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守道進道出道道道相通

    其人骨已朽矣,是什麼人在招魂還用多說嗎!不符號化,難不成又要國標化嗎?

    老夫子何德何能,經久不衰!什麼樣的環境成就什麼樣的學說,你認為如今的環境還能讓枯骨還魂嗎!

  • 2 # UU49298428

    符號化並非孔子的專利:十字架代表新教,六芒星代表猶太教,星月代表伊斯蘭教,佛像代表佛教……

    符號化是人類利用單一視覺符號代表一套思想體系的行為。

    現代西方崇尚創新,每個新流派需要與其他區別開來,就利用符號化,讓人一眼就能分辨清楚。故符號化與被符號化是趨勢。

  • 3 # 慧光2787

    孔子“符號化”之說,是當代的新詞。“符號化”是中性詞,本身沒有褒貶之義,但如何解讀,倒是一個大問題。

    當代最熱的符號化解讀孔子,當數北大教授李零所作的“喪家狗”一書,徹底顛覆了“喪家之犬”的真實內涵。

    眾所周知,喪家犬之說出自於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這個記載說的是孔子帶他的學生來到鄭國,走散了。子貢尋找老師,有人告訴他,我在東門見到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堯,脖子像皋陶,肩像子產,但腰以下比禹要差三寸。失魂落魄,像一條喪家犬。子貢把這個話轉告老師,出乎意料的是,孔子不但沒有生氣,還哈哈大笑的自嘲道,外貌不重要,那個人說我像“喪家狗”,確實生動。

    孔子周遊列國,他的政治理念,諸候知道好,但就是不採納,不用孔子。原因在哪裡,毛主席一語道破天機,“儒學名高實糠粃”,這就是諸侯對待孔子的心態。“喪家狗”的比喻,雖嘲諷,倒也貼切。但孔子在這種境況下所表現岀來的憂悲,究竟是為了什麼?我想,他絕不是為一己之私的失意和不得志,而是為天下蒼生。不然,他就不是聖人,史馬遷也不會有“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感嘆!

    北大的李零教授,在“喪家狗”一書總結中說:“孔子教導我們,他不是聖人。”呵呵,有意思。

    不錯,孔子是說過自己不是聖人,但借孔子之言來說事,這個用心,就不太好了。道理太簡單,孔子既然會說自己不是聖人,一定是當時就有聖人之譽,他才會自謙的說自己不是聖人,沒有這個前提而云非聖,一定病得不輕。這從與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的“左傳”中可得到印證,他說:“孔丘,其聖人歟。夫聖人在政,過者離位焉。”再者,漢之後,民之前,列朝列代皆尊孔子為聖,這不假吧。

    李零教授解釋“喪家犬”,也頗煞費苦心,他說:“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在李教授看來,孔子竟然沒有精神家園?!

    各位看官,孔子既不是聖人,又是一個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而二千多年來,卻一直把他當聖人,把他創立的儒教作為中國的精神家園,是不是很可笑?讀出了味道嗎?讀懂了他的用心嗎?

    孔子弟子顏淵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誘人。博我於文,約我於禮,欲罷不能。”

    唐太宗李世民說:“朕今所好者,惟有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

    看來,顏回、唐太宗他們是生不逢時,沒有遇到李教授。

    最後,我想說的是,遇上符號化說歷史,說歷史人物,不懂不要緊,但寧可信定論,莫被新異轉,才不會上當受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整合牆板真的比普通裝修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