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破曉之光25
-
2 # 手機使用者54214847667
這哪有什麼善待,只是哪柴榮之子柴忠義年方七歲,付太后是孤兒寡母,再無力招四方之兵勤王,哪趙匡胤早數年都已精心謀畫,最終於伐遼之兵在陳橋半路回師巧取豪奪北周政權,柴忠義母子俱為羔羊,起初為摭人耳目假意善優一下,才幾年竟逼死付太后,柴忠義遷至湖北做房陵公,不久也暴死,但天意昭彰一報還一報,大元將軍伯顏竟罵他家是得國亦小兒,失國亦小兒,天道迴圈在說不假。
-
3 # 沈言堂
兩個原因,一是前朝孤兒寡母,確實沒有實力平定叛亂,因而對趙沒有構成威脅,殺了反而失去人心,另一是前朝老臣老將都是忠於柴榮的,一旦殺了孤兒寡母,便會將自己孤立起來。因而高明的做法便是把前朝皇族供養起來,把前朝老臣重用起來,既有利於穩固自己的統治,也有利於平定天下,安定人心,
-
4 # 劉大媽說三農
很多皇帝在成為帝王之後,都會殺掉一些前朝的人,尤其是那些開國皇帝。他們如果不殺掉前朝的人,很有可能會有造反的事情發生,然而有這麼一位帝王,他卻從來不殺前朝的宗室,並且把這一點作為了祖訓,他便是趙匡胤。他曾經派人打造了一塊石碑,在太廟之中,這塊石碑上面寫著的就是,絕對不可以傷害柴氏子孫,要對他們厚待。還有士大夫,也不可以多加為難。
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趙匡胤要這樣去做?柴氏可是前朝的人,為何趙框胤會對他們非常的厚待呢?有這樣的原因所在,我們可以瞭解一下。當時柴宗訓想要謀反,趙匡胤只是把他遠離了朝政,雖然有人在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可並沒有把他殺掉。就是因為趙匡胤想要做到不殺前朝柴氏的人,原因自然是和柴家對趙匡胤有恩了。
當時,趙匡胤就是碰到了柴家,柴家對他也是有知遇的恩德,有人認為,他之所以可以成為帝王,自然是有伯樂舉薦,而他的伯樂就是柴氏的人。因此,他的對柴氏多有感激,柴氏也給了他足夠的軍權,他肯定不會殺掉對他有恩的人,以及那些人的子孫後代了。再者,也和當時的局勢有關。
要知道,趙匡胤是篡位成功並且成為的帝王,他竟然可以這樣做的話,很多前朝的遺民都會覺得,這種皇帝既然可以謀權篡位,他也會殺死更多無辜的人,所以,他這時就算柴氏一家犯錯,也依舊放過柴氏的人,並且藉此立為祖訓,也是想讓百姓們看到,他是一個懂得知恩回報的人,並且也有足夠的仁慈之心。就算這個人對我有威脅,但他曾經對我有恩,就不會殺他,這樣也是有助於穩固民心。
他作為一國之主,肯定是要給所有的百姓樹立榜樣。他聲稱不會殺任何前朝的人,還把這立為祖訓,自然是要做給敵國的人來看。意思就是說,只要你們肯投降,我們也不會把你給殺了的,就連我篡位時候的那些前朝遺民都還留著,不管他們犯了多大的罪,依舊沒有死掉,所以足夠證明趙匡胤這位皇帝,是懂得以仁愛治國的了。
以上所說的就是,趙匡胤為何沒有殺掉柴氏之人,也把這樣的話當作祖訓的原因了。看到這裡,你們是不是明白了呢?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了解過,關於趙匡胤的那段歷史呢?
回覆列表
趙匡胤帶兵攻入都城,經過一番激戰之後打入皇宮。這時候符太后和周恭帝,也就是七歲的柴宗訓已經知道大勢已去,於是相擁而泣,之後都換上白色的衣服乘轎子離開王宮,避居天清寺。趙匡胤和眾將湧入皇宮,四處搜掠,宮女紛紛閃避、跪拜。這時候趙匡胤看到有位宮女帶著兩個小男孩,衣飾不同,於是盤問,宮女說,這是世宗的兩位王子。面對這種情況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趙匡胤問眾人:“這怎麼辦呢?”趙普回答說:“帶走吧。”一種版本是趙匡胤自己回頭對眾人說:“還等什麼呢?”於是左右把孩子抓走了。兩種版本雖然不同,但都表現出趙匡胤的真實內心,想殺盡周世宗後人,斬草除根。只是第一則含蓄一點,想必是後人為尊者諱,不好說的太直接,把惡人讓給趙普去做了。第二種就直接多了。從趙匡胤的生平、性格看,第二種更符合武將出身的趙匡胤的風格。
兩種版本的故事後來都提到一個人物,叫潘美。潘美在楊家將裡,也叫做潘仁美,是一個大奸大惡之輩,是朝廷裡反派人物的代表。而在歷史上的潘美則是北宋初期一位驍勇善戰的名將,在北宋平定南漢、北漢的時候建立了赫赫功勳。而面對急於清楚後周皇族勢力的趙匡胤,眾將皆附和,唯獨潘美默不作聲。趙匡胤就問為什麼。潘美答道:“臣和陛下都北面服侍世宗,勸陛下殺掉世宗之子,則有負世宗;勸陛下不殺世宗之子,就有負陛下。”還有一個版本,潘美回答:“臣豈敢以為不可,只是於理未安。”兩種版本都表現出潘美是一個有自己獨立主見的人。第一種直言進諫,並且點明殺世宗之子有負世宗,這是作為臣子的不忠。一開始我很懷疑這種回答的真實性,以為第二種更貼近真實,因為表意更加含蓄,對趙匡胤的進諫也更加委婉,只是於理未安,按理當然是不能殺的,而理是什麼,就是趙匡胤曾經是後周的臣子,至少是周世宗提拔、信任的臣子。不過仔細想想,或許第一種才是真實。潘美此人出名極早,在高平一戰之中就立下功勳,之後雖然名位不如趙匡胤,卻是趙匡胤不可忽視的重要助手,和趙關係不錯。而此時還是趙匡胤進入都城的時刻,說話當還有幾分兄弟語氣,且大家都感念周世宗的恩情,因此直言不諱。趙匡胤當然會越來越反感兄弟們的這種語氣,於是之後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確立君臣之分了。
無論怎樣,趙匡胤在兵變之初,曾經想過殺掉甚至殺盡後周皇室,以確保自己皇位的穩固,但是他也明白的意識到,所有自己的親信,都曾經是周世宗柴榮重用、信任的將領,對周世宗都懷有刻骨銘心的感恩之心,如果進行屠殺,明顯會危及自己的地位。
趙匡胤代周時,柴宗訓才七歲,他身下的三個皇弟都還小,有的尚在襁褓之中。趙國胤既得皇位,沒有像其他君主那樣,將前朝皇子斬盡殺絕,而是寬容大度地保全了他們的性命,並特許承裝封爵。這一方面是趙匡胤未忘世宗之恩,更重要的是為了帝位的鞏固。趙國胤對後周宗室的寬容和保護在後周官僚中產生很大影響。他們認為,後周宗室既得保全,他們這些前朝舊臣也不會遭到厄運。他們希望得到信任和錄用,並心甘情願地為新王朝效犬馬之勞。身著黃袍的趙匡胤確實沒有令後周舊臣失望。剛即位,他便首先考慮到後周舊臣的去留問題。這位知人善任的大宋皇帝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一反歷來開國君主的作為,採取了非常大度的懷柔之策:原有官員全部錄用,還給重臣權相加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