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不安講究史

    不同也,不同也,兩者大不同也!而且西魏從整體來說優勢遠大於蜀漢,不能相比。如果歷史上要和蜀漢可比的,南北朝時期成漢、殘唐時期前後蜀,都和蜀漢非常相似。

    成漢為兩晉十六國之一,由氐族首領李雄建立,立國44年,桓溫五個月左右時間滅成漢。

    前蜀殘唐五代十國之一,由王建建立,立國十八年,後唐大將郭崇韜攻蜀,從發兵到滅蜀僅歷時70天。

    後蜀殘唐五代十國之一,孟知祥建立,立國32年,北宋王全斌滅蜀,從發兵到滅蜀僅六十六天。

    這三者才和蜀漢情況非常相似,可見歷時上蜀地政權就沒有成功的,蜀漢還是表現的比較好的。

    而西魏則是由南北朝時期統一北方的北魏一分為二而來,西魏由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而建立,但實際統治者為宇文泰。北魏則是由高歡擁立元亶而建立,同時與南方的蕭梁三分天下。

    而西魏的的版圖與蜀漢基本上沒有任何的相同之處,其領地為北魏洛陽以西的土地,即關中三秦之地,定都長安。在面積上與東魏差不多,但軍事實力上稍弱於東魏。但是最後西魏之所以逐漸崛起,在宇文泰取代元氏建立北周,後又楊堅篡位建立隋朝,在西魏的基礎上最終統一中國。我認為有以下的原因:

    一、地理原因

    西魏在關隴地區,基本上有當年秦的崤函之固,與蜀國類似,基本上守住幾個主要關隘就可抵禦數倍敵人的進攻。但是蜀漢雖然易守難攻,但是同時也很難出擊,諸葛亮數次北伐都因糧草難運而終止,但是西魏地理就沒有這個問題,即容易防守,有極方便向外進攻。

    二、糧食問題

    蜀漢雖然被稱為天府之國,但是收到地理人口的影響,自給有餘,而至此對外作戰就不足了。劉邦當年問鼎天下,主要的糧食後勤還是需要在關中地區籌集,而這片區域正好被西魏掌握。古代關中真是沃野千里,而且也沒有蜀漢糧食運輸的難題。

    三、戰略因素

    西魏採用的是蘇綽的東和南攻的政策,保持現有的地理之變,可以用少量的軍隊即可抵禦東魏的進攻。而將主力進攻實力更弱的南梁,根據這個政策,西魏從南梁手中先後奪取了蜀地、江陵等地,獲得了大量的資源和人口。而蜀漢就非常尷尬,戰略局勢上註定要聯吳抗曹,但是曹操已統一北方,實力相當於西魏加上東魏,諸葛亮雖然連年北伐,掠奪資源,但是曹魏實力強勁,終究難以作為。

    四、人才因素

    西魏在邙山之戰後,鮮卑族力量損傷慘重,於是開始從漢族中吸收兵員。同時政策上重用漢族人才,而關隴地區有大量漢族士家門閥,他們不僅有大量的人才子弟,同時擁有無數的私兵武裝。五胡亂華後,士家門閥急於重新崛起,再次進入統治階級,剛好和西魏一拍即合。西魏因此獲得大量的人才和武裝力量,而漢族也逐漸獲得了更高的政治地位,也為之後奪回統治地位奠定了基礎。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人才層出不窮,而蜀漢者因為地理和人口的原因,人才日益凋零。

    而且從天下的整體格局來說,西魏時天下三分的比較均勻,三者綜合實力其實差距不大,也給了西魏機會。而在三國時,曹魏已經統一整個北伐,佔有部分南方,蜀漢實力十不及一,需要聯合東吳才能勉強與之相抗,更是完全沒法對比。

  • 2 # 瑀瑀獨行人

    首先三秦之地可是個寶地,從秦國都新中國大部分成功統一的都是從秦晉之地開始。然後就是宇文家戰略很正確,完全走的秦國的統一路線,先下巴蜀,後取三晉然後統一。再然後就是侯景對北齊打擊挺大的,

  • 3 # 軒轅十四Rex

    咦?哪隻眼睛看到蜀漢的情況比西魏好呢?

    天時嗎?

    蜀漢立國之時,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孫權早已佔據江東多年。天下十三州,曹魏佔九州,孫吳佔三州,蜀漢只佔一州。這情形哪裡好了?別看地圖,地圖都是虛的。看地圖蜀漢地盤不小,但大部分地區都是窮山惡水,在古代,沒有什麼實際作用的。看地圖東吳的地盤比曹魏好像還大呢,但只有三州之地,古時候國力可主要看人口和經濟基礎的啊!

    西魏呢?的確,西魏實力不如東魏,但是當時中國經濟重心還是在北方,西魏在北方諸州中裂土佔據西疆,而南方又是南朝的地盤。如此鼎足三分,可比三國時的鼎足三分,勢力均衡得多。

    地利嗎?

    蜀漢佔據的是蜀中益州之地。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看上去固若金湯,易守難攻,可是蜀道雖難,不僅僅是攔住了對手,也攔住了自己的進取空間。蜀中四塞之地,沃野千里,很容易關起門來過小日子,也就慢慢磨掉了進取心,對於爭奪天下非常不利。自古以蜀中為根據地而能席捲天下的,除了剛來就出去的漢王劉邦之外,就再也沒有成功的例子了。

    而西魏,佔據關中。這裡自古就是帝王之宅,有雄關(函谷關/潼關)天險,襟帶山河,地勢、形勢上居高臨下,退而可以關起門來自保,進而可以出兵東向,掌控山東。雖然東魏實力比西魏強,但西魏依險而守之,也盡能守得住。

    而且,佔據了關中,蜀漢那個地盤,不也是手到擒來麼?當年戰國時的秦國就是這麼幹的,後來的西魏、北周也是這樣,趁著南朝混亂,蜀中之地就盡歸北朝了。但是反過來就不行啊,讓蜀漢去攻取西魏所佔區域,諸葛亮一輩子都沒有做到。

    人和呢?

    蜀漢的統治集團是外來戶,而且人才凋敝,不得不起用本地士人。但是蜀中本地士人與統治集團政治目標不一致,蜀漢政權長期仍有爭天下之志,而對蜀中士人來說,無論誰做皇帝,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蜀漢要靠對曹魏持續的軍事攻勢,才能維持局勢的穩定,而一旦真的關起門來,不思進取,被吞併只是時間問題。

    而西魏,統治階層是一個相對團結的軍事武裝集團,戰略目標一致,同心協力。雖然暫時在軍力上若於東魏,但是隻要堅持,就仍然有機會。

    所以,蜀漢偏處一隅,政權和本地居民上下不甚相合,曹魏又早已成勢;相反,西魏佔據關中,統治集團內部團結,外抗強敵,南朝又不足為慮,時機成熟,則可以戰勝攻取——天時、地利、人和,無論怎麼看,蜀漢的情況都比西魏要差,憑什麼它就該比西魏混得好呢?

  • 4 # 大飛熊騎士

    時代,環境,地盤,人才都都不一樣,不好類比。不過,每個勢力的興衰都有轉折點,這幾點往往影響著局勢的走向。

    (歷史上另外一個“三國”)

    先拿西魏來說,宇文泰和高歡可以說是“雙雄”,當時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再加上南朝梁,這是歷史上另外一個“三國”。宇文泰開始的時候,實力要比高歡差一大截,地盤也只是關中三秦地區。但是關中是形勝之地,守好各處關卡和要道,是難於打進來的。宇文泰又繼承了賀拔嶽的“武川鎮”軍隊的領導地位,無論是爾朱榮還是高歡都對這支軍隊很看重或忌憚,是具有一定的實力的。

    (宇文泰是西魏的實際統治者)

    對西魏來說,有幾個關鍵的節點,讓西魏逆轉了局面。第一個節點,就是和東魏的邙山大戰,宇文泰被打得大敗,鮮卑族軍隊傷亡殆盡。於是宇文泰開始重視漢族士人,這提供許多優秀人才和兵源。第二個節點,韋孝寬守住了玉壁,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高歡因這一戰病死,東魏的侯景叛亂南投梁武帝,引發了梁朝的“侯景之亂”,西魏趁機拿下南梁的巴蜀,於是實力大增,和東魏開始持平。

    (夷陵之戰徹底讓蜀漢失去一統的本錢)

    劉備在荊州之失前,實力應該超過後來的西魏的,這裡最關鍵是拿下漢中。也是同樣有兩個節點,一個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失去人才和錢糧補充基地。又損失了關羽,馬良,糜芳,劉封等一批人才。第二個節點夷陵之戰,劉備幾乎把帶來的荊州和益州的本錢都投了,輸得徹底,失去的人才兵員更多。蜀漢後來連魏延奇襲長安的本錢都輸不起了。

    亂世中的勢力,人才資源是最關鍵的,而西魏雖然同樣徹底輸了邙山之戰,高歡卻沒有趕盡殺絕,西魏重要的將領人物都在,王思政又用“空城計”守住了糧倉,宇文泰擁有翻身的本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秋季西紅柿用什麼底肥好?用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