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播讀書

    大多數人對刻意練習有三種誤區:

    第一種誤區,是覺得練習可能沒有太大的用,能力主要受基因限制。有人會說“我不擅長和數學打交道”“我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弱”“我不認路”“我沒辦法做得更好”……可是作者說,其實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正確的訓練來改變自己,關鍵是要有正確的心態。

    第二種誤區,是認為只要練習的時間足夠長了,能力就慢慢好了。但是作者說,如果做的時間足夠長就會足夠好的話,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街邊下了很多年棋,但是棋藝還是很差的臭棋簍子了。事實上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並不能提高成績和表現,它有時候還會讓我們停滯不前,並且使能力水平緩慢下降。

    第三種練習的誤區,是認為只要努力,足夠刻苦勤勞,就能提高成績,就會更加優秀。比如,我要成為一個更優秀的經理,我要想賣出更多的產品,我要讓團隊合作更緊密,那麼我就要更加倍地努力。可是作者說,除非你有專門的恰當的練習方法,否則即使加倍努力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想想我們上學的時候,一定有那個最勤奮、最刻苦、最努力的坐在角落的同學,每天不停地加倍學習,可是每次考試下來成績都很糟糕。

    那怎麼才能有更好的練習效果呢?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美國幾位知名的心理學家給出了幾種非常不錯的練習方法,這裡分享給大家。它們分別是:間隔練習、穿插練習、多樣化練習、檢索練習。

    間隔練習優於集中練習

    顧名思義就是將集中學習的時間段分隔開來,間隔成幾個小的時間段來學習,這樣比集中一次性學習完的效果更好。有人挑選了38名住院外科實習醫生進行了一項研究,這些醫生被安排參加有關顯微手術的四節課。一組醫生是一天時間內全部上完這4節課,而另外一組醫生是先上1節課,然後回到崗位去繼續上班,下一週再來上1節課,他們分4週上完了4節課。一個月後發現,這兩組醫生的技能表現差異非常明顯,間隔上課的第二組醫生,在所有評估中,無論在完成手術的時間、手部移動的次數,還是重新連線血管的成功率這些手術基本技能上,都要明顯優於第一組醫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的大腦鞏固記憶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打一個比方就是,我們一次性把一天三頓飯全部吃完,和一天分開三次吃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一次性全部吃完顯然對我們的消耗系統不利,分開吃消化的更多,而我們的大腦的記憶儲存也存在類似的機制。所以,間隔練習要優於集中練習。

    穿插練習優於按順序練習

    什麼是穿插練習?如果公司要培訓一個新人一項技能,需要10個步驟,通常的方法是先反覆多次練習步驟1,直到掌握之後,然後再反覆多次練習步驟2,以此類推,直到步驟10。這是常規的按順序練習的做法,而穿插練習則不一樣,你可以先練習幾次步驟1,然後跳到步驟4,然後跳到步驟7,這樣不按照順序進行練習就稱之為穿插練習。一般來說,穿插練習比順序練習的效果來的慢,但是從長時間來看,穿插練習讓我們的記憶保持更持久,學習效果更好。

    多樣化練習優於單一練習

    在一項實驗中,體育老師讓一些8歲大的孩子練習將沙包投進籃子。第一組的孩子在距離籃子3英尺遠的地方投,第二組的孩子從2英尺遠和4英尺遠的地方投。12個星期過後,讓這些孩子接受測驗,把籃子擺在距離他們3英尺遠的地方。結果顯示,第二組孩子,也就是那些在2英尺和4英尺練習的孩子投籃更準確。

    為什麼沒有練習過3英尺距離投擲的孩子反而表現更好?正是得益於多樣化練習帶來的效果,那些練習了2英尺和4英尺投擲沙包的孩子,要比練習單一3英尺距離的孩子,其原因還是要回到我們腦科學上來,不同型別的練習會使用大腦的不同區域,從認知的角度來說,就是透過多樣化練習學習運動技能要比單一練習有更大的挑戰,調動的大腦區域更多,需要耗費更多腦力,透過這種學習方式學到的東西會被大腦編成靈活的表徵,適用範圍也更廣。

    很多人都知道查理·芒格有一套著名的“多元思維模型”,講的就是要運用多種學科、多個維度的知識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樣效果更好。同樣,在學習上也是一樣,用不同的、多樣性的方法去練習的效果,要遠遠優於單一的、集中的練習。

    檢索式練習

    檢索式練習,簡單來說就是學習一段時間後,透過回顧一下內容,比如給自己一道簡單的小問題考考自己,或者透過小小的測驗考試來檢查之前學習的重點內容。很多心理學實驗證明,這種檢索式的學習,可以鞏固我們的學習,並強化記憶,學過的東西更不容易忘記。實驗表明在學習中只需要一次自測,一週後回憶率就可以從28%提升到39%。

    好了,我們結合《認知天性》這本學習經典來講述了有效練習的幾種方法,包括:間隔練習、多樣化練習、穿插練習、檢索式練習。除了這些具體的方法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跳出舒適區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必須跳出“舒適區”進行訓練。想象一下,一個業餘的鋼琴師,他十幾歲就開始學琴,到他30年之後還在用同樣的方式彈琴,哪怕他已經完成了1萬小時的天才訓練,他也不會成為天才,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有效的練習,是有目的地突破舒適區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快速的進步。那是不是我們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就會成為天才呢?作者說,不行。儘管有目的的訓練很有效,但是它遠遠不夠養成一個天才級水平的能力。要達到天才級的水平,需要有更高效的方法,那就是“刻意練習”。

  • 2 # 方智聊精益

    關於刻意練習 理論,最初講的是1萬小時定律;

    我的理解是,主要是講想做成一件事,必須要養成一些好的習慣;

    關於習慣,你可能就會想到過去曾經做出的一些改變,想償試堅持的一些好習慣;其中有些可能半途而廢了,最後回到從前;

    那在習慣養成上面,我們普遍存在的三大誤區:

    1、習慣靠毅力;這是不對的,習慣應該要靠精巧的環境設計;

    3、習慣就是每天都一樣,習慣就是不費吹灰之力,也不正確。我們不應該拿每天都一樣來要求自已,這樣是製造自已的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離婚了有孩子,代表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