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洪歌
-
2 # 老司機莫良
事實上,清朝科技也輝煌過,但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內憂外患,最終做出來閉關鎖國這樣的一個舉措,耳目閉塞,不在納新吐古,自大妄為,不能及時止悔,依然以天朝上國自居,不屑異邦,始終認定異邦不及其萬分之一,就像今天的美國白人對美國黑人一樣,自重過頭,最終成就了我泱泱華夏五千年來未曾受過的屈辱歷史
-
3 # 史學萌新
科技落後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入手,第一個是體制問題,重農耕,輕工業的體制就制約了生產力提到解放,巨大的人力投入到農耕中,為科技發展形成了巨大的阻力。第二個是教育問題,重八股,輕科學,大批青年學子一直投身到科舉中,一個國家的科技未來在青年,試想大家都隨波逐流,科技發展的重任又有誰能承擔呢?
-
4 # 曾經的兔兔
中西不同的史觀按照西方學術的線性歷史分析方法,人類社會是從原始社會發展到奴隸社會,再發展到封建社會,然後再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
按照馬克思主義學說,由資本主義社會,然後再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最終會成為共產主義社會
按西方歷史學術的劃分方法,清朝是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主義的王朝。
不過在我看來,清朝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不應該劃在封建社會的制度中,研究中國的歷史,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朝,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不像西方歷史學家所宣稱的那樣,是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樣線性發展下來的。
中國的封建社會產生於西周,結束於什麼時候呢?結束於秦國統一了天下。從始皇帝至今,3000年皆為秦政。秦政是什麼?秦政就是郡縣制,就是書同文、車同軌,就是中央集權制,就是大一統。
滿清政權的實質滿清入關,表面上看他是沿襲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其實仔細分析就可發現滿清政府實行的大約就是奴隸制度。自秦至明,統治階級內部講究的是君君臣臣,到了滿清,講的是主人和奴才。自清入關直到太平天國,有幾個漢臣進入清廷的權力中樞,既使進入,哪個不是如奴才般戰戰兢兢,唯唯諾諾?如奴才一般?
滿清入關,猶如一頭野豬拱進了瓷器店,野豬的本能就是拱地,就是尋找吃的、喝的,就是破壞、就是肆無忌憚的破壞,差點把延續了5千年的華夏文明給摧毀一空。它不管什麼真的、美的、善的,只要是不合乎野豬審美的,它都要統統打倒。
清代科學技術落後的根源理清了文化層面的問題,也就不難理解清楚的科學技術為什麼落後>o<
第一,清政府的統治者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很明顯,讓野豬去向往人類美好的生活,並去創造美好的生活,應該比對牛彈琴還要困難的多。
第二,沒有這方面的必要。滿清的祖先,自古以來就是靠搶掠為生,既然搶掠就能獲得很多很多的財富,他又何必辛辛苦苦的去研究創造搞什麼科學技術呢?中原有現成的科學技術,有現成的成果他們拿來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第三,滿清的統治者看待漢人,如同他看待草原上的牲畜一樣。牲畜自然不必講究溫良恭儉讓,自然不必講究什麼科學技術和發明創造。清代的人口數量的激增與其說是生產力的發展,不如說與滿清統治者對待漢人如同對待牲口一樣的態度有關:牲口的數量增多,就意味著財富的增多。
自明末以來,華夏民族被異族聯合國內的漢奸打得遍體鱗傷,到了近代又被各色蠻夷蹂躪的奄奄一息、氣若游絲,虧了華夏民族有5000年的修為,內力深厚,才沒有被徹底摧毀。
在一代偉人的帶領下站了起來,又在一代偉人的帶領下強了起來。
謹以以文,紀念我們偉大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
-
5 # 本草百曉生
清朝古代科技的落後,其實也反映出中國古代官僚社會已跌落神壇,走下坡路。
自儒家學派佔據正統位置,中國讀書人紛紛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自己的畢生目標,在追求這些人生目標前。他們還講究“求道”,那什麼叫道,“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物”。說白了,道就是能概括一切物體的終究真理,有點類似現在所說的“哲學”,而“形而下謂之物”,頗有點今天科學探尋某個領域的規律。而在古代的中國,這樣人要備受歧視。
但這種風氣,並沒有成為主調。比如,我們引以為傲的唐宋兩朝,隨便拿出一項科學成就,都足以領先世界幾百年,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印刷”就是出自這兩朝,更別說他們在天文曆法鍛造技術方面。
這些科學成就的背後,都離不開文人的助力,比如唐朝天文家李淳風,本身就是文人出身。
僧一行博學經書。宋朝的李械、沈括、宋慈都是精通文墨。
為什麼這兩朝誕生的科學成就,比其它朝代所取得的成就要多。
說到底,與當時的社會思潮空前的開放包容有關。
而到了明清時期,文人牢牢被“八股取士”以及“程朱理學”束縛住,到了清朝更是遭受其毒害至深。即便當時的有志之士——曾國藩,推崇的依舊是王陽明的心學。
社會精英階層都不重視“物”,個個跑去“求道”,科學技術又怎會發展!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
說清朝科技落後不全面,而是整個中國的封建王朝科技都不發達,幾千年的封建歷史,能叫的響的科技成就屈指可數,試想想,除了“四大發明”你能說出口的還有哪些呢?不多吧!
造成以前科技不發達的原因,跟我們的文化有關係。
封建王朝強調“道”,以“仕”為重而輕視“術”,儒家文化佔據中國封建王朝政治高地兩千年,讀書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高理想和追求,而把具備特殊技能的人貶稱為“江湖術士”,沒有為科技發明或者創造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所以很難有科技成果湧現。即使是有些科技成就的歷史人物,其首先是一個“仕”,比如《夢溪筆談》的沈括是中央負責農業的官員,《傷寒雜論》的醫聖張仲景是長沙太守,《齊民要術》的賈思勰是高陽太守。
想想吧,“世上萬般事,唯有讀書高”,讀書的目的是入仕,誰還去花時間、精力、金錢去搞科技呢?我們常說,你把時間花在哪裡成果就在哪裡,封建王朝的官家、民眾對科技不重視,自然不會有科技成果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