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機小海君
-
2 # 風雪天花戀
這大概是指張之洞與袁世凱聯名要求廢除科舉制吧。這對於清王朝的延續來說幾乎是釜底抽薪的毀滅。
儘管有諸多的原因,科舉制越來越無法適應當時的社會需求,但在新的人事銓選制度出現之前,科舉制是保證社會流動的重要制度。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流動管道,階級固化,導致階級對立,那對社會來說肯定是極不穩定的。
張之洞廢除科舉的主觀意願肯定不是希望清王朝倒臺,只是新式的教育不夠完善,尤其是沒辦法銜接上過去“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讀書沒辦法和做官聯絡在一起,那人們自然無法固守鄉鎮。於是,傳統的耕讀基層社會開始瓦解,開始去留學。辛亥革命時,大量的留學生進入軍隊,便是一例。
加上更早先的太平天國運動,以湘軍為首的地方武裝力量的崛起,讀書人的選擇便多了一條以軍功出仕。科舉廢除後,基層進一步瓦解,中國的地方割據有了進一步的空間。
科舉制可能不是整個清朝中央集權衰落的根本原因,但肯定是壓倒它的一根重要稻草。
-
3 # 一梭煙雨江湖行
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獨支。清王朝外有列強入侵,內有農民運動 藉助洪楊之亂、捻黨之亂、西北迴亂,清王朝軍事支柱逐漸從八旗兵、綠營兵變成湘軍、淮軍甚至新軍。漢人掌握兵權,必然要求政治權力,清王朝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
4 # 一年437
說到清朝的滅亡,和張之洞能夠扯上直接關係的就是湖北新軍。因為是湖北新軍發動的武昌起義,直接葬送了清王朝。而湖北新軍,歷史上一直被視為張之洞的私人武裝。如果張之洞在世的話,張之洞一定可以壓制湖北新軍,清末不至於爆發武昌起義這樣的事。而就算有了武昌起義,只要張之洞一句話,事態都可能得到平息,以張之洞在湖北新軍之中的威信,這是毋庸置疑的結果。張之洞的去世讓清王朝失去了一個忠臣,也失去了一個能臣。
在晚清的歷史上,能叱吒風雲、力挽狂瀾的能臣不多,曾國藩算一個,其後是李鴻章,然後就是張之洞了。與那些靠鎮壓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發跡的軍功大吏不同,張之洞是依靠清議起家的。當張之洞出任封疆大吏時,虛心學習西方,大力興辦洋務,增強了自己的勢力。在李鴻章、劉坤一等人撒手歸西后,張之洞成為當時威望最高的漢族大臣,也成了王朝的一個支柱。
他在世時候重視教育,創辦了不少學堂,政治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支援康有為的“戊戌變法”,鎮壓義和團運動,是一個和李鴻章媲美的朝廷重臣,為穩固清朝末年統治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清朝政府的滅亡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必然結果,多少箇中興名臣都挽不回的。
-
5 # 有得觀史
張之洞洋務運動的四大名臣之一,他主要的功勞是發展軍事重工業和興辦新式學堂,其中興辦新式學堂間接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或者說對清王朝的滅亡起到了推進作用。
興辦新式學堂怎麼對清王朝滅亡起到推進作用,聽我來給你分析。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發展於唐朝,在這之前,官員選拔採取“九品中正制”,當官靠推薦,底層老百姓是沒有機會的,這就形成了階層固化,草根階層要想改變命運只有造反,這十分不利於王朝穩定。科舉制度的實施讓草根階層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對社會底層讀書人起到了很好的穩定作用。
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吃了敗仗,簽定了喪權辱國的條約,痛定思痛,有識之士提出中國要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於是在恭親王奕訢的主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造船造槍造炮需要有人才,中國沒有,現培養招不來人,因為科舉存在,學子們的思想還是學而優則仕,向學習西方現代科學看不到未來的出路。有一例子,當時清政府向美國派遣留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作工作才招到100人。
為解決人才問題,清政府一開始在科舉中增加算學科和經濟學科,考中者也可以入仕,但問津者仍然不多,洋務運動人才缺口巨大,這一辦法無疑是杯水車薪。就這戊戌變法失敗後算學科和經濟科被取消,科舉又恢復了原貌。
缺乏人才洋務運動困難重重,張之洞興辦新式學堂也推廣不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張之洞、袁世凱、張百熙等連連上奏,請廢科舉以推廣學校。清廷迫於壓力,答應廢除科舉,時間是1905年9月2日。
科舉制度被廢,底層讀書人入仕的路子被堵死,要想實現草根逆襲,不得不回到科舉之前的老路上——造反。造反要有兵,軍隊機會最多。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清朝的八旗兵綠營兵都已經腐敗,喪失了戰鬥力,朝廷沒辦法,讓曾國藩辦團練平定太平天國。曾國藩開啟了辦團練的先河,全國紛紛效法,幾乎各省都辦。於是底層讀書人紛紛加入團練隊伍,尋找並等待機會。這些文化人的加入,為團練隊伍增添了新鮮血液,提供了理論指導。團練隊伍其實就是後來的革命力量。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團練加入革命隊伍,成了推翻清王朝的力量。
說張之洞間接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張之洞的所作所為只是順應社會潮流,張之洞提出廢除科舉制推廣新學堂,大清朝廷是同意的,說大清朝廷在自掘墳墓也未嘗不可。
回覆列表
這大概是指張之洞與袁世凱聯名要求廢除科舉制吧。這對於清王朝的延續來說幾乎是釜底抽薪的毀滅。
儘管有諸多的原因,科舉制越來越無法適應當時的社會需求,但在新的人事銓選制度出現之前,科舉制是保證社會流動的重要制度。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流動管道,階級固化,導致階級對立,那對社會來說肯定是極不穩定的。
張之洞廢除科舉的主觀意願肯定不是希望清王朝倒臺,只是新式的教育不夠完善,尤其是沒辦法銜接上過去“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讀書沒辦法和做官聯絡在一起,那人們自然無法固守鄉鎮。於是,傳統的耕讀基層社會開始瓦解,開始去留學。辛亥革命時,大量的留學生進入軍隊,便是一例。
加上更早先的太平天國運動,以湘軍為首的地方武裝力量的崛起,讀書人的選擇便多了一條以軍功出仕。科舉廢除後,基層進一步瓦解,中國的地方割據有了進一步的空間。
科舉制可能不是整個清朝中央集權衰落的根本原因,但肯定是壓倒它的一根重要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