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趙人士向宏哥

    這個問題有點小兒科,軍事基地能像軍艦那樣部署近防武器嗎?那是找死的節奏,軍事基地一般情況下都在國土縱深幾百公里或者深山之中,很少在平原和前線建設軍事基地,特殊軍事基地都有特殊部隊或者防空部隊以及大量的雷達預警系統支撐,進行全方面保護。而軍艦是流動的國土,在近海作戰的時候,有岸基航空兵和其它技術兵種提供安全保障,在加上軍艦面積本來有限,不能大量部署武器,現在的戰爭都是全方面,數字化,立體式作戰,靠單一的武器裝備是不可能取得戰爭勝利的。謝謝大家!

  • 2 # 薺菜糰子

    不論是陸基防空導彈還是艦載防空導彈,都有垂直髮射的型號。比如中國的紅旗9/16/17構成遠中近三層防禦體系。和艦載垂髮的區別只在於分散車載和集中佈置,本質上是一樣的。垂髮優於傾斜發射之處,在於反應速度火力密度,垂髮抗飽和打擊能力強。但就中遠端防空導彈而言,相對於陸基垂髮相,艦載垂髮優勢更大。因為戰艦空間有限,不可能裝太多的傾斜式發射架,打完架上導彈就得重新裝填,如果大批目標來襲,就來不及應對。垂髮不需如此,只要雷達忙的過來,導彈就可以及時發射攔截。所以對現代艦載防空導彈而言垂髮必不可少。陸基防空導彈則沒有這麼苛刻的作戰環境,不管傾斜發射還是垂直髮射,如果想增加火力通道,增加發射車數量或架上導彈數量以及配套的雷達就行了,區別只在於反應速度。但中遠端導彈,轉轉發射架的時間還是來得及的。所以垂髮雖好,但需求就沒有艦載那麼迫切了。有些國家出於經濟性和戰術習慣考慮繼續裝備傾斜發射防空導彈也很正常。至於近防炮,這個東西射程太近,只有兩三公里,作戰效能遠遠不如紅旗17、道爾M1/2、鐵穹一類的近程防空導彈,價效比比較低,在陸地上只能貼身保護重要點目標,並不合大型基地使用。

  • 3 # 鷹鴿分析

    防空導彈實現垂髮早就不是什麼難事了,使用垂髮的包括俄羅斯的S-300、S-400以及中國的紅旗-9都是垂髮,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陸基的防空系統與艦載防空系統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諸如艦載防空系統是軍艦作戰體系的重要組成,其機動完全依賴軍艦自身,也就是說軍艦跑到哪,防空系統就在那哪;還有兩者的打擊目標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故而,並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區別開來看待。

    通常,陸基防空系統包括野戰防空和要地防空,就給例子,中國的紅旗-9、紅旗-22、紅旗-12等中遠端防空導彈主要用於要地防空,像紅旗-16、紅旗-17、紅旗-7等中近程防空導彈則是野戰防空;紅旗-16用於後方重要目標防空,紅旗-17和紅旗-7直接編組到地面部隊進行野戰伴隨防空。艦載防空導彈則不同的是,現代軍艦一般單艦整合中遠端區域或編隊防空導彈、近程點防禦導彈以及末端攔截近防系統;以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為例,該艦透過垂髮裝置共架發射標準-2、海麻雀ESSM防空導彈,同時在其裝備序列中還有拉姆近程點防禦導彈和密集陣近防系統,構成了遠中近相結合、射高銜接的完備防空反導體系。

    陸基防空系統主要採用機動發射方式,用於應對攔截敵方戰術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各類固定翼飛機、直升機、精確制導彈藥以及無人機等飛行器;部分如類似美國薩德的陸基防空反導系統還可以攔截射程三四千公里的中遠端彈道導彈。綜合上述這些攔截目標其飛行特徵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飛行高度普遍較高,就算是超低空突防的巡航導彈也大多在50米以上的高度飛行,因而對於導彈的最低射高沒有過高的要求。

    艦載防空反導系統則恰恰相反,隨著導彈的技術的成熟與發展,使得現代海戰對空作戰基本上集中與反導攔截上,這也是現代軍艦對空作戰體系是重頭戲發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的出現,加上反艦導彈的發射方式多樣化、射程不斷拓展,使得海上對空作戰主要以攔截敵方來襲的導彈為主,傳統攔截固定翼飛機的作戰成分呈現遞減趨勢,畢竟戰機也是發射導彈來完成攻擊,臨空投擲炸彈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就算有也是使用射程較遠的精確制導彈藥。所以,艦載防空反導體系比較整合,對於導彈的射高也有很高的要求,一般中遠端艦空導彈的最低射高在25米以上,各國都在致力於降低導彈射高,從而實現更好的掠海飛行器攔截能力。

    我們都知道,現代反艦導彈要麼飛得更高,諸如中國推出的CM-400臨近空間反艦彈道導彈,使得導彈的中段飛行高度高於國際主流的20000多米的最大射高;要麼足夠低,以法國飛魚反艦導彈為開端引領發展至今,超低空掠海飛行成為現代主流反艦導彈突防發展的重要方式,目前這一技術已經發展至海平面20米左右的水平;參加閱兵的中國紅旗-16B型艦空導彈將這一指標發展至低於15米,由此可見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至於近防系統其實就很好理解了,近防系統的研發初衷就是為了應對末端高速機動的導彈而誕生的一種艦載防禦輔助武器系統,被認為是軍艦的最後一道防線。其作戰原理是,透過高射速短時間內在某個方面空域打出一道密集的攔截彈幕,從而實現最終攔截漏網導彈的目的。目前國際上射速最高的當屬中國的1130型近防系統,因其射速每分鐘超過10000發,故而被又被稱為“萬發炮”。說白了近防系統就是用來末端反導攔截的,至於影視劇中萬發炮攔截火箭彈的情景,這隻能是影視拓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陸基防空體系中也有近防系統,比如參加閱兵的紅旗-6A系統就是由紅旗-6中近程防空導彈系統和730型車載近防系統組成;在本次閱兵中將紅旗-6A彈炮系統與紅旗-12A放在地空導彈第二方隊,共同擔負陸基要地防空的中近程和末端防禦任務。紅旗-6A採用獨特的彈炮一體設計,出現在要地防空體系中更多的是因為精確制導彈藥的發展,進一步完善要地防空的末端攔截能力;這可以看作是一種比較獨特的發展趨勢吧。

    在當前的技術環境下,導彈的通用化發展早已不是什麼新奇的技術,海陸導彈通用是常態,也是主流發展方向,無論是防空導彈還是近防系統,都沒有明顯的海陸之分,只是個需求的問題。至於軍艦使用的整合式垂髮單元,主要考量軍艦結構和空間限制,追求以有限的空間裝載更多的導彈,陸基則是更注重機動效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站在風口上,沒飛起來的那些“豬”,現在過的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