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van韓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共持續了7年零2個月,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中央集權腐化削弱、土地兼併劇烈,百姓多被迫流亡等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安祿山作為叛軍統領,反叛後一年就死了,但為什麼叛亂可以持續七年之久?

    在勢如破竹迅速佔領長安之後,安祿山的燕軍就開始瓜分唐王朝巨大的財富,竟然不對逃往巴蜀的唐玄宗進行追擊,從而讓唐朝重新集結兵力,比農民起義也強不到哪裡去。加之安祿山本人因為身患重病,其子還對於誰接班爭得死去活來。所以浩蕩一時的安祿山反叛立即就走向了頹勢,但是繁鎮割據開始成形,唐最高領導階層和久疏戰陣的唐軍更是差勁。看《長安十二時辰》幾個戰場回來計程車兵直接砍瓜切菜一般衝進了花萼樓,打翻一片龍武禁軍,可見玄宗時期邊塞以內計程車兵戰鬥力多差。

    首先,身為唐王朝的統治者的唐肅宗因上位不正,總怕被人效仿奪權,沒能做大手筆決策,不信任前方王爺和大獎。唐肅宗平定安祿山殘黨的時候,命廣平王為總指揮,而大將郭子儀任副指揮,但唐肅宗對於權力是十分的謹慎。而廣平王這兩個人當了一段時間的指揮,就被唐肅宗叫回長安陪自己了。不為別的,就怕廣平王或郭子儀不知道是誰會變成第二個安祿山。嚴重製約了本就不強的唐軍的發揮,戰略戰術弱雞,甚至令幾十萬藩鎮聯軍一敗塗地。

    其次,安史之亂其實有四個最野心勃勃,權利燻心的叛軍領導人: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安慶緒、史朝義是真能坑爹,直接把老爹幹掉奪權,史思明是真能打仗,可惜被兒子坑死了,最終還是靠水平差勁的史朝義坑爹奪權,唐軍才終於等到個軟柿子捏,這才結束了長達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平定後,地方掌握兵權的將領藩鎮割據和混戰愈演愈烈,中央權威掃地、實力微弱而不能止,大唐盛世也一去不復返。

  • 2 # 以古通今

    安史之亂在歷史上是從:755年12月16號到763年2月17號。7年零2個月

    但其實打仗應該沒那麼久,那麼長的時間那麼多人參戰,糧食夠嗎?

    古代可是不像現在食物多(現代食物也不多)。特別是古代沒有什麼農業技術,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產量,而且存放也是個問題。

    所以我覺得時間應該是沒那麼長,到後期也就是一些小騷亂,或者說是下一個朝代的抹黑。

  • 3 # 一花惹塵埃

    安史之亂,又名天寶之亂,發生於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也就是公園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一共歷時7年零2個月。是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聯合發動的軍事政變。雖然政變以被鎮壓結束,但是對唐朝的歷史走向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造成了後續藩鎮割據,邊疆不穩的局面,成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原因

    安史之亂,其實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造成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由以下幾點

    1, 節度使的權力過大,玄宗為加強中央對錶邊疆的控制,在邊地設立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安祿山作為這次禍亂之首,身兼三大兵鎮節度使獨掌大軍,擁兵20萬,權利極大,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

    2,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玄宗失去了勵精圖治的精神,終日與楊貴妃沉迷享樂,荒廢朝政,國政先後由奸臣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政治腐敗。

    3, 將相不和,安祿山權力極大,手下驍勇善戰,深獲玄宗寵信,遭到宰相楊國忠嫉恨。將相不和,加上安祿山擁兵自重,意圖以討之名舉兵叛唐

    經過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聯合羅、奚、契丹、室韋等勢力共15萬人,以“憂國之危“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叛亂之事奏稟唐玄宗後,初期玄宗並不相信安祿山會發動叛亂。當玄宗確認安祿山真的叛亂時,安祿山的軍隊很快就橫掃各地,直逼長安,並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後續安祿山攻陷潼關後,直取長安,唐玄宗不得不離開長安出逃,隨從的有楊貴妃和楊國忠,在逃亡的途中,軍隊發生兵變,士兵們殺死了楊國忠,還逼唐玄宗賜死楊貴妃,唐玄宗十分不願意,最後還是賜死楊貴妃。

    肅宗即位後,重用郭子儀,李光弼等人,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而安祿山之子安慶緒為奪帝位,殺死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安慶緒稱帝后,與史思明發生矛盾,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公元761年,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公元762年,代宗繼位,啟用唐將僕固懷恩收復洛陽,追擊史朝義,公元763年,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影響

    1,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大量窮苦百姓流離失所,生活極為蕭條。

    2,安史之亂後,行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集權遭到極大削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

    3,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起義,形成唐中葉農民起義的高潮。

    4,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倒睫的原因是什麼?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