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萬曆十五年》是旅美歷史學家黃仁宇的代表作之一,影響非常大。特別是隨著《人民的名義》熱播,掀起了又一輪的《萬曆十五年》熱潮,但是,在史學界,《萬曆十五年》卻存在著巨大的爭議,這是為什麼?
7
回覆列表
  • 1 # 沙中土大溪水

    萬曆十五年簡單的說是一部改變華人閱讀方式的經典。讓我們知道歷史原來是這樣的豐富。作者以自己所提倡的大歷史觀,以萬曆十五(公元1587年)為斷面,講述了包括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物的前因後果。用黃仁宇的話來說,他們或是身敗,或是名裂,沒有一個能夠功德圓滿。

    並且從這本書裡我們才知道:原來所謂的“昏庸的萬曆皇帝”的二三十年不理朝政是為了賭口孩子般的惡氣;“一條鞭法”張居正的生前背後的悲劇;申時行的抓鬮居然也是好辦法;海瑞居然是個“無用“的人;民族英雄戚繼光打仗還得靠行賄;李贄一個被忽略的人的悲劇也是我們的悲劇。

    這本書讓我們發現歷史原來是由人構成的,歷史人物也是有七情六慾,而不是教科書那種理所當然的、善惡分明扁平化的紙片人。從字裡行間,我們發現我們的困惑來自於他們那裡,再看評書時、演義時就可以平靜的看待問題。歷史就不再是西宮娘娘和八王千歲的對立了。他們和咱們普通人一樣。

    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書中非常清楚地說明了一個道理:當時的明朝,社會發展到那種文明程度做事情必須有法可依、管理國家事務必須有完整系統的一套措施,這樣才能使整個社會執行起來有效率,而在當時沒有基礎和準備去做這樣的法律條文、管理等技術性工作。判斷一切事務的標準也僅僅依據的是“四書五經”。所以有些根本不是一個人品質道德的問題,到最後也因為此人“道德”不好遭到清算,文官集團總是拿著“四書五經”裡要求的東西來做幌子達到自己私心裡想達到的目的。

    萬曆十五看似以非常簡單透過很像小說的來寫大明王朝的困惑,但實際想用大歷史觀來對整個中國文明的發展規律的進行總結,用現代化的視角來看待中華文明的得失。

    後來又看了黃仁宇先生的多部作品,有些論點學術上是有爭議,是值得商榷。但萬曆十五年所用到的方法和視角,已經深遠的影響了我們的看問題的視角。無論你相信與否,其實最近幾年文史上所有有影響的論著包括百家論壇中都有黃先生深深的影子;從文史界開始慢慢對很多領域都有一定的影響。要知道這本書其實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很火。

    很多事件能成為影響歷史的大事,就是在事件背後有著很大的爭議,無論對錯,大家都在討論,贊同和反對的爭成一片,最後有些都不惜刀兵相見。這類事才能被記錄下,有些的確很無聊,就比如萬曆的爭國本事件。這類事當時的官僚可是看成可以和天塌地陷相比的大事。但實際我們看來很無聊的一類事。但就是這類事反而反應出我們文明的厚重和千年積累下的弊病。文學藝術已經死氣沉沉,萬馬齊喑,科學技術也沒有什麼進展。社會已經到了必須要突破的地步了。

    相比同時期文藝復興,人的重新發現,導致隨之而來經濟文化、而後是工業革命。而我們依舊在程朱理學裡禁錮著。這種禁錮其實依然在影響著我們,我們的變化是被動的,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走出我們自己的文明之路。

    對比萬曆十五年中的人物,大家對其中的人物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可以感受出他們的困惑也是我們現代依然的困惑,做事的泛道德,技術問題道德化,我們現在社會的管理,小到小區物業管理、大到國家政策依然有這其中的困惑和為難。

    透過這本書依舊體會到魯迅先生的說所的中國改變之難。看了對這本書很多讀後感,發現很多人依舊停留在明史研究,換一種方式對人物評價的史論上,這依然是傳統中國教化、正人倫的道路。大家其實很新鮮于作者對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的觀點。但對李贄這個人反而感覺很無足輕重,僅僅是一個對儒學的一個批判性人物,有些怪誕、迷茫。我倒認為黃先生把他放在最後是有深意,這是一個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人物,只是他沒引起巨大的爭論,逐步就淡化了,最起碼現代的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這個人物,老百姓只知道類似的唐伯虎。

    為什麼說李贄是一個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人物,他論點或者做法不見得對,但他是中國文化“文藝復興”的先驅,是最早意識到人性解放的古人。如果這個按照他的想法並爭論下去,會開拓出中國的文藝復興,西方的進步會在我們的後面。但可惜中國沒有意識到,也不可能意識。反而依著巨大的慣性沿著孔孟、程朱理學、王陽明的路走著。直到近代依舊沒有擺脫,要不曾國藩就不會那麼崇拜王陽明瞭。但這條路是需要改變的路。

  • 2 # 歷史寶藏

    《萬曆十五年》是一部在國內影響很大的歷史著作。在《人民的名義》這部影視劇中,此書為"高育良書記"的案牘之書,多次被提及。

    因此不免有人要問,《萬曆十五年》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奇書。

    這部豆瓣評分九分以上的歷史類著作,最早在國內流行,是因為其獨特的寫法。

    本書的作者黃仁宇,以一個不甚引人注目的歷史年份(1587年)為切入點,發散開去,分述主要代表人物在道德主義極盛的明朝的悲慘歷史命運。

    作者簡介與本書目錄

    論證了中國傳統的以道德代替法律的社會結構和執行模式,因缺乏數目字管理,導致中國遲遲未能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萬曆皇帝像

    作者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有如“潛水艇夾肉麵包”。文官集團如上層長麵包,大而無當。成千上萬的農民如下層面包,缺乏有效組織。中間夾肉,是以科舉為表現形式的體現尊卑男女長幼秩序的道德規約。這種傳統社會無法區域性改造,但恰恰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衝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給中國留下了一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

    張居正像

    本書貢獻有二:一是運用傳記體例方式構建歷史斷面,獨具一格。二是提出“大歷史觀”,即從技術或數目字管理角度看歷史。

    黃仁宇像

    然而暢銷的同時,對這本書中觀點的質疑也有不少。

    總而言之,導致一個王朝衰落的因素是很多的,除了法律、數字管理這些先驗主義因素,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不能忽視。同時本書在史料運用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就被一些明史研究者批評,這也是正常的學術不同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過懦弱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