雀園佔地四十畝,是目前世界上佔地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品種最齊全的天網式孔雀生態觀賞園,放養有綠、藍、白、花孔雀1500多隻,與孔雀零距離的接觸,幸運的遊客可看到數百隻孔雀競相開屏的壯觀場面。
石灣公仔專賣場內各式各樣的陶藝品琳琅滿目,令您目不瑕及,瀏覽其中,必能選購到一件合您心意的旅遊紀念品。遊客觀光遊覽之餘,還可以參與玩陶、燒陶。石灣的陶藝自明清至今興盛發達,卓有成就、富有藝術才華的陶藝家也不斷湧現。如今,玩陶已成為都市的一種新時尚,到南風古灶參觀,由陶藝師傅親自教授陶藝製作,有助於陶藝愛好者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意識和掌握製作技巧,亦有助於少年兒童發揮其藝術潛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
要了解石灣歷史悠久的陶文化,不到南風古灶旅遊區將是一大遺憾,走近它將使你真正瞭解石灣的陶文化,瞭解陶的生產過程。
南風灶窯址在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日用陶瓷三廠西南角鎮崗上,窯體依山勢向南伸展而緊靠東平河畔,因窯向正南,故稱。是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始建,沿用400餘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國內罕見的古龍窯。古時建窯習俗,凡新窯啟用,需擇吉日良時,傳說該灶首窯點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間瀾石黎涌狀元倫文敘宗祠落成“入夥”之時,果然此後燒窯不僅十分順暢,還時有“寶物”燒出,相傳曾燒出一套完美無瑕的“八仙”,為世人所稱頌,是故世代窯工遂將其原因與此吉日聯絡起來。
其始建之時為避常年水患,擇址于山坡偏高處,又因此地緊靠東平河畔之高廟後,具大利於建窯之形勝,故窯尾不惜築以高高的石坎。依古時建窯傳統,窯面多以泥磚結拱,每年需更換一次;而且民國以前,石灣所有龍窯均無煙囪,而僅以皮面,在窯尾處作遷當之阻攔;此外,原來的窯面建築,亦僅有葵棚以擋日曬和風雨;加上建國後又將窯口向上移位約3米,故目前所見,乃是歷明清至今不斷改革修葺後的面貌。
窯內結構大體上舊貌依然,窯腔似隧道,以小型砂磚結砌而成,頂部為券頂。窯內平面呈船底形,頭、尾略窄而中部稍寬,總長32。6米,寬2—2。4米,通高1.8—2米,亦以窯中段最高。窯膛頭尾坡度各不相同,以窯頭一段為最大,全窯平均傾斜度為12度,即每米平均升高20釐米。
西側設窯門四,一般寬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窯之用。東側原有窯門二,現已封堵不用。窯頂厚約0。25米,從窯頭至窯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窯口一排為三個外,餘均五個火眼,間距0。35-9。4米。該窯屬古代製陶業大行“水巷大盆行”的專業窯,歷來以煅燒日用大盆產品為主,一窯可容產品約360擔,煅燒時間為12小時,燒窯週期3至4天。
清代時該窯為當地鎮崗社頭霍氏祖嘗產業,至民初則分為60股份所有,使用時六截窯位(一截為六排火眼範圍)每股一次可佔一截,十次一回頭,但窯位則輪流倒換。該窯之所以能歷盡滄桑而至今尚存,是歷代龍窯不斷沿用和改革的結果。其對研究明清時期製陶業的專業化生產、龍窯型制結構以及煅燒技術的演變等一系列問題,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價值。
在清末民初之陶業鼎盛時期,石灣的龍窯達一百條以上,其時陶業發展及其龐大規模為石灣成為南國陶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絕大部分的古龍窯已為現代化煅燒手段所取代的今天,南風灶卻有如她窯身石塊上的大榕樹一樣巍然屹立在現代化的新陶都之中,作為聞名海內外的“石灣窯”形成發展的歷史見證,南國陶都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遺產而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
1962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晉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晉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山市南風古灶旅遊區位於著名的南國陶都石灣,以五千年的製陶歷史而聞名世界。佔地約400畝,集旅遊、觀光、生產、習藝、研討、參與、購物於一體,旅遊區內下轄南風古灶、陶塑公園、綠舟孔雀園三個景區。
南風古灶景區內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被稱為陶瓷活化石的南風古灶和高灶,五百年來窯火不絕、生產未斷,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景區內還有林家廳、高廟偏廳等兩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巨型陶瓷壁畫-古鎮陶源史畫、瑞龍獻寶、古灶榕風、仿古寮場等景點。
陶塑公園是以陶塑為主題的公園,園內綠樹成蔭、水波盪漾,處處散落著世界知名陶藝家的陶塑精品,更可觀看到目前世界最大的陶瓷人物雕塑《陶女》、展現中華民族五千年輝煌歷史的《中華之光》陶柱群等。
綠舟孔雀園佔地四十畝,是目前世界上佔地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品種最齊全的天網式孔雀生態觀賞園,放養有綠、藍、白、花孔雀1500多隻,與孔雀零距離的接觸,幸運的遊客可看到數百隻孔雀競相開屏的壯觀場面。
石灣公仔專賣場內各式各樣的陶藝品琳琅滿目,令您目不瑕及,瀏覽其中,必能選購到一件合您心意的旅遊紀念品。遊客觀光遊覽之餘,還可以參與玩陶、燒陶。石灣的陶藝自明清至今興盛發達,卓有成就、富有藝術才華的陶藝家也不斷湧現。如今,玩陶已成為都市的一種新時尚,到南風古灶參觀,由陶藝師傅親自教授陶藝製作,有助於陶藝愛好者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意識和掌握製作技巧,亦有助於少年兒童發揮其藝術潛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
要了解石灣歷史悠久的陶文化,不到南風古灶旅遊區將是一大遺憾,走近它將使你真正瞭解石灣的陶文化,瞭解陶的生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