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啟飛看天下

    最後的印象,往往是最強烈的,可以沖淡在此之前產生的各種因素,這就是近因效應。有這樣一個例子:面試過程中,主考官告訴考生可以走了,可當考生要離開考場時,主考官又叫住他,對他說,你已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評委覺得不怎麼樣,你對此怎麼看?其實,考官做出這麼一種設定,是對畢業生的最後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應聘者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如果這一道題回答得精彩,大可彌補此前面試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會由於這最後的關鍵性試題而使應聘者前功盡棄。又如,某人突然出現了異常言行,使別人印象非常深刻,以致推翻了根據過去此人一貫表現所形成的看法,從而導致一定的偏見。難怪有時候一句話會傷了多年的和氣。事實上,如果你能夠把別人近期的異常表現視為以往的任何一件事,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都是毫無妨礙的,不會因近因效應而影響你的判斷。

    同首因效應相反,近因效應使人們更看重新近資訊,並以此為依據對問題作出判斷,忽略了以往資訊的參考價值,從而不能全面、客觀、歷史、公正地看待問題。近因效應是存在的,首因效應也是存在的,那麼,怎麼樣去解釋這種矛盾的現象呢?透過大量的實驗證實,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依附於人的主體價值選擇和價值評價。在主體價值系統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賦予了某種意義,被稱為加重印象。一般而言,認知結構簡單的人更容易出現近因效應,認知結構複雜的人更容易出現首因效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瓦工,貼瓷磚工作怎麼樣?前景如何?對身體傷害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