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大秦帝國》作為最近十幾年裡比較暢銷的一本歷史類小說,可以說深受大家喜愛,也徹底重新整理了人們對秦國秦朝的認識。但是《大秦帝國》畢竟是一本小說,還是有虛構的情節,我舉幾個例子如下。

    衛鞅的愛人白雪是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書中說白雪是魏國前丞相白圭的獨生子女,為衛鞅的變法做出了不少貢獻。白雪助衛鞅逃離龐涓的監控,又助衛鞅在櫟陽落腳,又助衛鞅打敗墨家刺客,最後為衛鞅殉情而死。白圭是魏國著名商人,家財萬貫,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有明確記載,是魏文侯時期的魏國丞相。但白圭的子女病無記載,因此白雪是虛構人物。

    衛鞅的正妻是秦國公主嬴瑩玉,這點也可能是虛構的。衛鞅以變法強秦,遷都櫟陽,收復河西三件絕世大功,拜秦國大良造,受封商於十三縣,號商君。但是衛鞅的妻子確實沒有記載,應該不是秦國公主!

    宣太后羋月與樂毅有男女之情,兩人發乎情止於禮。羋月陪兒子嬴稷在燕國為人質,當時正是燕國子之叛亂,燕國國內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在樂毅的保護下,羋月母子得報平安,當然樂毅與羋月也產生了奇妙的感情。羋月確實是一代風流佳人,但跟樂毅有交集且有男女之情,卻無正史記載。

    總而言之,我認為《大秦帝國》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小說,值得好好看,好好研究!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大秦帝國》是近年來最火熱暢銷的歷史小說,其中對當時歷史變遷的節奏把握是相當精準的,但作為一本小說在具體的歷史細節上總是有虛構成分的,那麼都有哪些情節是虛構的呢?

    嬴虔是秦國嬴姓宗族子弟,和秦孝公嬴渠梁是族兄弟,而不是同父親兄弟。《大秦帝國》為襯托商鞅變法中孝公和商鞅鐵腕護法的決心而將嬴虔塑造為嬴渠梁的親兄弟,獻公嬴師隰的親兒子,甚至還煞有介事地上演了一段獻公在嬴虔和嬴渠梁之間選擇繼承人的大戲,其實這段情節純屬虛構。

    秦獻公嬴師隰時代其實就已啟動了秦國的變法改革大業——這點在《大秦帝國》也曾提及:獻公廢止人殉、推行新政。實際上獻公時代的改革儘管成效有限,但為後來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並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獻公改革的成果之一就是《大秦帝國》開篇的少梁之戰,在真實的歷史上這場戰爭以秦國大勝告終,秦獻公嬴師隰根本沒在戰場上身中魏軍毒箭,而是在戰後病逝。秦孝公嬴渠梁繼位時秦國的確面臨危局,但《大秦帝國》中將這一危局誇張擴大而塑造了獻公陣亡、魏軍大舉來犯的情節。

    南韓申不害變法在歷史上不過是曇花一現,相比商鞅變法的確遠遠不夠深徹,然而申不害變法不夠深徹的弊端並沒在韓昭侯和申不害在世時表現出來。《大秦帝國》為襯托商鞅變法的徹底性而將韓昭侯和申不害塑造為在韓魏大戰後一個吐血身亡,一個拔劍自刎其實是和史實不符的。

    秦惠文王嬴駟還是太子時曾因觸犯商君之法而遭受懲處,這在正史上是有明確記載的,但對他的懲處方式是由公子虔、公孫賈兩位老師代替受刑,而太子本人則實際被幽禁起來。《大秦帝國》中關於嬴駟被放逐並在放逐過程中瞭解國情民情、結識朋友,甚至還穿插了一段感情戲,其實都是虛構的。

  • 3 # 看點兒歷史

    首先,《大秦帝國》本質是一件藝術品,而不是史書。是藝術,就一定有人工刻畫的成分在裡面。為了追求人格的完整和魅力,小說往往會設計一些情節來塑造人物形象。

    理解了《大秦帝國》的本質,我們再來看這部小說的品質。

    關於秦國曆史,我想應該沒有哪一個作品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了。七分歷史,三分藝術,等於十分完美。和歷史的高度重合,深入人心的情節故事,都是亮點。

    關於商鞅,小說裡面的人物確實太過於完美了。不論是對國家,對愛情。都是不可挑剔的存在。

    但是歷史上真正的商君,必不可能是這樣完美的一個人。最後的商君,也不是為了秦國大義而亡。雖然收到了迫害,但是他起兵反抗了,這是事實。

    最後他的死,也不是小說裡的那樣唯美,行刑前也沒有白雪與他共度輪迴。真實的是,被殘忍的五馬分屍,是活著的時候。

  • 4 # 楊朱學派

    文學和影視藝術可以虛構,但應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大秦帝國》卻歪曲歷史,顛倒黑白,為法家歌功頌德。

    劇中有以下顛倒黑白之處:

    一、劇中的商鞅是一個仁厚之人。而歷史中的商鞅是一個刻薄之人。

    二、商鞅主張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總之,一心害民——民強國弱,民弱國強,治國之道,首在弱民。而劇中的商鞅恰恰相反:尊民、富民……總之,一心為民。

    三、歷史中的商鞅被誣陷謀反後,組織反抗,兵敗逃亡的。商鞅死於法家思想:刑用於將過,則大奸不生。死於商鞅自己制訂的刑罰——五馬分屍。

    實踐證明,商鞅之法是惡法。是法治的死敵。

    四、在稷下學宮,商鞅與孟子的辯論中,商鞅是晚輩。孟子辯論失敗。事實是商鞅比孟子年長。並且,孟子的雄辯之才天下第一。

    五、在商鞅與孟子的人性善惡之辯。商鞅拿出了儒家大師荀子的性惡論,把孟子駁倒。

    其一、此時荀子尚未出世。

    其二、法家的性惡論與儒家完全不同。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皆是教人去惡從善。皆是100%精華。而法家的性惡論則是教君主作惡害人:國君立太子後,王后和太子便希望他早死。群臣皆有陽虎之心,隨時準備謀反。

    法家的性惡論為韓非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主而誅臣,焉有過!

    法家的性惡論是100%的糟粕。

    《大秦帝國》中,商鞅拋棄法家的性惡論,而是用儒家的性惡論,來駁斥儒家。可謂無恥之極。

    總之,在《大秦帝國》中,商鞅不在是法家人物,而是儒家大師荀子。

  • 5 # 伊森3號

    大秦帝國,就作品而言有些刻意貶低儒家,以提高和美化法家。當然,當時各國都在變法圖存,儒家並不受歡迎。然而,對秦始皇的描述,打破了傳統,所以又去翻閱了一些其他書籍,始皇帝應該是功大於過,否則毛主席也不會評價其“略輸文采”。統一中國,設立郡縣,撤除封建,始皇帝算是反封建的第一人,後代帝王無人能及,直到新中國成立。不管怎樣,一位雄才偉略的始皇帝,總比暴君始皇帝,感覺上更好接受一點。看到缺點,也要看到優點,否則不是可惜了雙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句歌詞是再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