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穀鳥講歷史
-
2 # 江山美色0206
你說的那是冕服、袞服,現在流傳下來的唐宋明皇帝畫像絕大部分也不穿袞冕啊。現存的唐宋元明皇帝畫像,穿的都是常服,唐宋明皇帝穿的是圓領袍、戴幞頭(烏紗帽、善翼冠也屬於幞頭系統)。元朝皇帝穿的是質孫服(明朝叫曳撒)戴鈸笠冠
-
3 # 眾裡尋TA千百度
有關歷史的文字都是後人撰寫的,讀時要分辨有真的也有飾修過的。畫像比文字較具可信性,因為有流傳真像!
中國歷史:宋亡元啟,蒙古人以統治者君臨中國,蒙皇身穿他老家傳統蒙古服式不奇怪,穿漢服才奇怪。
〈元朝〉90年間,當中若有蒙皇穿上中國宋朝的〈漢皇獨尊的黃色龍袍〉,若有也是出於對幾十萬侵略者統治逾億漢民的懷柔政策考量。為了歸納融入華夏曆史正統一脈相承論,為曾亡國潤飾-漢化也。是出於政治考量吧!?
正視歷史真相,不亢不卑,不必嬌飾。舉3例 :
例1-清末上海曾淪為列強瓜分各有租界。法國將軍〈霞飛Raphael〉在法租界閘門上宣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霞飛路後被改名 淮海路。
例2-法國與英國戰爭百年,互有勝敗。法國有一大片土地近英倫海峽,曾為英人佔領統治過,沿用英文名不列顛區Bretagne,法華人沒有民族情緒而剋意改名 光復區。
例3-法國餐有著名牛扒,名為〈Steak Tata 韃靼牛扒〉 生吃碎牛肉混疍白。是紀念蒙古人攻佔歐洲時傳入的。沒為了歸納入正式法餐譜內而改名:俄羅斯牛扒。
-
4 # 零碎閱讀
題主可能對冕服的概念不是很瞭解,你說的是“龍袍”指的是冕服,冕服是古代帝王最高級別的禮服,使用場合非常有限,實際上宋朝皇帝也沒留下穿冕服的畫像,都穿常服的畫像。元朝皇帝也是同樣道理,留的是穿常服的畫像,這並不奇怪。另外樓主提供的畫像是現代人想象的元英宗(格堅汗)畫像,不是當時元朝的畫像。元朝(加上前四汗)有畫像的君主就太祖、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文宗、寧宗八位而已。
下面具體分析下元朝的情況。
前幾年有人依據《元史·輿服志》的記載復原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冕服形象。然而我想說這種情況可能只存在於想象,歷史上恐怕並不存在,因為忽必烈可能一天都沒穿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是討論過冕服制度,但無果而終。至元末期的東平布衣趙天麟所上《太平金鏡策》中提到元朝服飾“盡削茲文,鹹遵近世”。
第一個穿冕服的元朝皇帝是題主所提供的元英宗(注意是狹義的“元朝”,不包括前四汗),1320年,剛繼位的元英宗在丞相拜住的建議下以漢禮親享太廟,《元史》記載:
延祐七年七月,英宗命禮儀院使八思吉斯傳旨,令省臣與太常禮儀院速製法服。八月,中書省會集翰林、集賢、太常禮儀院官講議,依秘書監所藏前代帝王袞冕法服圖本,命有司制如其式。由此可見,製作包括袞冕在內的法服對元朝來說是毫無前例的,也是臨時趕製的,借鑑的是塵封於秘書監的前朝圖樣。穿上法服去太廟祭祀的元英宗起到了轟動性的效果:
二年春正月,孟享,始備法駕,設黃麾大仗,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出自崇天門。拜住攝太尉以從。帝見羽衛文物之美,顧拜住曰:“朕用卿言舉行大禮,亦卿所共喜也。”對曰:“陛下以帝王之道化成天下,非獨臣之幸,實四海蒼生所共慶也。”致齋大次,行酌獻禮,升降周旋,儼若素習,中外肅然。明日還宮,鼓吹交作,萬姓聳觀,百年廢典,一旦復見,有感泣者。當然,元朝冕服使用的範圍更加有限,在朝會儀式上是不使用的。一般認為元代沒有常朝聽政的制度,其朝會就兩種場合,元旦、聖誕(皇帝生日,又叫天壽節),加上非常規的登極與上尊號,其實就是朝賀。在這些朝賀場合,百官穿公服(類似宋朝公服),皇帝則穿蒙古服飾,而不是像過去帝王那樣“冠冕堂皇”地接受朝賀。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剛建國的明朝總結前朝冕服以便制定本朝制度,其中對元朝冕服使用狀況的總結是:
元祀天服大裘加袞,祀宗廟服袞冕,大朝以本俗衣冠。也就是說,除了祭天(昊天上帝,非長生天)和祭太廟兩種漢式祭祀外,元朝皇帝不穿冕服。而這兩種漢式祭祀並未被特別重視,像泰定帝就從不親祀太廟,“朕遵世祖舊制,其命大臣攝之”,也沒有郊祀(郊祀自文宗始),所以可以肯定他沒穿過冕服。文宗、惠宗(順帝)雖然多少也親祀南郊和親享太廟,但次數有限。總之,冕服這種本來就使用場合有限的最高級別禮服在元代更加有限,時間來看從1320年開始,範圍來看只用於漢式祭祀,可以說並不是一種受重視的服飾,沒有冕服畫像不也很正常嗎?
-
5 # 揚眉劍舞
這個問題其實也包括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說明中的“元朝皇帝是否穿漢式冕服”?第二個是標題問的“元朝皇帝是否穿龍袍,為何畫像都穿蒙古服裝”?
元朝皇帝是否穿漢式禮服?關於第一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元代皇帝確實會穿“冕服”一類漢式禮服。
早在忽必烈一統中國以前,元憲宗蒙哥就曾在漠北的日月山進行過祭天禮,當時便身穿“冕服”,是蒙古汗第一個身穿漢裝的記錄。“初憲宗壬子年(1252)秋八月,祭天於日月山,用冕服自此始。”這次祭天時,忽必烈將東平的儒士、樂工進獻給蒙哥,製作冠冕法服,以供大禮使用,但或許是因為和蒙古禮儀差異過大,只是淺嘗輒止,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再未使用漢式禮服禮儀,“冠服車輿,並從舊俗”,還是以蒙古舊俗為主。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開始陸續建立元朝禮儀制度,至元十二年(1275)博士曾議擬天子冕服,但似並未實施;大德十一年(1307),博士又議唐宋天子袞冕制度,但此次依然“事未果行”,沒有實際製作;至延佑七年(1320)七月,英宗命太常禮儀院速製法服。“八月,中書省會集翰林、集賢、太常禮儀院官講議,依秘書監所藏前代帝王袞冕法服圖本,命有司制如其式”。模仿前朝圖本,製作了一套皇帝使用的袞冕服,並且實際穿上了身,“延祐七年十一月丙子,被服袞冕,恭謝於太廟。”同時還穿過漢式帝王的朝服通天冠服,“帝(英宗)服通天冠、絳紗袍,出自崇天門”。
此次是元朝皇帝正式依照漢禮穿著禮服的開始,當時也對百官的漢式祭服做了詳細規定,大都耆老甚至為之涕零。自此以後,便多次有皇帝如英宗、文宗、順宗身穿漢禮服的記載,“丙戌,帝(英宗)服袞冕,享太廟”,“甲子,(文宗)服袞冕,享於太廟。”甚至英宗當時所造的袞冕一直到元順宗時還被翻出來使用,“至元六年冬仲,皇帝(順宗)親祀太廟。期迫,創制袞冕,猝不能辦。適有英廟元制二副,已用一副,未經用者一副見存,皆以舊物為不宜而沮之。惟餘與歐陽學士所言相同,解之曰:‘若以此物為不宜,則玉璽、宮殿、龍床未嘗更易,何獨以此為忌也?’眾議遂息。乃獨易一中單,餘皆就用之。”
所以,在元英宗以後,元代皇帝在祭天、祭太廟等大禮儀場合,按制度應當是需要穿著漢式禮服的,並且也確實曾實際執行過。當時有詩人描述元朝朝會:“六合一家堯日月,三呼萬歲漢衣冠。”只不過元代帝王的袞冕服畫像並沒有留下來,其實不止元代,古代帝王的冕服像基本都沒有傳世,僅在傳為閻立本所做的《歷代帝王圖》中可以看到若干例子。
歷代帝王圖中的袞冕服
元朝皇帝是否穿龍袍?為何畫像都穿蒙古服裝?關於第二個問題,則和帝王服裝的多樣性有關。
我們知道歷代皇帝的服裝都有很多種類,包括冕服、通天冠服等大禮服,以及吉服、常服、便服等,大禮服很少使用,我們一般說的龍袍在明清屬於常服、吉服。
《元史·輿服志》只記錄了皇帝的冕服和質孫服,質孫服即“一色服”,是宮廷大宴等場合穿著的服裝,屬於蒙古式服裝,種類有很多,材質紋樣也很豐富,有數十種,其中就包括了“金繡龍五色羅”、“金龍青羅”等等。元代帝王喜著龍紋袍,也多次下令禁止官員百姓使用龍紋。《大元通制》“大德元年三月十二日,中書省奏:街市賣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龍,則少一個爪兒,四個爪兒的織著賣有。……似咱每穿的段子織纏身大龍的,完澤根底說了,隨處遍行文書禁約,休教織者。”
元代帝王的龍袍肖像也並非沒有例項,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裡所繪的元世祖忽必烈,外皮銀鼠白裘,內穿大紅衣上便有云肩膝襴纏身金龍紋,其實就屬於龍袍的一種。另有一副元代帝后供養緙絲曼陀羅,其下有元明宗和元文宗以及兩位皇后像,四位帝后身上的袍服均有金龍紋,二帝身穿窄袖大紅通袖膝襴纏身龍袍,外套龍紋胸背搭護,也是另一處元代帝王龍袍肖像的重要例子。
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裡身穿大紅金龍袍服的元世祖忽必烈。
元緙絲大威德金剛曼陀羅中的元明宗和元文宗,身穿窄袖雲肩膝襴纏身金龍紅袍及龍紋搭護。
歷代帝王肖像的儲存和傳世都有一定的偶然性。許多皇帝生前會繪製大量御容,但因為種種原因,儲存下來的只有其中的極少數,服裝屬性也不完全一致,其中又以常服為主。南燻殿舊藏的元代帝王半身像,儲存下來的基本都是使用最多的蒙古式日常服裝,而沒有龍紋袍服和漢式禮服,但並不說明他們只穿這些日常蒙古服裝。
南燻殿舊藏元代帝半身像冊
《元史•輿服志》記載:“天子冕服,袞服制:以漆紗上覆,曰延,青表朱裡,延之四周匝以雲龍,冠之口圍系以珍珠,延之前後各以十二珍珠圍之,延之左右系黈纊二,簪以玉為之,貫於冠。”
根據這段話,似乎元朝皇帝的服裝應該跟宋朝皇帝差不了多少才對。
那為什麼畫像裡的元朝皇帝都是穿蒙古服而不穿龍袍的呢?
回覆列表
又一個被電視劇騙了不知多少年的問題。可能元朝皇帝比較實誠吧,穿著常服畫像,其他朝代的皇帝畫像呈現的服飾,才是非常規服飾。
冕服歷代都有,上可追溯到商代,一直到袁世凱復闢。
不管是龍袍也好,冕服也罷,都是特定時間才拿出來穿一次的特殊禮服,像電視劇中那樣,吃個早餐穿著龍袍、逛個御花園穿著龍袍、給老媽請個安穿著龍袍等等,這樣的情形幾乎是不會出現的。真要天天這麼穿著活動,估計會鼓勵老百姓趕緊造反,這皇帝沒法當了,整天除了吃飯上廁所,剩下時間只顧穿衣服了。
△如上穿著朝服調情是不可能出現的
龍袍就是“龍章”禮服的統稱,也叫朝服。隋朝首創,唐高祖開始成為皇帝的專屬,歷代沿用。天子龍袍黃色,右衽,繡九條龍。取自《易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元代之前有三個爪子的、四個爪子的龍,元代開始皇帝專用五個爪兒的長蟲。
在隋唐以前,冕服是天子正裝禮服,冕服十二紋章,龍是其中之一。冕服是祭祀用的禮服,日常 是不穿的,祭祀天地 、五嶽山川、大江大河、列祖列宗、三皇五帝等 時間,才穿一次。會見來朝貢的番邦使者應該也會穿一下吧,平常是不穿的。
有了龍袍之後,禮服多了一個選擇,龍袍畢竟比冕服相對還是簡約了一些,省去了一些麻煩,但依然只是在朝堂的正式場合穿一下,日常也是不穿的。
△如上圖這種環境是不會穿龍袍的
元朝皇帝穿蒙古裝束畫像,也情有可原,首先,這就是日常著裝,比較真實;其次,也是民族特色,蒙元對漢化是有所保留的,並不如滿清那樣積極接受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