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弗學漫話

    歷史是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其中的各色人等,充其量亦是被歷史合力夾雜裹挾下的一朵浪花,所以對一人、一書、一作品的評價,都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個人因素而獨存。如果單獨把作品從特定的歷史時空裡剝離出來,單憑文字表象去賞析,恐有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之誤。

    這首套曲行文誇張、大膽,以至於有些露骨似的瘋狂,反映了以下幾方面情況:

    1、不滿社會現實、對社會制度的蔑視。

    此套曲大約作於元世祖至元年間,至元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時間跨1264年—1294年,而關漢卿生平時間大約1220年─1300年,所以應在其中年以後所創作。

    那是個什麼年代呢,是南宋王朝由建立到滅亡的動盪年代,元朝政府實行了種族制,按地域征服時間的先後,將社會人群大致劃分為四個階層: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漢人在當時的社會地位相當低下,這一點關漢卿是無力改變這一點的。

    元朝本來也有科舉制度,從延祐二年(1315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共有十六考,那作為才華橫溢的關漢卿為何又沒擇科舉出仕呢?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因為元朝崛起於漠北的蒙古,那些馳騁疆場英雄們,一是重視經世之術的知識分子,而對那些在亂世中以喜歡詩、詞、歌、賦誇示於人的文人是相當的輕視;二是在入主中原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質樸少文,也用不上那些成天吟詩作賦的文人,三是種族歧視,考試按階層進行名額分配,對考場次數、考題難易等等設定的不平等,凡此種種,導致相當一部分文人失去晉身機會。關漢卿恐怕就屬於這一類了。

    所以再加當時的戰亂造成的生活顛簸,致使大部分文人懷才不遇,從當時社會“八娼九儒十丐”流行的之說。可以看出儒不如娼的現狀,所以說關漢卿之類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亦不為過。所以這些文人滿腹牢騷、玩世不恭、不甘於現實,表現在元曲中的就是那種嬉笑怒罵不拘一格的辛辣文風了。《一枝花》中,“憑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殘柳敗休”毫無遮掩地縈於筆端,反叛於封建禮教,也是對所謂正統階層的另一種宣戰。“半生來折柳攀花,一世裡眠花臥柳”我行我素風流浪子形象,假借市井的不良習氣,對世俗觀念的嘲諷和自由生活的追求。

    2、揭露現實、抗爭命運的獨立人格

    作為知識分子,大多遵循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儒家的祖師爺早就為後代們設計好了兩條道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很顯然,關漢卿這部分文人在不達時並不想獨善其身,他們就是要同命運抗爭,雖不孝於祖師而自汙其身也在所不惜。關漢卿因寫作《竇娥冤》被關押入獄,所以其不僅有一種天生的浪漫情懷、更有一面與命運抗爭之錚骨,“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可謂入木三分的寫照。

    歲月滄桑、勾欄體驗,突破求仕、歸隱,打破傳統文人生活模式的藩籬,創造出一種新人生個體意識,在那個時代,充分展示了其桀驁不馴的獨立人格和思想個性。在此背景下創作套曲《一枝花·不伏老》,而正是以文詞不正之手法,化解社會環鏡之風險。這正顯出元曲辛辣恣肆和詼諧滑稽的風格。

    總之,這是一首帶有自畫像性質的套曲作品,借散曲形式的特點拈手而來,天然合成,毫不留情的勾畫出個人的真實之面、真實之心、真實之痛、真實之嘆,任有後世評說。

  • 2 # 一往文學

    作為元代的散曲家和雜劇家,關漢卿的散曲顯得性情非常。一枝花可以說是關漢卿最為壓軸的散曲,它的文學價值在元代散曲史上顯得非同尋常。

    關漢卿真情的顯露。

    在一枝花的最後一片,第一句則是---我是一顆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一粒銅豌豆。關漢卿何許人也?生於金末的大都人。元代散曲在元代社會上屬下層文學,在不甚富裕的生活環境中,自然導致了關漢卿與下層人民交往甚密,其中自然不乏青樓歌姬女子。關漢卿自稱"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對此,他本人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套數中有更透徹的自白。一枝花不伏老是關漢卿內心的真實感受,是市民文學和市民精神的體現。雖是書會才人精神面貌的寫照,但不求進取的背後更是體現了對世俗的反抗。

    這首散曲創作於關漢卿中年以後,作曲約在元世祖年間,在當時,元蒙貴族對漢族人士的歧視,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漢人地位低下,元蒙貴族地位高上,社會處於一個極為混亂的時期。除此之外,科舉制度已經廢除,堵塞了大部分文人的仕途,因而元初大部分知識分子的懷才不遇。在這種環境之中,各個文人選擇的方式不同,而關漢卿選擇了自己的獨立的生活方式,歲月滄桑的磨練,關漢卿寫出了與眾不同的自身。瀟灑豪放:我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關漢卿說自己會"圍棋,蹴鞠,打圍,插科,歌舞,吹彈,吟詩",關漢卿既會上層士大夫所會,又會下層人民所會。關漢卿的真性情還在於"閻王親自來喚,神鬼自來勾",對於元蒙貴族肆意駕馭百姓生命來說,關漢卿的鐵骨錚錚則見於此。

    所以關漢卿的這首不伏老並不是一段毫無價值的文字,也並不是消極的文字。恰似這種隨意而安的態度則是反映了關漢卿的積極生活態度。不懼世俗,敢於挑戰權威,真正做好自己,敢於向世俗發威,並做好自己。這是一首關漢卿自述自身的心境作品。運用多種本色生動詼諧的語言描寫了作者生活的真性情和多才多藝,表現了頑強樂觀的生活態度,表明與現實黑暗堅決鬥爭的決心,真正好的文學作品是既反映了現實,又反映了作者的內心情感。

    關漢卿的其他文學作品,如《竇娥冤》《救風塵》《漢宮秋》《梧桐雨》等各種雜劇作品均反映了社會現實,是關漢卿對世俗不公的揭露,更是義憤填膺的積極反抗,也是充滿感情的文學。關漢卿的文學是大寫的文學,更是有用的文學,從文學與歷史的關係來看,文學反映了歷史,抒發了情感,是歷史的記錄,透過對關漢卿文學的瞭解,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元代社會的具體內容。

    一枝花不伏老,文學的反映,歷史的反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現在的手機控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