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驚龍軒
-
2 # 讀書評書2017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十幾年前,華山北峰群俠雲集,觀眾如堵都在翹首期待聞名中外的金大俠來此,參加陝西電視臺向內地26個省市及港澳臺地區直播的“華山論劍”活動。
當時已經79歲高齡且抱病在身的金庸先生,先是乘纜車,後又坐著滑竿被人抬上了華山;其事實並不像一家報紙宣揚的“過五關斬六將”和“金庸征服天下英雄”等報道;為了襯托金庸,主辦方還安排了幾個“關”來讓金庸先生來創,先後有“美人關”、“美酒關”和“奇局關”,分別由由演員劉亦菲、巍子以及棋聖聶衛平把守。當然了,金庸先生那是順利的過關。這一切安排,都是切合他的幾部武俠小說中的特殊安排,讓觀眾有看頭能聯想。
為了給華山留下恆久的印記,當地管理方還邀請金庸先生給華山題字留念。金大俠武俠小說中,有關華山的情節很多,但是最傳奇又最著名的就是《射鵰英雄傳》裡的“華山論劍”了,可以說是武俠的頂峰,是天下武術的神聖殿堂。所以,按照金庸先生的意願,在華山北峰題寫了四個大字“華山論劍”。
金庸先生,其性格中生性就有一股俠氣,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這是無可爭議的,我們時常說的“字如其人”,金庸先生完全可以勝任這樣的評價。
看看題字的字跡,細細發現,金庸字跡有股“魏碑”味。金庸先生把書法融入他的武俠小說可稱一絕,他對古典中國向來充滿溫情,正如他晚年自言:“中國文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血管中流著的血,永遠分不開的”。而把中國文化中的武術與書法融會貫通,他的武俠小說才更有味道。
而正是由於其武俠小說中對於華山有關的描寫,太成功,太誘人,才使得華山又有了另外一種“文化影響”和地位,恐怕自此的華山就會陳摶老祖與“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並列,那些神話傳說與“黃蓉郭靖”同存了,這些都會成為華山的特殊符號,成為華山讓其他名山大川所豔羨的巨大“資源”。
由金大俠來題名——“華山論劍”,非常合適,十分有意義!
金庸先生的行書也很有功夫,字型稜角突出,筆勢如撥劍技擊,正似笑傲江湖中令狐沖贊丹青生的那句話;字中畫中,更似乎蘊藏著一套極高明的劍術。眾所周知,金庸先生並不會武術,他一貫以一介儒生自居,但我們屢屢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到以書法融入武功的人,這一點正好和金庸小說中相通。
武術家把劍法融入於書法,讀其書法又能從中汲取劍法,書中藏劍,劍從書出;而從唐詩中學劍法,是前人無意為之還是後人太聰明,只有金庸老先生自己知道了。
金庸先生的書法給人的感覺第一個就是硬朗,感覺不像八十多高齡的老人。有一種寧折不彎的傲骨,顯得有些太剛毅而不夠圓滑,用筆很瀟灑,有的筆劃很像太極拳裡的招術,落筆鏗鏘有力,中宮收緊,大有寬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的氣勢。
當然,如果只是從書法的角度來分析和評價,恐怕有很多的書法家可以對金庸先生的題字提出不同意見,甚至會指出不少的“毛病”;但是無論如何,其無與倫比的文學素養,多年來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都讓其書法有了一種厚重和大氣,有一種別人無法模仿和比擬的高度。
要是還有人執意非得說點不好的話,那就只能是借杜甫的詩句來相送了:“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至於是否恰當,讓歷史來驗證吧,我等拭目以待。
-
3 # 麓風軒
金庸不是書法家,沒有刻意練過書法,他題寫的“華山論劍”四字,應該是用硬筆書寫的,用筆瘦勁,豪爽雄健,有文人學養,別具一格,而且這幾個字有唐代書法家李邕的氣象。說其不錯,有幾點:
第一、沒有江湖書法的惡俗氣,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有欹有正,各有姿態,章法上避免了布如運算元;
(華字:唐 · 李邕 · 李思訓碑)
第二、每個字有靜氣,有書卷氣,這與金庸先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他的文人氣質決定的,可歸為文人書法;
(論字:唐 · 李邕 · 雲麾將軍碑)
第三、這幾個字有唐代書法家李邕的氣象,筆畫厚重,雄放蒼老,穩健奇崛,於豪爽雄健之氣中尚透出一股風流瀟灑之氣。可以與所附的李邕碑刻字像對比。
(山字:唐 · 李邕 · 雲麾將軍碑)
回覆列表
金庸的武俠小說已經成了一個文化符號,儘管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寫完《鹿鼎記》之後便封箱了,可是他寫的15部小說影響極為廣泛,根據其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更是層出不窮,至今熱度不減。“華山論劍”本來就是《射鵰英雄傳》中幾大高手在華山的兩次比武,因為太過深入人心,“華山論劍”這個詞已經被引申到了很多領域,代指巔峰對決。作為“三山五嶽”之一的華山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硬是把老爺子抬上了華山北峰,並留下了這幾個經典題字。
據說金庸在寫“華山論劍”時,本來是發生在華山南峰,但是金庸到華山時年已八旬,已經無力再上華山南峰了。於是老爺子欽點北峰為“華山論劍”之地,金大俠說哪就是哪,自然沒人敢質疑了。原來也看過金庸的一些題字和書法作品,說實話並沒留下多少印象。不過“華山論劍”這幾個字真的表現出了水準,書風甚為硬朗,根本看不出是一位八十高齡的老人所書。儘管整體感覺鋒芒太露,少了些圓潤,用筆卻頗為瀟灑。字型稜角突出,筆勢如撥劍技擊,頗有仙俠之氣,這樣的書法放在華山之巔,聯想到小說中驚心動魄的比武場景,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當然,這幾個字最大的意義已經不是書法水準的問題了,因為是出自金大俠手筆,自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徵意義。不知道是不是金庸武俠小說寫多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現在的書法風格,這樣的書法天生就帶著俠氣,從藝術的角度看說不出好在哪裡,可是筆畫之間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真像是蘊含著高深的武林絕學。
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山之險世人皆知。因為有了《射鵰英雄傳》,因為有了“華山論劍”,因為有了金庸的親筆題字,華山又平添了幾分傳奇色彩。不管你從哪個角度去審視金庸的這幾個字,也不管這幾個字的藝術水準到底如何,至少放在這裡,金庸題寫的“華山論劍”就是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