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8Hz8B1LHnkhnQ0

    舉例:

    在主題“圓溜溜的蛋”中有一個活動是做雞蛋餅,為此我們來到了幼兒園的勞作專用室。因為怕雞蛋開啟太多太浪費,我就給每三個幼兒發了一個碗、一個雞蛋,這樣比較節省,幼兒也能感知得到。我預料幼兒一定會發生爭搶的行為,於是在操作和品嚐之前我說:“今天,老師來看看哪些小朋友會合作、會和好朋友一起分享這些雞蛋的。”在讓幼兒自己敲雞蛋、觀察雞蛋裡面有什麼、攪拌雞蛋和品嚐雞蛋餅的時候,我發現,依然有很多幼兒在爭搶,有些幼兒對老師說“***不讓我吃。”有些索性用力氣爭奪,更看見小宇和雪寧兩個人用身體一起護著雞蛋餅的碗,躲在活動室的角落裡偷偷地吃,為的是不讓別人拿到,臉上洋溢著勝利和得意的笑容,對他人的意見甚至連我的注視也置之不理,難道這就不是合作和分享了嗎?再一看,那些毫無反應的幼兒,任憑別人拿去的幼兒,難道也就是平常說的善於合作與分享的嗎?看到這一幕幕,我不禁對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了思考:

    這種現象發生在幼兒園生活的各個時候,仔細分析觀察一下,不難發現:一些善於爭搶、我們感覺上去不懂得分享的幼兒多數是精靈能幹、活潑主動的幼兒,而另一些善於謙讓、我們感覺上去是懂得分享的幼兒多數是反應遲鈍、膽小怕事的幼兒(特殊情況例外)。其實,受到中國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老師對幼兒分享行為的理解和定義其實與現實社會、特別是國際局勢不相符合了,或者說存在了偏差。現在的社會需要競爭,如果與別人分享了,機會稍縱即逝,有時還真需要激烈的爭奪。如果一個很大的誘惑擺在孩子的面前,不懂得去爭取的孩子我認為並不是能幹的孩子。

    記得一次聽見小學的老師感慨地說,他要求學生用“寧願”一詞造句,學生的句子看了真讓人感到嘆息:“我寧願把好吃的蛋糕倒掉,也不願給***吃。”“我寧願把玩具扔掉,也不給***玩。”其實,生活中真不乏這樣的現象存在,這樣的人的品德才真正需要分享教育。當然也要排除一些極端現象,如有些人為了爭奪競爭該有的權利,不惜出賣朋友、不惜採用非法手段,這些人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由此,我理解的分享的概念應該是:“在孩子自身需求得到滿足又有多餘的情況下,能想到別人,與別人分享。”我們不提倡這樣的人:如為了別人的安全,捨棄了自己的生命;為了讓別人吃,自己情願餓出病來(母親例外)……現實生活不需要太多這樣極端的人,如果一個對自己都不負責任的人,怎麼能對別人負責呢?

    因此,我分析了今天在勞作室裡看到的現象,我認為都是正常的:一般成人怕孩子手粗,給他們自己打雞蛋的機會非常少,孩子都很新鮮;另外本來孩子都很餓了,雞蛋餅特別香,嘴巴也就特讒,這些都情由可原。另外在爭奪自己應得利益的時候,孩子們沒有發生傷害他人的行為,因此,孩子的爭搶行為是正常的,不必對其進行數落和指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袁崇煥可以消滅大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