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其實除了動盪、天災、戰爭這些特殊時期,人們迫於生存不得已離開家鄉以外,和平時期條件有限,離家遠行並不是平常人家做得到的,一輩子除了被國家徵召,大多數人都是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活動範圍超不出百里,出行的機會和想法是非常少的。
首先,古代歷朝歷代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人們被嚴格限制在居住地,
如果要離開去往哪裡,需向當地政府遞交申請,說明情況,如果出國,唐朝時叫做“過所”
過所,就是古代透過水陸關隘時必須出示的交通證明書。唐朝為保證正常的商業貿易往來,稽查行旅,防止透漏國稅、逃避賦役、拐賣人口以至查清來自境外的破壞活動,實行嚴格的過所制度。唐朝的過所由中央尚書省或地方都督府或州頒發。失落過所須審查後才予補發。
也具有出國護照的功能,沿途各國蓋章,證明你逗留的時間。
在國內,比如在明朝,有這樣一項規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叫"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路引"實際上就是離鄉的證明。
《幽閨記.第七齣》:「你去渡關津,怕有人盤問,又沒個官司文憑路引,此行何處能安頓?」
《醒世恆言.卷一九.白玉娘忍苦成夫》:「張萬戶見他說得有理,並不疑慮,就依允了。寫下問候書札,上壽禮帖,又取出一張路引,以防一路盤詰。」
遠說玄奘西行,歷時17年之久,行程5萬餘里,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
丘處機1220年(興定四年)自山東啟程,西行。1222年(興定六年)四月,丘處機途經鐵門關抵達“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八魯灣行宮覲見成吉思汗,實現了龍馬相會(成吉思汗屬馬,丘處機屬龍)。見成吉思汗,
近的林則徐,當年他自兩廣總督貶謫到新疆,他從道光二十年八月出發,直到二十一年十一月才到新疆,一路艱辛 。
那時候,要出門,路上野獸、風雨天災、強盜……隨便一項,都是都是九死一生,看《水滸傳》就能略知一二了,武松過景陽岡是要打虎嘚,路上若遇上個孫二孃家開的店,保不齊有可能被做成包子。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武力,出門是極其危險和勇氣的事。
能有機會長途的,大多是國家支撐的,如皇帝出巡、官員遷移、科舉考試等等,一般人,也只有經商或者以跑長途運輸生存的,比如漕運或者押鏢。
所以本身可以出長途的人,是佔少數的,所以並不是需求,意向並不大,識路機會不多。
而出長途的話,有兩條路可選。
因為一般旅行時間都很長,所以一次長途可能分為幾段,每到一處停留幾日,行船到一處轉為陸路。
水路,
可以說,古代人只要能走水路,即使繞遠也在所不惜。一來,水路的優勢在於路線是確定的,變數少,順流而下一定可以到達,儘量避免了識路的錯誤和風險。二來,陸上,坐車馬免不了翻山越嶺,路途顛簸,坐船要舒適得多,相比馬車,行船可以晝夜前進,雖然沒有馬車快,但是費用更低,不用考慮沿途住宿問題。
但是水路要考慮一個安全問題,船在大江大河之上,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到了偏僻河段,不習水性,被打劫基本上是跑不掉了。
再來陸路,
自秦朝始,統一道路,開始基建,國家版圖中重要的節點,都有大道、主幹道相連。
到了唐代,交通線路暢通全國各地。著名散文家柳宗元在《館驛使壁記》中記載,唐時以首都長安為中心,有七條重要的放射狀的驛道,通往全國各地。
道路在古代分為幾種,道路的名稱根據規模用途,五花八門。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凡人、車常走的地方都叫道或路,寬闊的叫康、莊,康莊大道,就是這麼來的。達,指道路,岔路多的叫衢、逵。
而小路。比如徑,“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蹊也是小路的一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還有叫“衝”的小路,指的是交通要道。
在路上,古代人最重要的導航,莫過於問路。
“老鄉”雖然不一定聽過你要去的地方,但他知道最近的城鎮在哪。
大路官道上設有驛站,簡單說,古代的驛站兼顧著郵局、快遞、住宿、中轉的作用,主要作用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如果你是官員,可以將驛站作為中繼點,一來可以休息,二來可以獲得前路的資訊。
尋常人家,可以選擇路上的酒館、酒肆、客棧等等作為“導航”和休息的地方,獲得到達下一站的資訊,其次,寺廟、村落、道觀,它們在各類作品中,出鏡率也是極高的。
魯迅說過:“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變成了路。”而這些曾走過的人,在古代,會為後人留下標記。
《後漢書·和帝紀》記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意指從廣東到中原轉洛陽的路上,每10裡設一驛,5裡做一標記。
堠,記裡數的土堆,這種土堆起到的標記里程的作用,方便人們瞭解路程遠近,行程幾里,是現代里程碑的雛形。
除了 堠,人們也會在路旁栽種行道樹,《國語·周語》載:“列樹以表道。”,一些重要的道路上,會有成排的松柏樹,人們可以根據樹木的方向,確定行進方向。
除了以上確定行進方向和路程的地標外,人們也會在容易迷惑的岔路口,設定石碑等路標,告知前方道路資訊,以防人們走錯路線。
首先說,其實除了動盪、天災、戰爭這些特殊時期,人們迫於生存不得已離開家鄉以外,和平時期條件有限,離家遠行並不是平常人家做得到的,一輩子除了被國家徵召,大多數人都是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活動範圍超不出百里,出行的機會和想法是非常少的。
首先,古代歷朝歷代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人們被嚴格限制在居住地,
如果要離開去往哪裡,需向當地政府遞交申請,說明情況,如果出國,唐朝時叫做“過所”
過所,就是古代透過水陸關隘時必須出示的交通證明書。唐朝為保證正常的商業貿易往來,稽查行旅,防止透漏國稅、逃避賦役、拐賣人口以至查清來自境外的破壞活動,實行嚴格的過所制度。唐朝的過所由中央尚書省或地方都督府或州頒發。失落過所須審查後才予補發。
也具有出國護照的功能,沿途各國蓋章,證明你逗留的時間。
在國內,比如在明朝,有這樣一項規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叫"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路引"實際上就是離鄉的證明。
《幽閨記.第七齣》:「你去渡關津,怕有人盤問,又沒個官司文憑路引,此行何處能安頓?」
《醒世恆言.卷一九.白玉娘忍苦成夫》:「張萬戶見他說得有理,並不疑慮,就依允了。寫下問候書札,上壽禮帖,又取出一張路引,以防一路盤詰。」
其次,本身出行難度很大,古代不像現在交通如此發達,一次遠行,少說過月,多則可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一般出行有國家支援,時間上還可以有所保障,而如果是個人,家中一別可能此生就不見了,路上變數很大。遠說玄奘西行,歷時17年之久,行程5萬餘里,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
丘處機1220年(興定四年)自山東啟程,西行。1222年(興定六年)四月,丘處機途經鐵門關抵達“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八魯灣行宮覲見成吉思汗,實現了龍馬相會(成吉思汗屬馬,丘處機屬龍)。見成吉思汗,
近的林則徐,當年他自兩廣總督貶謫到新疆,他從道光二十年八月出發,直到二十一年十一月才到新疆,一路艱辛 。
那時候,要出門,路上野獸、風雨天災、強盜……隨便一項,都是都是九死一生,看《水滸傳》就能略知一二了,武松過景陽岡是要打虎嘚,路上若遇上個孫二孃家開的店,保不齊有可能被做成包子。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武力,出門是極其危險和勇氣的事。
能有機會長途的,大多是國家支撐的,如皇帝出巡、官員遷移、科舉考試等等,一般人,也只有經商或者以跑長途運輸生存的,比如漕運或者押鏢。
所以本身可以出長途的人,是佔少數的,所以並不是需求,意向並不大,識路機會不多。
而出長途的話,有兩條路可選。
因為一般旅行時間都很長,所以一次長途可能分為幾段,每到一處停留幾日,行船到一處轉為陸路。
水路,
可以說,古代人只要能走水路,即使繞遠也在所不惜。一來,水路的優勢在於路線是確定的,變數少,順流而下一定可以到達,儘量避免了識路的錯誤和風險。二來,陸上,坐車馬免不了翻山越嶺,路途顛簸,坐船要舒適得多,相比馬車,行船可以晝夜前進,雖然沒有馬車快,但是費用更低,不用考慮沿途住宿問題。
但是水路要考慮一個安全問題,船在大江大河之上,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到了偏僻河段,不習水性,被打劫基本上是跑不掉了。
再來陸路,
自秦朝始,統一道路,開始基建,國家版圖中重要的節點,都有大道、主幹道相連。
到了唐代,交通線路暢通全國各地。著名散文家柳宗元在《館驛使壁記》中記載,唐時以首都長安為中心,有七條重要的放射狀的驛道,通往全國各地。
道路在古代分為幾種,道路的名稱根據規模用途,五花八門。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凡人、車常走的地方都叫道或路,寬闊的叫康、莊,康莊大道,就是這麼來的。達,指道路,岔路多的叫衢、逵。
而小路。比如徑,“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蹊也是小路的一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還有叫“衝”的小路,指的是交通要道。
在路上,古代人最重要的導航,莫過於問路。
“老鄉”雖然不一定聽過你要去的地方,但他知道最近的城鎮在哪。
大路官道上設有驛站,簡單說,古代的驛站兼顧著郵局、快遞、住宿、中轉的作用,主要作用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如果你是官員,可以將驛站作為中繼點,一來可以休息,二來可以獲得前路的資訊。
尋常人家,可以選擇路上的酒館、酒肆、客棧等等作為“導航”和休息的地方,獲得到達下一站的資訊,其次,寺廟、村落、道觀,它們在各類作品中,出鏡率也是極高的。
魯迅說過:“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變成了路。”而這些曾走過的人,在古代,會為後人留下標記。
《後漢書·和帝紀》記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意指從廣東到中原轉洛陽的路上,每10裡設一驛,5裡做一標記。
堠,記裡數的土堆,這種土堆起到的標記里程的作用,方便人們瞭解路程遠近,行程幾里,是現代里程碑的雛形。
除了 堠,人們也會在路旁栽種行道樹,《國語·周語》載:“列樹以表道。”,一些重要的道路上,會有成排的松柏樹,人們可以根據樹木的方向,確定行進方向。
除了以上確定行進方向和路程的地標外,人們也會在容易迷惑的岔路口,設定石碑等路標,告知前方道路資訊,以防人們走錯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