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00150102545

      東(Dōng 東)姓源出有四:  1、出自舜有七友東不訾之後為東氏。據《集韻》載,舜帝七友之一東不訾之後。七友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一作東不識)、秦不虛、靈甫。《屍子》雲:“舜士友有東不識,《廣韻》作東不訾。”東不訾的後代,有的就用“東”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東姓。  2、出自風姓,太昊伏羲之後有改姓東氏。據《路史》載,伏羲氏之後東蒙氏之後人有居於東方者,以居地為氏,後改東氏。  3、漢複姓十三氏中有東宮、東郭、東門、東野、東田、東陵、東蒙、東萊、東邱、東鄉、東里、東關、東閭等複姓,後有改東氏者。  東姓始祖:東不訾。據《通志·氏族略》上說,東氏是舜七友東不訾的後代,望出平原。而《姓氏考略》上說東氏是伏羲之後,望出平原。另《屍子》上記載:“伏羲之後,舜七友有東不訾。”由此看來,東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姓氏,推算起來,至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望族居平原郡(今山東省平原縣南)。東氏後人奉東不訾為東姓的始祖。  4、據《東野志》記載:複姓"東野"來源於商朝,始祖是周公旦,即周公。周公的第三個兒子叫漁,封地東魯(即現在的山東)的東野(即現在的曲阜),漁有一子,就以東野為姓,叫東野田。當時,就在曲阜修建了較為宏偉的周公廟,由於漁非常想念自己的父親,就經常登上週公廟前的一塊巨石向都城凝望,這塊石頭就被稱為“往父石”。春秋戰國時期,在魯國朝中的東野一姓的官員被奸臣所陷,500餘門被滅,只有老大攜家譜逃往東瀛,改姓為“東”,隱名改姓直至魯國滅亡許多年,後代才攜家譜遷往晉(現在的山西);因各種原因,後代又分散到各地;其中一支攜《東野志》落戶到河南寢丘(現在的河南省沈丘縣),一直以“東”為姓,繁衍生息與此。  二、遷徙分佈  (缺)東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傳伏羲氏為東方部族的首領,而他的部落的發展最為迅速,生產方式最先進,伏羲的部落在華夏發展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績,他的後代中就以東為姓,藉以紀念他在東方部落的貢獻。而在先帝舜時,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為東不識(或東不訾),他的後代都用東為姓。  三、歷史名人  東 郊:明朝官御史,巡按應天,行部過常州,會武宗南巡,時遇江彬縱其黨,橫行州郡。推官張曰韜上書於東郊,東郊命登己舟,在危急時救護了明武宗。  東良會:元朝鞏昌人,個性耿直,事親孝順,教子愛國。任商州總兵時,遇紅巾軍作亂,他讓長子攜眷屬前往華州居住,次子攜眷屬前往朝色居住,臨行前對兩個兒子說:“國家把土地交由我管理,義當死守。”紅巾軍攻城時,他指揮全城將士奮勇死守,直至戰死。部屬在他忠勇的感召下,個個奮不顧身,雖死傷眾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財產,為州郡地方官員樹立了榜樣。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平原郡: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設定,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2、堂號  友舜堂:古時東不識是舜的朋友。  玉林堂:明代東昇,博學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進士,人們稱他“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  【東姓宗祠通用對聯】  〖東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關中華胄;  明代玉林。  ——佚名撰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鞏昌人東良會,以總管守商州,紅巾軍起義時,命他兩個兒子攜家出逃,一個居華州,一個居朝邑。後來,兩地的後代繁衍興盛,成為關中大族。下聯典指明代人東昇,博學能文,為官多有惠政。四個兒子有三個中進士,人稱“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虞廷賓友;  漢室中郎。  ——佚名撰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姓的始祖東不識,傳說中的虞舜七友之一東不識(一作東不訾)。《戰國策齊策四》:“堯有九佐,舜有七友(七個友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識、秦不虛、靈甫)。”下聯典指漢代涇州人東富,官中郎將。  滿意嗎 呵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子四歲總是鼻塞,請問是鼻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