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學達人

    那時候劉邦和項羽剛從楚懷王那裡領到懷王之約,也就是他們兩個人,分兵兩路殺到關中去,無論誰到了關中,滅了秦,誰就是關中王。

    項羽因為要繞道北上,先去解鉅鹿之圍,他在那裡打了鉅鹿之戰,耽擱了時間,給了劉邦先到關中的機會。

    為了先到達關中,劉邦帶著大軍來到了穎川(今河南省禹州市)。

    劉邦之所以來穎川還有一件事,就是要救一個好哥們,這個哥們就是以後跟隨劉邦建功立業的第一智囊張良。

    張良自從上次和劉邦在彭城相見分別之後,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

    這時候的張良還沒有跟隨劉邦,而且在秦滅亡之前,張良一直都不是劉邦的手下。這個時間內他效忠的一直都是韓王成。

    張良在彭城時看到之前被秦滅掉的六國,都已經立了原六國的王族後裔當了王。

    他也就請求項梁立南韓的後裔為韓王,去收復原南韓故有的失地,大家一起來共同對抗大秦王朝的鎮壓,項梁就同意了張良的這個意見。

    經過長時間的尋覓,張良找來了原南韓的後裔韓王成,立他為新的韓王。

    就這樣張良跟隨著韓王成又開始帶著幾百人,收復失地去了。

    剛開始張良他們的革命事業開展的還是比較順利的,從秦軍手裡連續拿下了好幾座南韓故有的城池。

    可是當他們打到潁川時遇到了麻煩。張良和韓王城被秦軍保圍了,馬上就會有滅頂之災。

    當劉邦得知張良遇險的情況後,二話沒說帶著大軍就殺了過來。

    他知道張良是一個人才,他很想把張良給拉攏過來,以後打仗出謀劃策,有了張良的幫助,那就如同如虎添翼。

    看看如今隔三差五的,就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難以解決。歸根結底說來,就是智囊團隊中少了鼎級的參謀。

    劉邦暫時放下了西進的計劃,率領著大軍來到潁川。並且下了個死命令,無論如何也要把張良活著救出來。

    由於潁川城裡的守軍誓死抵抗,劉邦他們一時之間還是不能拿潁川城裡計程車兵怎麼樣。

    這時候每一分,每一秒對於劉邦來說都很重要,因為時間關乎到張良的生死。

    劉邦不得不再次下達血洗潁川的命令,既然潁川守軍不知好歹,小心我攻破城池開始屠城。

    經過殊死的拼搏,劉邦最終拿下了潁川。本來張良和韓王城以為這次必死無疑了。可是劉邦的到來,上天又給了他們一次重生的機會。

    劉邦軍攻破潁川城後,對城池內的所有人進行了屠殺。這一招應該屬於項羽的專利,可能是在和項羽在一起時,劉邦學會的。

    兩個人自上次分別以來,時間已經相隔了十個月了。

    劉邦說道:“別來無恙吧,如今你的革命事業進行的怎麼樣了?”

    張良說道:“眼下這個情況就是我的現狀,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慘的了。”

    劉邦說道:“你還是別跟著韓王混了,轉到我的俱樂部跟著我西上咸陽吧。畢竟我的大軍現下已成規模,也正是缺人才的時候。”

    張良說道:“我很想跟著你去呀,但是我走了韓王城怎麼辦?為人臣子效忠方為正道,我不能半路上放下他不管吧。”

    劉邦說道:“能結實你這種忠義的朋友,是我劉邦的福分,你若是執意要回去收復故土,我再給你一些人馬,幫助你收復舊地,記住以後若是有困難,不要忘記來找我。”

    說到了這裡,張良眼裡已經有淚水在翻滾。什麼是朋友,這就是朋友。不但救你還分給你人馬。

    什麼話都不用說了,這份恩情,我張良記在了心裡。讓我以後有機會再來報答你劉邦吧。

    兩人小聚了一會,再次道別了。

  • 2 # 脂肪故事

    張良一生最危險的有兩次。

    第一次,跟劉邦沒關係。

    當時,張良欲擊殺始皇,重金求得一力士,以大鐵椎行博浪一擊,可惜未中正車。始皇怒,大索天下,張良倉皇遁去。

    這個時候劉邦估計還在琢磨著到哪騙吃騙喝呢,談不上救。

    第二次,跟劉邦有關係,不過並不是劉邦要救他。

    當時天下初定,封賞有功之臣。張良運籌帷幄,於漢有大功。劉邦欲封他齊三萬戶侯,張良因辭,僅求一留城,故稱張良為留侯。

    劉邦這個人啊……天下大定之際,便是他誅殺功臣之際!封賞過厚,未必存了什麼好心。

    多虧張良是個聰明人。

    張良救劉邦是有的,至於劉邦救張良……

  • 3 # 劉一千五

    讀了這麼久的《留侯世家》及相關劉邦與初漢時的文章,還第一次聽說張良有性命攸關時,劉邦救了他?也許是讀得不細,理解不夠吧。

    接題後才有點恍然,得無題主把兩個人的位置弄反了,說劉邦在生死攸關時,張良救了他。

    順著題寫,倒還找到這麼一次。可能是項羽殺了韓王成後,要殺張良等隨從,張良先得到訊息(是不是項伯報信,這不知道哈)就逃跑了,(項羽是愛幹這種事的),這時劉邦己得關中,見張良來投,大喜,留在身邊。

    張良一輩子的理想就是復立南韓,以報先輩相韓之恩,刺秦皇,下邳隱身,聚士起義,道逢沛公,投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回南韓打游擊,與沛公入關,鴻門救難,與韓王成去彭城。項羽殺韓王成,逃歸劉邦,騙項羽伐齊,立韓太尉橫陽君信,劉邦出關……自此以後,幾乎太平一生,未見狼狽。劉邦當皇帝后,韓太尉信再立為韓王,史稱韓王信。後分封,張良自擇封陳留,所以稱留後。

    是皇太子劉盈的老師,策劃"商山四皓"讓劉邦斷了廢長立幼的心。

    後韓王信叛漢投降匈奴,南韓徹底覆滅。張良有自知之明,抱病不出。

    劉邦駕崩後,呂后掌權,感念留侯保太子之恩,倍加報答,優撫甚厚。

    自"弟死不葬"以來,張良在紛亂的塵世,幾乎如在太平盛世,未嘗遭困厄。算得上有始有終,謀國又謀身的謀士良才了。

  • 4 # 使用者6285933439

    張良和韓王成組織了一支隊伍,準備收復故國失地,在穎川被秦軍包圍,情勢十分危急。

    劉邦得到這一訊息之後,馬上終止西進的計劃,帶領隊伍進攻穎川,併成功解圍,救出張良和韓王成。

    從該事件可以看出劉邦仗義、果敢的性格和眼光長遠的特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玉米種植,為什麼越早播種越高產?何時播種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