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覺行記
-
2 # 平沙落雁008
中庸是一種智慧,但度很難把握。我認為年輕人應該有銳氣,有敢闖敢拼的勇氣,任何事情做了以後體驗、感受更深,更能讓人有收穫。年齡漸長,應當學會把控做人做事的尺度,不能莽撞、浮躁,多思考,等到對做人做事的歷練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您就真能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中庸了吧。
-
3 # Shichunchen
中庸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中庸之道,要求為人處事不偏離自己的目標,要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
中庸之道實質上是一種消極對待人生和為人處事保持中立的態度。
人生在世應當痛斥消滅假惡醜,熱情支援真善美,讓世界社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
4 # 我非生而知之者
《中庸》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宣傳孔子的中庸之道,生活中我倒比較推崇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很多人把中庸之道認為是貶義的,這是錯誤的!
-
5 # 趙日金141
中庸,理解為搞平衡,偏離了孔子原義。孔子曰“隱惡而揚善”,“允執其中”,“不偏不倚”,是擇中善的意思。問題是善難以確定,所以子曰中庸不可能也。
-
6 # 品三齋
現在人們對中庸的理解是不偏不倚,既不說好也不說壞,把中庸一詞作為道德標準,表示一個人高情商的表現等等。
我們來看“中”字:《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佛家名句:“佛法無邊也”。無邊不是大到沒有邊界,而是不執有為法一邊,也不執無為法一邊,不落在有為與無為任何一遍,是講佛不執邊見,真如。如如乃中也。不是我們理解的中間,或者中心的意思。 通俗來說中,河南人說“中了”,“一箭中的”、“中標”的“中”。中代表的是目標達到了。 庸字,出自《莊子.齊物論》:“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簡單來看庸就是用、通、得三個層次的綜合表現。無論求學問,還是求道,達到“用、通、得”的能力,在這一領域就可以成為行業專家了。 我們在來看看《中庸》原文第一段: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古聖人通常很少教人謀權做生意,當然鬼谷子老人家帶了很多徒弟除外。古聖人大多講內聖之道,中庸第一段提綱挈領,是關於“道”的學問。關於做到“通、用、得”的層次的內聖的學問即中庸。
-
7 # 中正平和142857
查詢百度,粗略讀了一遍中庸的譯文。中者,不偏不倚。庸者,平平常常者。中庸之道,活在當下,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但即是聖賢言,平平常常的老百姓處事之道即為中庸,未免有些膚淺。那就住深裡挖。中庸之道即天道主平衡。天地萬物分陰陽。冬冷,夏熱,冬藏夏長。春耕秋收。萬物生長靠太陽,還要雨水來滋養。人生活的大自然,整個生態環境是平衡的。若天上九個太陽,人類將被熱死。洪水氾濫,人類將被淹死。暴發瘟疫,人類將得病而死。天地給我們人類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大自然。山河壯麗,藍天白雲,鳥語花香,蟲魚森林。人類要想幸福的生存在地球上,就應學習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首先要了解天地法則。人文始祖伏羲創造了先天八卦,彭祖創造了陰曆,倉頡造了字。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能領悟天地法則,並順應天道安身立命。天道陰陽五行八卦乃人類頂級智慧,中庸之道即是古聖先賢對天地法則的領悟,並順應天道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地萬物分陰陽,世間有情自成雙。莊周化蝶夢一場,心若安然自飛翔。心懷赤子之心,善護念,和其光,同其塵,抱殘守拙,返璞歸真,不成活佛也仙家,近乎道矣!
-
8 # 不可名狀之術
我認為"中庸",很容易被人理解為兩邊不得罪、整天打馬虎眼的"老好人",但這種"老好人"已經被孔子下了判語:"鄉愿,德之賊也!"是鄉愿的嘴臉,披著道德的外衣謀一己之私,與"中庸"並不相干。
從生活的角度看,"中庸"首先就是公正公平,以事實為依據,不因個人感情而用事,不偏不倚、恰如其分、符合事理,也就能符合天理了。
"中庸"是效法"天"的,這一點對理解"中庸"很重要,"以德配天"是《中庸》裡很重要的觀點。那麼,"天"是如何的?天是毫無偏私的,眾生平等,遵循天道發育萬物而不居功,使不同的"道"並行而不相悖,做人就應當如"天"一樣公正無私,不因喜好、厭惡、好言、惡語而缺失公正。
誠如宋明理學所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慾"一般,念念存天理即是去人慾,念念去人慾即是存天理,養就一個公平公正的心,才能"周而不比",才能"喻於義"。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文字是傳播資訊的載體
但是隨著年代的久遠,人們習俗的變更,一些文字的意思也會隨著改變,變得跟它本來的意思不一樣了。
現在人提到【中庸】,都會想到的是那些人際交往左右逢源的人,說某個人中庸,多數情況甚至都是當貶義詞用的。這離子思當年所寫《中庸》一書時想要傳播的資訊已經相去甚遠了。
其實中庸一詞的本質意思很簡單,但是這個本質意思是可以無窮髮揮的。【做事不要偏離最初的目標就是中,不要改變最初的目標就是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是個基本的做事原則,大可以用到治國安邦上,小可以用到自身的吃穿日用上。偏離了這個原則所做之事就會失敗。
舉個日常例子,如吃飯。首先要明白吃飯的目的是什麼,其主要目的是為身體提供營業,次要目的是享受食物的美味。身體健康便是主要目的,如果吃的太少,營養不良,身體會出問題就是偏,所謂的【不及】;反之吃的太多,胃撐壞了,身體也會出問題,這也是偏,所謂的【太過】。那什麼說中庸就清楚了,就是【無過不及】,過是太多,不及時太少。一般偏離中庸的有兩種人: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這兩種人一個太過,一個不及,都沒能做到【適中】。
大家可以以此為例,推而廣之,仔細分析那些歷史上成功的人,其做事原則都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而那些失敗的人不外乎太過不及這兩種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