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百家宗祠

    這場起義歷經一年時間,沉重地打擊了北魏政權的統治,也同時促使了北魏朝廷向漢化改革方向的邁進。

      蓋吳起義,是北方各族人民反抗北魏貴族殘暴統治,寄希望南朝劉宋政權統一全國的民族鬥爭。蓋吳在給宋文帝的上表中說:“自靈祚南遷,禍纏神土,二京失統,豹狼縱毒,蒼元蹈犬噬之悲,舊都哀荼蓼之痛。”說明了北方人民痛恨拓跋氏的“殘暴統治。他又說:”臣聞天無二日,地無二主。昔中都失統,九域分崩,……傾首東望,仰希拯接,成同旱苗之待天澤,赤子之望慈親“.表達了人民反對南北分裂,希望漢族劉宋王朝來統一全國的心願。

  • 2 # 使用者梅克拉

    感謝邀請!首先,起義這個詞就有必要斟酌一下!歷代的農民造反或曰暴動,真的推動了社會進步嗎?從實際情況來看,恐怕大多數並非如此!每次農民戰爭,人口銳減,社會經濟大倒退,文化破壞殆盡!說到底,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因此,我不覺得它有絲毫的道義在裡面!

  • 3 # 堅持到底5908447

    這句話可以說是大家最熟悉的。秦朝末年,在秦二世的昏庸殘暴統治下,百姓民不聊生,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 4 # 細聽鳥語

    毛主席說過"哪裡有剝削,哪裡就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剝削壓迫逾重反抗越激烈,從奴隸社舍至今不未間斷,從春秋時期的柳下惠第一個反對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到今天的法國黃背心運動,都是剝削與壓迫所造成的,故無產階級在任何歷史時期的反抗對社會進步的推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 5 # 123

    首先考慮為什有起義?按華人的活法不到刀架到脖子恐怕都不會反抗的,民眾基本不會因為在能活著的前提下為某個主義、某個理想的捍衛附上生命。頂多也是被告訴不這樣我們就沒法活下來,臨死不如闖禍是一切起義的邏輯。小週期看,對改善生存現狀有一定意義,大週期看,中國現狀的以血緣親情為基礎的起義走著走著目的就會變,終將變成自己所痛恨的被起義物件而迴圈。目標格局小,得權而不能分所以起義後還有起義。

  • 6 # 夏雨風

    歷史上朝廷昏暗,人民生活日趨貧窮,英雄登高一呼,必會群起響應。衝擊朝廷,許多王朝就是在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浪潮中改朝換代。因此說,農民起義和英雄崛起是社會發展的潤物油,國家機器鏽了壞了停滯不前,往往是亂世出英雄改造山河的唯一良機。

  • 7 # 品評歷史悟人生

    蓋吳起義是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至第二年八月,盧水胡人蓋吳聚眾反魏的起義。蓋吳在此次起義反魏過程中,缺乏有力的作戰指導。東衝西突,未能佔據有利陣地以作進退的屏障;義軍兵力分散,河東、河西兩路主力未能及時聯合,使魏軍得以各個擊破。 北魏初期各族人民的反剝削反壓迫鬥爭,是北魏社會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過去沒有引起我們應有的重視,或者研究不夠。以蓋吳起義,是北魏統一北方過程中,爆發最大的一次人民起義。這次起義,是民族矛盾的表現,更是北方各族人民反抗北魏落後的剝削方式和殘酷的政治壓迫而進行的一場嚴重的階級鬥爭。在起義過程中,加強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對北魏的黑暗統治給予了一次嚴重的打擊,促使北魏走上了封建化道路,推動了北魏社會向前發展。

  • 8 # 墨梅16530041

    蓋吳起義是北魏初期的人民反壓迫鬥爭運動,不過在很多時候沒有引起歷史學界的注意。在北魏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蓋無等發動聯合起義,其本質上是民族矛盾的集中體現。北魏初期的落後生產、殘酷的剝削方式,加之對民族嚴重的不平等對待,促使以蓋吳為首的起義運動。

    由於西晉內部爆發八王之亂等原因,北方少數民族逐步崛起,並向南征服,入侵中原地區。由於長期的發展,對比北方少數民族的奴隸制度,中原及部分南方地區,早已有了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因此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侵成功本質上是落後文明徵服先進文明。上層的奴隸制度與高度發達的封建經濟體制本身就存在嚴重的矛盾。在征服過程中,隨著經濟、文化、政治的聯絡與交融,這些少數民族也逐步開始封建化。鮮卑族在遷移到現在的內蒙古南部後,和當時的魏晉文明聯絡日益緊密,開始受到封建文化的影響。拓跋珪稱王后,取得山西、河北等地,隨後在今山西大同稱帝。在這過程中,鮮卑族的落後文化受到封建文化的影響,極大促進了奴隸制度的發展,並出現了封建社會生產的萌芽。

    但在北魏初期,對外戰爭頻繁,因此就幾乎無止境向各族人索要、徵發人力、物力、財力,常常因戰爭臨時增加賦稅和徭役。北魏初期的基層制度為宗主都護制,這一制度使得農民被迫“信於公賦”,實際上就是北魏貴族把所有賦稅和徭役強加在農民頭上,《魏書》記載“十丁取一以衝行,戶收五十石”,這種徵發要求已經嚴重超出當時農民所能承受的極限,以至於“廢失農業,遭離水旱”、“人馬牛多死”。除此之外,北魏還制定了殘暴的刑法,以至於到了“禁令苛嚴,動則轘誅”的地步,百姓隨時都有被殺的危險。北魏政權還利用一個民族壓迫另一個民族,加強了民族矛盾。

    因此,北魏初期,以蓋吳起義為代表的反抗壓迫起義次數高達四十多次。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蓋吳等人聯合其他少數民族發動起義,民間甚至傳言“滅魏者吳”,起義軍發展迅速“有眾十餘下萬”。北魏拓跋燾命各部討伐,蓋吳則向西攻新平,後又在黃河大勝北魏軍隊,隨後派遣軍隊到長安,在渭水河畔斬首三萬。此後,蓋吳自稱天台王,設定百官,建立政權機構。蓋吳起義後曾上表劉宋,希望得到支援“願陛下給一旅之眾,北臨河陝”,但劉宋只是虛張聲勢,並無實際行動。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八月,起義失敗,蓋吳犧牲,但隨後幾年內,北魏國內起義不斷,可以說是造成深遠影響,加速了各族人民的融合。

    蓋吳起義後,北魏政權加速了封建化的程序,並在關中地區設立州郡縣制度,同時結合自身特點,建立了少數民族護軍制度。蓋吳起義爆發於關中地區,但是相關史料上嗎,對鎮壓起義的記載較少,說明護軍制度並沒有達到統治者的理想效果。至孝文帝時期,北魏內部起義有增無減,因此不得不進行大規模漢化運動,即孝文帝改革,確保北魏的統治。因此,可以說蓋吳起義對漢化運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後期的改革管制、服飾、語言、經濟制度等多有效緩和了民族矛盾。太和年間,相繼推出均田制、三長制、州郡制,取消宗主都護制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確立了封建經濟、政治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發對著入戶門,應該怎樣做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