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向青山
-
2 # 雜史譚
希望是要看是什麼希望,要是說統一天下的希望,吳國從頭到尾就沒有過,有些回答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但要說是繼續維持劃江而治的希望,我的回答是,有希望。
我們現在看來,西晉伐吳,正好是東吳最虛弱的時候,國家徵發無度,以致“郡縣荒虛,田疇蕪曠”;甚至“江邊戍兵”居然“衣不全裋褐,食不贍朝夕”。這樣當然不堪一擊了。
但這只是孫皓自毀長城罷了,不代表吳有必亡之勢,這也就是西晉大將羊祜上表時說的,等東吳換個像樣的皇帝,江南就不會好取了!
東吳的長江防線,“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疆界雖遠,而其險要必爭之地,不過數四,猶人雖有八尺之軀靡不受患,其護風寒亦數處耳。”整條防線緊要之處則不過數個,只要將這幾處戰略要地防守好,整條防線即可保無虞。這幾個戰略要地分別是下游的建業(南京),中游的武昌和上游的江陵。孫吳正是依靠這幾個基本戰略要地為依託,構築起整個長江防禦體系。
吳亡前八年(272年),東吳西陵督步闡據城降晉,步氏家族在西陵經營幾十年,實力不容小窺,晉都督荊州諸軍事羊祜也從襄陽統兵八萬出擊江陵以救援步闡。而當時坐鎮江陵的陸抗(陸遜之子)只有三萬人馬,卻要“北據東阬”。陸抗鎮定自若,“寧棄江陵而赴西陵”,只留少量部隊堅守江陵大本營,自己“身率三軍,憑圍對肇”,連戰連勝,先破西陵又敗晉師,日後其子陸機就說,“反虜踠跡待戮,而不敢北闚生路,強寇敗績宵遁,喪師大半”。
這就證明,東吳的長江防線是有效的,吳軍在本土作戰也是有戰鬥力的。如果不是皇帝作死,繼續延續國祚毫無問題。而在有東吳外患的情況下,西晉統治階級的內爭可能不會像“八王之亂”那樣劇烈,這樣的話,五胡或許不會有什麼機會吧!
-
3 # 笑談文史
國力懸殊極大
晉承襲魏而立國,早在三國割據的時代,魏國擁有廣闊富饒的中原之地,有四百餘萬人口,再加之滅蜀又得到近百萬人口,加起來就有五六百萬人口,而吳國僅有不到二百萬的人口。
在科技相對落後的魏晉時代,人口的多少就代表了國力的強弱。晉華人口是吳國的兩到三倍,也就造成了雙方在兵力、糧草供應能力等影響軍事的主要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有句話說得好,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顯得蒼白無力。國力上的差距,不是憑人力短時間能夠改變的。
晉國:有備而來,勢在必得司馬炎在公元269年便已經開始籌備滅吳的事項了,到279年大戰正式打響,晉國方面是用了十年的時間憋大招。這期間晉國一點也沒閒著:
安撫蜀國舊臣,厚待巴蜀士族,鞏固在蜀地統治的同時,也向吳中士族宣示著歸順自己的好處,爭取吳地親晉士族的投效,動搖吳國的民心和軍心,分化瓦解吳國統治。部署兵將,以羊祜督荊州、司馬伷鎮下邳,命王督益、梁二州軍事,建造戰船,組建水軍。據記載,當時晉國建造的一種大型戰船,長120步,可載二千人,船上還築有木城和樓櫓,十分寬敞,可供騎兵馳騁。最後王建立起了一支“舟楫之盛,自古未有”的超級水師。制定詳細的作戰方針計劃。在大戰發生的前兩年,時任徵南大將軍的羊祜認為南下時機成熟,向司馬炎提出了“因順流之勢,水陸並進”的戰略,先派兵拖著防衛嚴密的江淮一線的吳軍,然後重點突破西線西陵、江陵的防線,再順流而下直取建業。雖然這個計劃當時因為西北邊患沒有實施,但後來的伐吳便嚴格按照此計劃進行的。西晉名將羊祜吳國:皇帝昏庸,政治黑暗吳主孫皓是個有名的昏君兼暴君,在中國曆代暴君名譜上都排的上號,屬於一言不合就殺人的那種,而且殺人的手段還很變態,因此當時吳國的朝政可以說一片昏暗。朝中有遠見的大臣們面對嚴峻的形式都很著急,可孫皓卻十分樂觀,一點危機感都沒有,活得十分隨性,不但不修內政,也不重視軍務。
吳國名將陸抗曾上書要求增強西線西陵和建平的防務,但被孫皓給無視了;晉國在蜀地造船時,大量的木屑沿江而下飄到了建平,建平太守吾彥看到後很是擔憂,上書請求增加建平的守備力量,同樣沒有被孫皓採納。而且隨著吳國的軍事支柱陸抗的病逝,西線已經沒有良將坐鎮,便給了晉國可乘之機。
結果晉國方面在280年初,先派王渾以十多萬人攻擊吳軍江淮地區的防線,使吳國加強東線防務。而到了年末,便依照羊祜的計劃分兵六路,以司馬伷、王渾繼續攻略江淮,拖住吳軍主力;以王戎自豫州率軍向武昌進軍、杜預自襄陽下江陵、胡奮自荊州去夏口為上游水軍打通路徑;而王睿則自巴蜀沿江而下意在直下建業。
吳軍的防線一下被縱橫切割為幾塊,西線和中線彼此不能相互支援,然後被各個擊破,而建業吳軍主力也因丞相張悌之敗而士氣低落,被司馬伷部所擊潰。等到王的水軍逼近建業時,吳軍已完全喪失了鬥志,遇見晉軍還沒打就自行潰散了。吳主孫皓見大勢已去,便只得向兵臨城下的王軍投降了。
-
4 # 驕陽似高火
答案是沒有希望。原因很簡單,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小國可以戰勝大國的,而且在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期都是北方統一男方,更何況吳的國力和晉相差那麼懸殊,就算是吳國回到孫權周瑜時代也不過是能多存活幾年,早晚必亡。
吳主孫皓昏庸,279年司馬炎派出20萬大軍6路伐吳,吳尚有二十三萬大軍,名將張悌,諸葛靚,沈瑩,張政等,張悌率精兵3萬迎敵,全軍覆沒,晉軍勢如破竹,攻克吳四州,四十三郡,殲敵8萬,圍攻建業,孫皓投降,吳國滅亡。(蜀漢已亡,吳國處於晉的包圍之中,吳主昏庸,國勢大降,兵馬長期不經訓練)吳真無希望?
回覆列表
吳國不止滅亡前沒有希望,其實從建國開始就沒有希望,這裡的希望指的是一統天下。
吳國從立國開始就只是割據,曹魏有漢獻帝禪讓而自認正統,蜀漢以繼承漢室而自認正統,二者均以統一天下為己任。
而東吳呢?自始至終都是割據勢力,從來沒有希望一統天下,這是由當時南北實力差距太大註定的。
天下十三州,魏佔九州,蜀漢據益州,東吳有揚州、荊州、交州三州之地,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吳蜀人口加起來也遠遠不及曹魏。
三國重歸一統其實就是在等待北方戰亂後的恢復,北方一旦恢復,天下便會一統,當時的南方不足以與北方抗衡。
諸葛亮唯一的希望便是進入關中,一旦佔領關中,蜀漢便有了當年劉邦與項羽爭鋒的局面,只不過諸葛亮沒有成功。
而東吳在孫權被張遼在逍遙津擊敗後,不再抱北伐的希望,之後只有割據的時間長短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