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御前小史官
-
2 # 貓衚衕
年號是中國西漢漢武帝發明的,主要用於新皇登基後用以紀年,古代還沒有公元紀年。廟號始於商朝,是皇帝死後寫在太廟牌位上的名稱,一般稱為某某祖,某某宗等。諡號始於西周,是帝王或后妃或是有身份地位的的大臣將相死後,後人對其生平功績、徳行、事蹟,給於的或褒或貶或同情,帶有一定評判性質的稱號,諡號分官諡和私諡,帝王后妃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大臣將相的諡號一般由朝廷賜於屬官諡,文學名士等的諡號一般是親友擬定的屬私諡。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綜合了以前朝代的很多禮儀內容,皇帝一般都具年號廟號和諡號。配圖選自網路
-
3 # 博聞歷史
《清實錄》裡的一張圖帶你秒懂!雖然都只能用於皇親貴胄,但是一個為紀年名號(年號),一個為太廟立室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廟號);另一個為朝廷依據這些皇族子孫的生平事蹟追加的稱號(諡號)。
1.年號
如表中所述,原來被我們熟知的“康熙”、“雍正”、“乾隆”等稱呼均為年號,由於應用廣泛,因此耳熟能詳。
年號這一紀年方法由漢武帝首創,於公元前140年(即漢武帝登基之年)開始啟用,定名“建安”,並用建安元年、建安二年分別代表漢武帝執政的第一年、第二年……
而在漢武帝以前,一般都是採用用干支紀年,相對難以推算和記憶。
自此之後的各個朝代,凡有新皇帝登基,必定改變年號,稱為“開元”,執政期間各項大小事宜均用 年號+相應年次 作為記錄年份。
明朝以前,為了企盼國家長治久安、祥瑞年年,帝王們會頻繁更改年號,比如,女皇武則天在位15年,就有14次更改年號。
2.廟號
廟號是指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追尊的名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
上古時,帝王們在生前與死後都是使用同一名字。漸漸地,人們覺得在死後或者祭祀時直呼祖先名諱有冒犯之嫌。
商朝,人們在祭祀中開始用先王生日的天干來稱呼已故者,不再使用生前的名諱,以示恭敬,周、秦停用,漢朝開始廣泛使用。
廟號的第一個字往往為朝代,在最後一個字主要為“祖”或“宗”,組合有祖宗之意。
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明、清太宗皇太極等。
漢朝時期的廟號制度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擬定,開國君主一般為祖,繼嗣君主中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如西漢12位皇帝中,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半數。
然而,到唐代以後基本演變為“無帝不宗”了。
3.諡號
諡號是指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依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追加的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
有說諡號開始於西周初期,秦代廢除,漢代得以恢復,並被後續朝代沿襲使用。
諡號是帶有感情的,是褒是貶往往由朝廷禮官對死者德行的議定產生。
一般分為三類
一是褒揚性的,如文、景、昭等;二是貶責性的,如煬、厲、幽、靈等;;三是同情性的,如哀、殤、愍、悼等。
如漢文帝劉恆(文反映美德),周厲王胡諡(厲反映殘暴肆虐);隋煬帝楊廣(煬寓示好內遠禮);唐哀帝李柷(哀暗含恭仁短折的哀矜)。
漢代以後,大臣們為了凸顯皇權尊貴、籠絡新皇帝,一般會對已故先皇刻意阿諛溢美,諡號也逐漸開始失去其原有的意義。
隨著封建統治時間的增長,諡號也不斷在加長,唐代以後表現極其明顯,到了清代更是長達20多字。
如乾隆皇帝的諡號全稱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不過,由於太長,後世就用“純皇帝”來代替了。
-
4 # 小球球的影院
諡號
諡號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重視禮儀的商朝,說白了就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思。
最初的諡號只有單字,如“文”“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字數越來越多。到了清朝,皇帝諡號的字數已經達到了二十三個字,而作為開國之君的努爾哈赤,更是多大二十五字。由於接任的皇帝都會給父祖上美諡,諡號已經失去了前期作為蓋棺定論的作用,無法顯示對於皇帝的評價,而且字數太多,所以對於清朝的皇帝,幾乎不用諡號稱呼他們。
廟號廟號是皇帝於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但中途一度被廢除,到了西漢才得到恢復。第一個擁有廟號的皇帝就是劉邦,他的廟號是太祖。西漢一朝對於禮制十分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若帝王生前德行不夠是絕對無法獲得廟號的,所以即使像漢景帝這樣發揚“文景之治”的賢君都沒有在死後獲得廟號。西漢十一帝,有廟號的只有五人:高帝劉邦,廟號高祖;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武帝劉徹,廟號世宗;宣帝劉詢,廟號中宗;元帝劉奭,廟號高宗。
而清朝的十二位帝王,除了溥儀沒有廟號之外,其餘的都有廟號。特別是康熙,廟號聖祖,出現了前四位皇帝“三祖一宗”的特殊情況。
年號這個是漢武帝發明的,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 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聖祖只用康熙。
所以明清時期,我們都是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
5 # 羽書遲
廟號最早於商朝,諡號最早於周朝,都是帝王去世後,繼任者給其追認的,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廟號諡號。漢朝建立後,又恢復了。年號是漢武帝所創。
通俗點說廟號指帝王在王朝世系排位,類似家譜中的第幾代。一般開創稱祖,守成稱宗。拿清朝皇帝作比,開創基業的努爾哈赤為清太祖,定鼎天下的福臨為清世祖,玄燁之所以為清聖祖,因為他的功績太大,被認為名為繼承,實為開創。其他皇帝一律稱宗,比如皇太極為清太宗。末代皇帝溥儀沒有廟號。
諡號是繼任者對前任功過的評價,開始時諡號是一字二字,比如漢武帝諡號為孝武,習慣上稱漢武帝。唐朝以來,諡號用字比較多,清朝皇帝諡號大多有十幾個字,一般取最後一個字,比如清聖祖諡號有二十個字,習慣取最後字仁,稱為仁皇帝。
明清兩朝除了明英宗、清太宗有兩個年號外,都只有一個年號,故而習慣上又以年號代指皇帝,比清世祖又稱順治,清聖祖又稱康熙。
-
6 # 鷹眼說天下
諡號一般都是 祖或宗 既祖有功 宗有德 祖一般為建國之君 而宗多為守業之君 但是歷史上有寫特別情況 例如鐵木真和忽必烈 朱元璋和朱棣 這些中 鐵木真打的天下 所以他的諡號為祖 而忽必烈屬於一個新的王朝開創者 所以他的諡號也是祖 至於大明的朱元璋是開國之君 諡號為祖 而朱棣則是幹翻了建文帝屬於自己再度開創了新的王朝雖然還是大明 但是帝王血脈已經變成了朱棣一脈 至於清朝則更也特殊 因為有三位祖 既創始人 努爾哈赤 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 以及 康熙 前兩位的情況與上面的一樣 只有康熙比較特殊 這主要與他的功績有關 他幼年繼位 誅鰲拜 平三番 收臺灣 平定準葛爾叛亂 驅逐沙俄 劃定中國疆域 等 他死後 大臣建議按照制度將其諡號定為宗 但是他的兒子雍正皇帝認為 他既有功 又有德 所以最終他的諡號被定為祖 。 手機碼字好累
回覆列表
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叫廟號。
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死後要給一個評價,稱號,叫做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