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嗚小小
-
2 # 胖哥有杜
個人認為在一定時期內,小孩子的親情感純屬是一種依賴,而自私也只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他們還不懂這些慨念。只有上學了,懂一些事理了,才慢慢的懂得。所以在這一過程中的言傳身教尤為重要。
多帶孩子串門,雙親的父母,兄弟姐妹多互相走動。讓孩子親身體會親情是什麼,慢慢的才會有親情感。
在父母的帶引下,多與外界接觸,多與小夥伴互動玩耍,指引孩子懂得分亨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讓孩子早日御下心中那道防線,容入這個世界。慢慢的自私感就會淡化……
-
3 # 春蠶媽媽
孩子2-6歲時候,認知發展的黃金期,也是情緒和社會性的萌生的時期。與孩子一起做遊戲,讓孩子的認知更靈活和廣泛,也能充分釋放自我,塑造完整的人格。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寫了一本書《遊戲力》,用笑聲啟用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也是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獎金獎的作品。
認識孩子。孩子2歲以後,除了爸爸媽媽,還會接觸更多人,包括長輩,別的小朋友等,自我中心與考慮別人,小朋友之間相互思維方式的不一致,都會在七彩童年,給孩子一些小心事,爸爸媽媽忙碌的背影中,孩子不一定會主動說出小心事,但是,他們會在遊戲中玩給我們看。嬉笑怒罵間,孩子也在訴說心中的喜悅、好奇、疑慮、失望、悲傷,和恐懼。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尤其是他們2-6歲的時候,透過遊戲,首先能認識和理解他們。遊戲中,儘量用他們的語言,才會懂。
建立聯結。兒童心理學經常提到依附理論。勞倫斯博士把它描畫為“蓄水理論”:孩子需要不斷的關愛和照顧,就像有一個杯子,不斷需要蓄水。當孩子在寂寞、傷心、困了、累了的時候,他需要有人安慰,這時候他的杯子空了,需要媽媽和爸爸的擁抱和撫慰來加水。有時候是談心,有時候是一起玩耍,水滿則心安。那些沒有得到親情或者友情蓄水的孩子,後期容易焦慮、自閉、退縮、黏人,生活中容易迷失安全感。孩子以後離開家了,只有足夠蓄水的孩子,才有安全依附感,才能安慰自己,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否則容易情緒失控。於是,才能集中注意力,與同伴形成良好的聯結,對自己和世界有積極的看法。
培養孩子的自信。與孩子有充分的身體接觸,能在關鍵時候,給他們鼓勵。可以用激將法鼓勵他們衝破重重困難,成功的那一刻,就是孩子自信的點滴積累。孩子的自信力,第一波來自剛出生時,獲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他們憑藉可愛的面龐的楚楚動人的表情,獲取大人的餵食、安全庇護、愛心和關懷。第二波自信力,來自2歲以後的幼兒期,蹣跚學步,發現自己可以對別人說不,堅持自己的意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這時候,要做的是,孩子與周圍小朋友玩耍的時候,遇到挫折,不理解的時候,爸爸媽媽提供方法,幫助孩子獨立客服困難。
學會微笑。遊戲力的養育方式中,開懷大笑至關重要。如果有一件事情逗得孩子咯咯笑,那就應該再來一次。一而再,再而三,所有笑聲都是好的,笑聲具有非常愉悅的感染力,也是判斷遊戲成敗的指標。笑聲,是建立聯結的訊號,笑聲能拉動人與人的距離。也是完成挑戰的標誌,也是孩子經歷過歡笑與淚水後,不再痛苦和受傷的標誌。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釋放恐懼、困窘、焦慮的途徑。
給女孩更多勇氣,給男孩更多關懷。傳統上,家庭不鼓勵女孩冒險和探索,她們的翅膀一直軟弱無力。需要透過遊戲幫助她們,才能生長,在廣闊無垠的世界中,發現她們的“力量之屋”。男孩,多數從小培養的是勇敢和堅強,孤獨的嘗試,面對自己,沒有體貼。透過一些遊戲幫助男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他們也許會更持久的找到自信。
情緒的壓抑與釋放。孩子的成長跟花苗破土一樣,需要一股力量衝破一些阻力,因為慣性,力量過猛,需要抒發。隨著他們的長大,除了快樂與滿足,還有很多懊惱、沮喪、傷心、失望、害怕,嫉妒,等等,當他們杯子裡水空的時候,沒有父母親情或者夥伴及時的蓄水,反而摔杯子的時候,杯子容易碎,對孩子的傷害是很深遠的,特別是在孩子2-6歲的時候。爸爸媽媽特別注意,不要把外在的情緒,撒在孩子身上,他是一個心智和身體上都還在成長中的孩子。多愛他們。跟孩子一起遊戲吧,最好的情緒釋放空間。
聯結孩子的遊戲,在我們一生中,其實只有那麼幾年。因為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時光,2-6歲是黃金期,他們會形成認知的能力,還有對社會初步的假想,早期的這一步,可能會對他們將來的人生,有深遠的影響。
-
4 # 遠山的呼喚
怎樣看出一個人有沒有親情感或是否自私?如何培養小孩有親情感? 親情感是指親人之間的情感,廣義是指象親人一樣的情感。情感是一種感覺,親人之間骨肉相聯,水乳交融,說話處事自然而然,那種情感冷中有溫火燒不滅延綿不斷。 感覺來自於實踐,聽其言觀其行,久而久之可得判斷。
如果一個人說話絕情寡義,不盡情理,做事只顧自己,一味索取而不幫別人,這樣的人對當事者則無親情感,難免自私自利。或親人之間長期疏離,雞犬之聲相聞老死難相往來,則之間親情淡漠。但若遇難相幫則骨斷筋連親情感重現。相反一方遇難另一方若路人則無親情可言。故親情感可持久也可時隱時現。 小孩的親情感是父母親人長期的親膩過程中形成的。首先父母要為孩子作出表率,孝順老人,友善親鄰,遇事明理,樂於助人,使孩子潛移默化學會友愛他人。
再則愛孩子但不能一味膩愛,要教會孩子分享而不能獨享,受恩又懂感恩。尤其上學後知書達理象弟子規那樣,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做到以德為首情智並重禮貌待人,不斷以親情友情啟發薰陶之。再大些可透過具體事情処理,鍛鍊孩子擔當精神,增強責任感。這樣久而久之,可培養孩子的愛心感親情感,使孩子成為品學兼優的人。
-
5 # 李家莊評說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滴水見太陽,一落葉可知秋。一個人有沒有親情感?他是否自私?其實從一些小事就可以看得出來。
比如說一家人在一起吃飯。長輩還沒有上桌,他就先行開吃,他極有可能是不太注意親情、比較自私之人。在吃的過程中,看到哪盤菜好一點,他就一個人包乾,全然不管別人吃了沒有,他就是典型的自私和不顧親情。最後他先吃好了,扔下碗筷不收拾,一屁股坐到沙發上看電視、刷手機去了,這不是典型的自私和六親不認又是什麼呢?
又比如說家中老人病了。老人病了要住院,搞不好要動手術要花錢,就得發通知叫孩子們回來。如無特殊情況自己找理由不回來的,就是十足的不講親情。就算自己確實外出回不來,總得叫愛人回來吧?到了醫院了,交住院費了,他就躲到廁所去抽菸的,不是自私又是什麼?還有,在老人住院期間,總推說自己加班或出差而不來照料陪床的,那就是百分百的自私和不講親情了。
所以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所以說,疾風知勁草患難見真情;所以說,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那麼,如何培養小孩子的親情感呢?可能這個問題很複雜,其實這個問題也很簡單。
中國有幾句老話講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道理和方法,可全都在這裡面了。
也就是說,要想自己的孩子有親情感,從小就得讓他生活在有親情的環境裡,從小就得讓他和講親情的人生活在一起。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要營造一個親情融融、愛意綿綿的家,孩子在這種薰陶中長大,他怎會不懂親情不講親情呢?不管工作再忙,爸爸媽媽必須要抽出時間陪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最好的禮物就是陪護。不要以為花幾個錢請個漂亮保姆就完事了,保姆是爸爸媽媽嗎?她能取代爸爸媽媽的愛嗎?
還有,要讓孩子多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多呆在一起,要讓他們之間熟悉併產生感情。如果他們之間根本不認識,不來往,那怎麼會有親情可言?
一句話,親情靠培養,親情靠示範,親情靠薰陶,親情靠潛移默化。
-
6 # 苦澀的人生love
親切感與親密感成就了婚姻的幸福指數同時也促進了家庭幸福感。尊重與溝通是幸福的良藥。不論是夫妻之間還是母子之間我們多點微笑、多點關心、多點理解。脾氣小點、指責少點、抱怨少點。家庭的親密感與親情感都會增加。
A,怎樣看出一個人有沒有親情感與是否自私?
1、親和力。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從一句問候開始,可以讓人感到一種真實的存在,當我們受到傷害時,一句暖心的關心,會讓我們寂寞的心靈得到一種安慰,讓我們覺得世界如此溫暖,給予我們更大的勇氣。
2、溝通力。
從溝通中才能真正瞭解家人的真實感受與喜怒哀樂,才能真正領會家人的意圖,才能有效的化解家庭矛盾,營造出充滿溫馨愛意的家庭環境。
3、感恩的心。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懂得感恩的人,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看世界,看待身邊的人。會感恩父母的養育情、夫妻情、兄弟情等。
B、自私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對外人我們自私屬於本能,現在的發展導致人們心中只有錢,錢是自私的緣由。人與人之間也缺少了信任,人們多了攀比、炫耀的心理,所以對於外界的人自私沒錯。社會太複雜,學會自我保護。但對於親人,如果自私身邊的人都會疏遠,也會讓自己變得孤立,反而失去親人間的溫暖。
世上最幸福的事是婚姻,因為愛的力量。世上最不幸的是也是婚姻,因為彼此的不合。導致在金錢面前斤斤計較,過著各自安好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會讓我們窒息、讓家庭出現裂痕。讓孩子變得自私。
錢是好東西。既能滿足人的物質生活又能給人壯膽。但錢同樣也會害人,讓人變得貪婪、無情。
所以我們要對身邊的人多點關心、多點理解、多點微笑,錢看淡些,人看重些。讓世界變得有人情味。讓家庭更加和諧與溫馨。
C、如何培養小孩的親情感?
1,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用行動教育孩子。尊敬老人,愛護幼小。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健康,不東家常、西家短地議論人和事,信任是人與人處事的原則。
2,培養孩子的愛心。
有博愛之心,憐憫、同情心,能盡力地去關心與幫助身邊的人。
3、學會微笑。
笑臉給人一種Sunny、活波的性格。讓人能感覺到溫暖與關懷。笑能使心情變得舒暢。笑給人一種親和力。
4,多接觸熟悉的人。
透過與熟人的接觸,讓孩子建立交流圈,透過溝通培養孩子的自信、性格。讓孩子變得心靈健康。
世間多點親情感,多點關懷,保持一個感恩之心,我們的周圍環境會變得暖心。人們臉上的笑容也會增多,好心情會讓人變得更健康。
-
7 # 成雲社初心
看他做事時發自內心的感性成分有多少就能大致知道。
我們做事是“頭腦的理性”和“內心的感性”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理性精準,擅長權衡得失。感性模糊,只追求自我感受。
親情這個感情,就是屬於感性部分。
如果一個人,對人也非常理性,那通常會沒有親情感和自私。
培養孩子的親情感,只要多關愛他的內心需求,喚醒他的內心就可以做到。
很多父母只關注孩子身體,學習,卻不關注孩子內心需求,不理解孩子,這也是造成孩子跟父母關係差的很大原因。
孩子不是寵物,更不是機器。
〔成雲心學〕創始人~函谷居士√
回覆列表
親情感每個人都會有,再冷漠的人都會有,而自私也是一樣,不過要分清這自私是對別人有害還是,有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首先肯定是想自己先的,自己都顧不好,何來去關心別人。至於培養孩子的親情感,作為父母應該多關心孩子,自己孝順父母來給孩子作榜樣,多帶孩子出去活動,發現身邊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