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雙胞胎寶媽的育兒經

    逼著改會讓寶寶反感、抗拒。首先爸媽要做出一個“正確”的示範,然後循序漸進耐心地引導,雖然需要花時間和耐心,但是我相信結果是值得的。

  • 2 # hello燕子

    有壞習慣,當然是要改的,但是不建議用逼的方式來改。

    因為小孩,包括成人都是很容易受別人的語言影響的,你說他不好,他就會越來越不好,而你要是說他好,他也就會越來越好。

    人性是需要激發的,用正面的語言就能激發出正面的向上的人出來,所以說家庭的氛圍,父母的語言,那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那用什麼方式來讓孩子改呢?

    1)堅決不逼迫,接納孩子,給孩子和自己多點時間,慢慢來改這些壞習慣。

    2)用積極的語言,告訴孩子你的期待和正確的行為。戒掉說“不要…”“不準…”因為你說不,他是聽不懂的,只會負面強化。而要說,正確的習慣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有耐心的多說,一遍又一遍的說。

    3)一旦孩子,稍有改善,就要即時反饋,正面強化,說“寶貝,媽媽剛才看見你…你已經學會…,真棒”多次這樣操作,就能把孩子的壞習慣改掉,從而鞏固建立起一個新的好習慣。

  • 3 # 使用者7826611576468

    護理寶寶是一項複雜而又艱鉅的工程。南充安琪兒母嬰護理有限公司,普惠月子中心的踐行者,以推廣新月子文化為己任,打造新興母嬰保健體系。

    當媽的第一年,總以為孩子再大點就好帶了。然而,隨著寶貝各項能力的發展,你會發現,寶寶每天都有新招數折騰你。曾經的天使寶寶也變成惡魔寶寶了。

    實際上,孩子身上這些怎麼都制止不了的“壞習慣”,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壞,而是成長的自然表現,過分管束反而不妙。

    壞習慣一:愛吃手指

    出生後不久開始,寶寶的小手就好像沾了蜜糖似的,常常放到嘴巴里吧唧吧唧啃個不停。不管麻麻怎麼阻止,都木有用。

    寶寶愛吃手指,是“口欲期”的典型表現。“口欲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這時寶寶會透過“口”來感知世界,探索自己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如果強行阻止,寶寶的探索慾望就無法得到滿足,容易變得焦慮不安。

    正確做法:麻麻無需阻止寶寶吃手的行為,要做的就是勤給寶寶洗手,避免吃進有害細菌。靜待“吃手”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寶寶自然就會停止這種行為。

    壞習慣二:愛撕紙

    很多寶寶喜歡撕紙,就撕紙都能玩半天。雖然滿屋子都是碎紙屑,苦逼的是媽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撕紙能鍛鍊孩子手部的精細動作。此外心理學家認為,手是孩子的第二個大腦,他的手在運動時,大腦同時也在思考。如果媽媽總是阻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阻止了孩子的思考。

    正確做法:給孩子一些可以撕的紙,如幾張乾淨的手帕紙、粗糙度不一樣的紙張,滿足孩子撕紙的慾望。也可以引導孩子發揮想象力,撕出不同形狀。避免給報紙之類的含有油墨印刷的紙張,因為這類紙張通常含有不少的鉛,對健康不利。

    壞習慣三:怕見陌生人

    約6個月開始,寶寶開始發展出“認生”的本事。原本樂呵呵笑著的娃,見到陌生人後,可以秒哭。

    其實“認生”是每個寶寶情感認知能力發展的必經階段。6個月左右,寶寶和父母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得到建立,並開始排斥陌生人,在12個月時達到高峰,並持續一段時間。寶寶認生並不是壞事,而是他們自我保護的本能。

    正確做法:不要強行讓寶寶親近陌生人,但也不能任由寶寶完全迴避。可以創造多人遊戲的場景,讓寶寶逐漸適應。

    壞習慣四:喜歡扔東西

    為什麼寶寶總是不喜歡好好拿著東西。總是要和這樣物品“過不去”呢?

    扔東西是寶寶抓握能力、眼手協調能力發展的結果。此外,孩子還會透過拋撒、移動物體,來感知他和物體空間之間的關係。

    正確做法:把易碎、危險的東西收起來,給寶寶提供一些不易碎的物品,如紙團、玩具小球等,滿足寶寶“扔東西”的需求。可以準備一個紙箱子,和孩子比賽,往箱子中投擲東西,看誰投得更準。

    壞習慣五:喜歡光腳

    孩子總是不願意好好穿鞋穿襪,就是喜歡光腳顛來顛去。而一些還不能自己脫襪子的小寶寶,即便只能躺在床上,也要努力把襪子蹬掉了才罷休,這是為什麼呢?

    已有科學研究證明,孩子光腳走路,可以促進刺激足底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還能讓孩子很好地感知地面的狀況,根據地面狀態調整步伐,走路姿勢也更端正,走得更穩。

    正確做法:家裡地板要打掃乾淨,戳腳、硌腳的尖銳物品也要清理掉。天氣比較熱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在家裡光腳走路。必要時可以給孩子穿上薄薄的防滑襪。

    壞習慣六:不愛分享

    孩子越來越喜歡說“我的”,東西不讓人碰,玩具也拒絕分享,甚至會為了保護自己的玩具,出手打人、搶奪……孩子怎麼會這麼自私呢?

    家長強迫孩子分享,只會破壞孩子正在形成的“物權意識”,以後他可能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東西讓給別人,或者常常會透過“搶奪”的方式去拿別人的東西。

    正確做法: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也不要強迫他們分享,多滿足他的願望,能幫助他建構自我。一般來說,孩子在3歲後會慢慢懂得分享的這個概念。此時,我們可以多和孩子灌輸分享的意義,讓孩子明白分享不等於失去,分享出去的玩具都是還能要回來的。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寶寶多多少少會出現一些“異於成人”的行為。家長們只有瞭解了這些行為背後的秘密,才能掌握寶寶成長的密碼,幫助寶寶更好地發展自身的各種能力,順利進入到下一個成長階段。所以大家要加油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拿眉筆畫桌布上了怎麼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