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馬哥侃網際網路
-
2 # 心理師任葦
首先,就你描述的情況,恐怕沒有那麼簡單。有部電影《國王的演講》由湯姆·霍珀執導,科林·費斯、傑弗裡·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該片講述了1936年英王喬治五世逝世,王位留給了患嚴重口吃的艾伯特王子,他在專業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格的精心治療下,克服重重障礙,終於在二戰前發表鼓舞人心的演講的故事。
由此可知,即使貴為王子,有強大的團隊,嚴重口吃也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和康復訓練,才能痊癒。因此,不必過分苛責自己,接納卡殼不是因為主觀故意,而是客觀存在具體而且不小的困難,才是改變的前提和基礎。
最後,經歷了很多的努力,你也可以嘗試找專業心理諮詢師幫忙,相信如此勇敢將自己問題公開的富有勇氣的你,一定會順利度過難關!
衷心祝福你
-
3 # 陽光語言矯正師
語言障礙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頑疾之一,無數人飽受有口難言之苦,甚至一生都夢想著一吐為快。
口吃是高發常見的語言障礙之一,歷史上無數人深受其害,醫學史上很多人都夢想找出解決的辦法。其中一個口吃研究實驗非常轟動,可以相當的臭名昭著。
研究背景:這就是著名的“孤兒口吃實驗”,這是醫學史上一次極其瘋狂的探索,付出的是人性的代價,至今仍然被行業內所不恥。1939年,美國語言學、精神病學博士約翰遜從退伍軍人孤兒院中選出22名孤兒,以此為實驗標本,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封閉性研究。
約翰遜是誰?19-20世紀,口吃在西方發生率非常高,據說達到了1%,這位約翰遜就是一位從小口吃者,為了自救,他選擇了口吃研究與矯治,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口吃成因是緊張造成的,且受後天的環境影響,特別是父母刻意讓孩子緊張、敏感,會讓口吃狀況更加嚴重”
為了證明自己的推論,必須拿出實踐資料,約翰遜考慮了實驗應當規避的風險,軍人孤兒院裡600多孤兒,口吃兒童多,教育落後,環境封閉,且監管疏鬆,順理成章的成了約翰遜選擇的最佳物件。
實驗過程:1、約翰遜採用的是對比實驗,共挑出22個孩子,其中有12名語言正常兒童,10名口吃兒童。然後把正常兒童和口吃兒童混編為兩組(每組口吃5名正常5名),
2、兩組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的區別在於:
“對照組”的孩子們都會被告知是正常兒童,他們的語言能力很好接受積極療法。
“實驗組”的孩子們都被告知是有缺陷的“口吃兒童”, 他們接受消極療法。被告知口吃嚴重的孩子們,特意施加了心理暗示,說他們的口吃情況很嚴重;
3、工作人員不斷的警告“實驗組”孩子們,當他們說話口吃時總會被打斷,並被刻意強調重新說話,甚至告訴他們,如果覺得不會說就不要開口講話,時刻注意自己講話的節奏。
4、實驗的結果是:“實驗組”的口吃孩子和正常孩子都出現了語言問題,無論口吃與否,都變得害怕說話,甚至拒絕交談,沒有口吃的孩子變成了口吃,有口吃的孩子則更加嚴重,這種影響伴隨了這些孩子一生。而對照組的孩子無論是否口吃,既沒有改善,也沒有轉化和惡化。而“對照組”未被幹擾的孩子,其中5名口吃者沒有任何改善,甚至口吃現象更嚴重了。
這個結論在當時獲得了廣泛的認同,約翰遜也功成名就,成為了著名的行業權威,但他深知這個實驗過程著實不光彩,更見不得光,不得不對實驗守口如瓶,四處演講時隻字不提自己的實驗。
實驗後的影響實驗在四個月後結束,;沒有人對實驗組的孩子們負責,他們成為實驗小白鼠的價值到此結束,但那次實驗帶來的痛苦卻讓某些孩子改變了一生。
直到62年後真相被揭露,參與實驗的孩子中有13個尚在人世,在他們殘燭晚年之際,才知道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和謊言,有一位當年的小女孩本來是正常的孩子,原本口吃伶俐的她,在那次試驗後,口吃伴隨了她的終生,也改變了她的一生,一直生活在失敗、自卑,且毫無幸福可言的自閉中。
得知最後真相的她萬分憤慨,憤怒簡直無以復加!
在留下的信中,她寫道:
“你們毀了我的一生
我也許會成為科學家、考古學家
可是,我卻成了一個可憐的結巴……
為什麼選我們做實驗?
我們本來就夠悲慘了,現在我一無所有,你是魔鬼......”
直到今天,這個事件仍然在警醒著從事特殊教育行業的人,在攀登醫學領域高峰時,保持探索和鑽研精神固然重要,但在科技與人性的十字路口,依然要問問我們的初心是什麼。
“問泉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作為從事特殊教育的師者,必須保證自身的德才,才能引導孩子向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最後再次重申我們行業應該堅守的師德:責任之心、仁愛之心、尊重之心、匠人之心。
-
4 # 水滴奶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要學會樂觀看待,同時後天努力去改掉自己的缺點。說話不流利可以自信的多與人溝通,然後買一本繞口令天天練習,應該可以改善。
回覆列表
題主談到“之前有陰影”“內向自卑”“心理多多少少出了問題”,所以題主的問題應該是曾經因為說話卡殼而陷入尷尬的情況,導致了對於這種情景有了恐懼的心態。
通常一個人不能夠流暢表達想法時,是因為思維收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這種阻礙跟幼年的成長經歷、性格和可能的創傷經歷有關。
有些在童年時期被父母嚴苛對待,專制教育下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類似情況。
回到題主問題,當你跟其他人在交流時,你有什麼感受?緊張?擔心?或者其他。
當你意識到自己總要很慢才能相處應該怎麼迴應的時候,你又有什麼樣的感受?懊惱?自責?或者其他。
建議:
1. 如果心理陰影已經成為了嚴重的障礙,應及時去醫院進行身體檢查、評估心理狀態。
2. 進行專業的心理諮詢
3. 與熟悉的人多進行對話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