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要燉熊貓

    因為明朝對這幫子文人太好了,文人的特點就是越給臉越不要臉,蹬鼻子上臉。你看看滿清多牛逼今天一個文字獄明天一個文字獄,把文人訓成了奴才,滿清都亡國100多年了,還有一幫子遺老做著奴才夢。

  • 2 # 三月桃良999

    明一代,直道敢諫和寧死不屈者眾,其中不排除有爭權奪利的“黨爭”成分和份子,但更不乏有信念、有人格、有節操、有擔當的志士仁人。你看:方孝孺寧被誅十族(九族加門生故舊),也對永樂皇帝軟硬不吃拒絕合作,這是對建文帝的“忠”(哪怕是有難同當的“愚忠”);而御史大夫景清懷利刃上殿欲行刺永樂帝,事發奮起稱“欲為故主報仇”,這是俠義。首輔楊廷和與太后定立武宗侄子、15歲的興獻王朱厚璁入繼大統,新朝富貴無人可奪,但他偏要執禮儀不同意嘉靖帝追贈其親生父母帝后名號,以致被罷官;萬曆帝母子禮敬的“元輔張先生”張居正實是攝政王,觀政進士(官場見習生)鄒元標卻也敢拂其逆鱗而諫阻其“奪情”留職不守父喪;這於他們都是要“擇善而固執”。湯顯祖(即辭官後作《牡丹亭》者)的才華,難得地入了張居正的法眼,並在湯為白丁時就表示激賞,但湯就是不為權相的明示暗示所動而拒絕為其所用,這是人格節操;湯任南京禮部主事時,毅然上《論輔臣科臣疏》,嚴詞彈劾內閣首輔申時行和科臣楊文舉等竊盜威柄、貪贓枉法、刻掠饑民,並直言萬曆皇帝登基以來為政之非,這便是不苟且有擔當。

  • 3 # 小南讀

    這個問題確實是比較有意思。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印象,就是一個朝代乃至一個時代的更替根本原因就是利益集團的更替。比如漢至魏晉便是貴族(尊血統)至士族(重門第)的轉換,而南北朝到隋唐又是士族到門閥之間的轉換。

    明朝立國之初國家的利益集團是什麼,是勳貴武將,為何朱允炆一削藩就立刻有人造反,最後還被燕王奪了皇位,其實就是朱允炆所為已經動搖了武將勳貴的利益了,朱元璋為啥要大殺功臣,其不僅僅是為了替孫子掃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當時的勳貴勢力已經很龐大了所以不得不動手。

    即使朱棣的背後有勳貴的影子,但是在他上臺之後也一直不是很相信勳貴,甚至開設了太監監軍這一傳統。

    文官集團在剛開始其實一直都是作為受氣包出現的,不過在明仁宗(朱棣的兒子)上臺之後,文官情況大為好轉,然後有出現三楊入閣,也就是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個人在內閣期間因為功績高炳,很受人尊重,並且使得內閣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原本的內閣只是作為一個秘書機構協助皇帝辦公而已。

    而勳貴那邊,作為世襲的爵位,原本驍勇善戰的武將已經開始鬥狗遛鳥了,再好的人才也養廢了,所以勳貴逐漸失勢。再到後面的土木堡之變,勳貴勢力更為受挫,而且挽國家於即倒還是于謙這個文官。這個時候開始文官勢力開始全面發展,所以甚至網上有不少人認為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就是文官的一場陰謀,因為這個事件獲得利益最多的就是文官集團。

    當皇帝發現文官好像抱成團了之後,就開始扶植另外的勢力對抗文官集團,這個勢力是什麼?估計很多人會說是廠衛,其實不完全是,應該是司禮監。太監天生就跟文官不對付,所以皇帝會很放心地拿太監來平衡文官集團。所以也就是在明的中後期,明朝的太監開始掌權。

    有人說明朝亡於黨爭,個人很是贊同,不過這個黨爭也不能單單地認為就是讀書人的黨爭,還有他們朝野上下的內耗。比如文官之間各自代表著某一利益集團,當兩個利益集團相爭就是黨爭的開始。

    這些利益集團都是一些世家大族,家中關係網路密佈,不僅是官場,連經商也是大的不可想象,乃至很多人都說明朝中後期已經出現了什麼資本主義萌芽,也就是說的這班人,但可別認為這班人代表著什麼先進的生產力,無非就是一些強力的吸血鬼。

    這班人在吸國家的血,皇帝肯定要抽回來些,所以明朝和文官之間的爭端就慢慢出來了,這也是皇權和官權之間的爭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明朝的皇帝跟文官之間的關係極不融洽,你看看朱元璋時期,那些文官和老朱融洽不?

  • 4 # 明史林泉

    明朝君臣關係確實是很不融洽,相比前朝例如宋,唐,漢等,明朝君臣關係經歷了一個慢慢變壞的過程。

    究其原因,中國皇權政治經歷上千年演化,到了明朝,終於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專制了,為什麼呢?因為明朝已經修復了歷朝歷代的大部分的統治漏洞,皇帝已經成為說一不二的人了,皇帝如果不想與大臣妥協,那麼大臣幾乎沒有機會說服皇帝,另外也從制度上消除了後宮干政和太監掌權的因素,更別說歷朝歷代經常發生的謀朝篡位之事了。

    這種形勢下,大事上面,皇帝其實是不必與大臣商量的(清朝就進一步實現了一點小事也得大臣向皇帝請旨),但是明朝皇帝表面上還得遵從祖制,上早朝與內閣六部科道官員商議事情,平時也經常看看內閣大臣的揭貼(密奏),有時確實也能聽得進意見。

    不過這都是表象。

    在重大人事任免上面,表面上按照制度,要走廷推(高級別官員們開會討論)等流程才能決定一個官員能否進入內閣或者當六部尚書。可實際上,廷推選出的人選皇帝可以隨意拒絕,大臣們只能回去繼續推,直到皇帝滿意為止。還有,實際上皇帝的特旨非常多,特旨就是不走任何流程,直接由皇帝下旨任命一個官員。明代著名火器專家趙士禎就是由於在街頭做了一首扇面詩被萬曆皇帝直接封官的。

    嘉靖的大議禮事件,對一百名官員用廷仗,這是前所未有的虐待大臣的現象。雖說前朝也有廷杖,朱元璋也幹過,但是那都是個案,從來沒有這麼大規模的鎮壓一個群體,更可笑的是,明中期以後,大臣們流行以受過廷杖沒死為榮,說明君臣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皇帝不太信任官員,這是朱元璋給子孫定下的基調(官員們習慣幹壞事,不用給他們好俸祿,還得防著點兒),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中間西廠,東廠,內行廠紛紛興起,對官員進行無時無刻的監督,派往地方負責糾察官員的七品監察御史最後竟然在政治地位上超過了地方上的三品布政使。崇禎皇帝在位才十幾年走馬燈似的換了十幾個內閣首輔,對大臣不信任至此!最後崇禎眾籌一百萬只得三十萬,大臣都想各自飛了,明朝焉能不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索尼筆記本bios中沒有隨身碟啟動和光碟機啟動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