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眼明目
-
2 # 菲一漾
父母對我來說意味著,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就沒有了,我就無處可去了~我無法想象、無法代入,如果這世上沒有父母后,我又將如何自處?
記得龍應臺《目送》裡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曾記得年少時曾聽得道理無數,但卻是在年齡越大時才懂的深情幾許~想十幾年前,離開家去求學,去外面更大的世界闖蕩時,那時足底生風逃一樣,懷著無比忐忑喜悅的心情離開家,慶幸終於脫離掌控,心裡像長了翅膀,恨不得飛奔去一個嶄新的城市開啟一段前所未有的生活,滿懷對未來的期待與憧憬~
而父母與我只剩下背影,故鄉與我也只有夏冬~然~當前段時間,老爸的病患成為我終於得空陪伴他們幾天的藉口,躺在手術檯上的他,像小時候害怕打針的我一樣,緊緊攥著我的手,那一瞬間突然明白~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掙脫逃離又慢慢迴歸的過程~
小時候,世界很大,可對孩子來說,他們的世界只有爸爸媽媽。小時候總是離不開父母,長大後卻發現曾經擋在我面前,山一樣存在的父母越來越像小時候的我們,世界很大,但父母的世界很小,眼裡只有我們~
養兒方知父母恩,無論我們走多遠,回頭時總會發現,父母一直在原地默默愛著我們。這種愛不會隨著年齡增長減弱,反而被時間雕刻地更動人。
在《父母離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這本書封面上印著一個公式: 假使你父母現在60歲,餘下壽命是20年。你沒有跟父母同住,你每年見到父母的天數,大概是6天,每天相處時間大概是11小時。 那麼,你和父母可以相處的日子只剩:20年×6天×11小時=1320小時。 也就是說,你和父母相處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看到這個公式,突然覺得好難過,人生如此短暫,過一天少一天,見一面少一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忽而之間,時光漫過春花秋月,似乎在轉眼之間,父母就老了,有時候,一個轉身可能就是永遠~
年少時不懂什麼叫離別,總以為相見平常,不知珍惜,長大後,才知道人生一夢,水過無痕,朝如春花幕凋零,光陰來去豈隨心,“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人生在世,去如朝露,三千繁華彈指間,一輩子真的好短~而親人也只有這一輩的緣份,無論這輩子和父母相伴多久,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
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讓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珍惜,不留遺憾~
-
3 # 花落莫惆悵
母親的心
由玻璃易碎的材料做成
忌憚於無常風雨
怕把兒女暴露在了
電閃雷鳴
寒霜雪雨
遮蔽無依
母親的心
怕把兒女遺棄在了
凌霄高宇
上不著天
下不著地
孤苦無憑
父母的心
怕兒女嚶嚶如杵
肚腹如鼓
飢腸鹿鳴
終日呀
繞飛振翅覓得飛蟲草籽
果腹卻不自食
咕咕引頸
吐哺張啄
點滴愛意
全部放置在了
兒女探頭爭食伸進來的
咽喉胃囊裡
在沾染了粘稠的
母親斑斑血跡的心口上
任由兒女吞嚥爭食
兒啊……
吃飽了這母親胃囊裡的食
你也早些羽翼豐滿
凌空飛舉吧!
回覆列表
首先,“教育不是三觀的複製”。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國當代有太多父母關於他們自身的思考都很匱乏,就著急忙慌地想要按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而且,是直截了當地把自己的三觀強行灌輸給自己的兒女,不配合就“當頭棒喝”。
這樣下去的下場可想而知。禪宗認為,收穫幸福的重要前提就是首先認得“心”,注意是自己的“心”。但這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正如少年時代的風流韻事需要別人知道嗎?人們總是問道在哪裡,卻很少問“我”在哪裡。總是問道是什麼,卻很少問“我”是誰。其實這還算是好的。更多的情況是,常常惦記,糾結別人怎麼看自己,卻很少去想自己怎麼看自己。或者羨慕別人的成就,不想想自己有什麼問題。
常常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轉頭呵斥打罵自己家的孩子,卻很少去想自己對教育付出了多少,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和格局付出的。
“自己”的問題都沒有處理明白,憑什麼讓下一代順帶買單?
“爸爸,我想踢足球”
“別跟我胡鬧,啊?小心我再揍你。”
就這樣您成功地把自己的三觀複製給了孩子。我不知道那些純粹就是不擅長學習,有天賦又愛一項愛好愛到骨子裡的孩子,多年以後看著自己本就不擅長又糟糕透頂的工作 和多年以前就被聯合搞瓦塌的愛好 再看看轉身伸手要贍養 要陪伴 要關心 要愛護 要包容的老兩口,除了部分幸運地找到靈魂伴侶外還有什麼理由支援他們活下去?
我同樣不能接受那些 上學期間不允許早戀,孩子工作開努力奮進顧不上找物件,眼瞅奔三十四十了,一天BB你怎麼還沒有物件的。一個特別優秀的伯伯三十開始帶女朋友回家,都是出身不顯赫但人品樣貌身材報表的女孩,父母不願意,呵呵非得給伯伯促合一個又一個局長千金。伯伯自然不願意,翻來覆去一晃就40了。
老哥,這是我們的人生,您們非要把我們的人生過成你們想要的樣子,那我們在經歷的是我們的人生還是你們的人生?
真正的“父母”,應當是這樣的:
有清醒的自我認知。對待兒女,給予儘可能多 各種各樣的選項,至於兒女選擇哪一項,那是兒女自個兒的事,那更是兒女自己的人生。對於兒女的成長,應當是以一種類似真心朋友的態度,你混的好了,我們由衷地為你感到高興,你混的不好了,我們老倆給你想想辦法能幫的幫一幫。兒女成長曆程中,做一個見證者支持者,而不是一昧地以自認為高高在上的辣雞立場帶著命令式的言語或暗示給我們你想要我們做出的那個選擇。
“通往心靈之路,就是通往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