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他的祖父、父親都在南韓做過宰相。公元前230年,南韓被滅,張良對此懷恨在心,決定要刺殺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的一天,張良與一名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結果,大力士丟擲了一個60公斤重的鐵錘,卻誤中了副車,行刺未能成功。
張良逃走後,躲到了下邳,下邳城北有一條沂水。有一天,張良從沂水橋上經過,這時,一位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橋下,然後命令張良把鞋撿起來。張良強忍怒火,把鞋撿了上來。老人又命其為之穿鞋,張良又依言而做,老人讚了一聲“孺子可教”,讓張良過五天再來。一連三次,張良來得一次比一次早。最後,張良得到了一部珍貴的《太公兵法》,老人告訴精通此書即可為“帝王師”。於是張良苦讀這本書,得以精通兵法。後來,他協助劉邦打下天下,因功被封為留侯。
2.古代著名科學家張衡
張衡,字平子,河南南陽人。他是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博學多才,文學作品有《二京賦》、《四愁詩》、《歸田賦》等,天文學著作有《靈憲》。在天文學方面,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他又用青銅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地動儀的形狀就像一個大酒樽,直徑八尺。儀器的周圍鑲著八條龍,龍頭分別朝向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每個龍嘴裡都含著一顆銅球,每個龍頭下方又鑄了一個蛤蟆,張著嘴巴對準龍嘴。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哪個方向的龍頭就會把銅球吐出,落到蛤蟆的嘴裡。公元138年的一天,西面龍嘴裡的銅球落入蛤蟆口中,表示西邊發生了地震。因為洛陽毫無震動之感,所以大家議論紛紛,對此不大相信。幾天後,甘肅來了報告,說那裡的確發生了地震。
3.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
張姓淵源與歷史名人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張居正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併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主政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沿海邊防,整飭邊鎮防務。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諡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抄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4.“中興四傑”之一張之洞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他是晚清洋務派的後期首領。1863年,他考中進士。此後,他在官場上步步高昇,聲名鵲起。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升任兩廣總督。對於法軍的進攻,他堅決主張抵抗,並在兩廣積極加強備戰。開戰之初,清軍在中越邊境連吃敗仗,形勢危急。張之洞於是奏請朝廷起用已經告老還鄉的老將馮子材,開赴鎮南關。1885年2月,在張之洞的大力支援下,馮子材取得了威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一舉扭轉了中法戰爭的局勢。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他在湖北大力興辦洋務,成就卓著。1891年,經過張之洞的不懈努力,亞洲第一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漢陽鍊鐵廠破土動工。1898年,他發表了《勸學篇》,力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縱觀張之洞的一生,在許多方面都做出了貢獻,不愧為一代中興名臣。
1.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他的祖父、父親都在南韓做過宰相。公元前230年,南韓被滅,張良對此懷恨在心,決定要刺殺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的一天,張良與一名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結果,大力士丟擲了一個60公斤重的鐵錘,卻誤中了副車,行刺未能成功。
張良逃走後,躲到了下邳,下邳城北有一條沂水。有一天,張良從沂水橋上經過,這時,一位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橋下,然後命令張良把鞋撿起來。張良強忍怒火,把鞋撿了上來。老人又命其為之穿鞋,張良又依言而做,老人讚了一聲“孺子可教”,讓張良過五天再來。一連三次,張良來得一次比一次早。最後,張良得到了一部珍貴的《太公兵法》,老人告訴精通此書即可為“帝王師”。於是張良苦讀這本書,得以精通兵法。後來,他協助劉邦打下天下,因功被封為留侯。
2.古代著名科學家張衡
張衡,字平子,河南南陽人。他是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博學多才,文學作品有《二京賦》、《四愁詩》、《歸田賦》等,天文學著作有《靈憲》。在天文學方面,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他又用青銅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地動儀的形狀就像一個大酒樽,直徑八尺。儀器的周圍鑲著八條龍,龍頭分別朝向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每個龍嘴裡都含著一顆銅球,每個龍頭下方又鑄了一個蛤蟆,張著嘴巴對準龍嘴。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哪個方向的龍頭就會把銅球吐出,落到蛤蟆的嘴裡。公元138年的一天,西面龍嘴裡的銅球落入蛤蟆口中,表示西邊發生了地震。因為洛陽毫無震動之感,所以大家議論紛紛,對此不大相信。幾天後,甘肅來了報告,說那裡的確發生了地震。
3.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
張姓淵源與歷史名人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張居正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併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主政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沿海邊防,整飭邊鎮防務。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諡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抄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4.“中興四傑”之一張之洞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他是晚清洋務派的後期首領。1863年,他考中進士。此後,他在官場上步步高昇,聲名鵲起。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升任兩廣總督。對於法軍的進攻,他堅決主張抵抗,並在兩廣積極加強備戰。開戰之初,清軍在中越邊境連吃敗仗,形勢危急。張之洞於是奏請朝廷起用已經告老還鄉的老將馮子材,開赴鎮南關。1885年2月,在張之洞的大力支援下,馮子材取得了威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一舉扭轉了中法戰爭的局勢。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他在湖北大力興辦洋務,成就卓著。1891年,經過張之洞的不懈努力,亞洲第一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漢陽鍊鐵廠破土動工。1898年,他發表了《勸學篇》,力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縱觀張之洞的一生,在許多方面都做出了貢獻,不愧為一代中興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