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話民國
-
2 # 大雷子影視剪輯
在回答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宋代王安石的這首七言絕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詩句中,前兩句是我們很常見的一個春聯,除此之外,第一句和第四句也是常見春聯的一種組合方式。“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們可以看出春聯的最原始的一種形式——桃符。
根據後漢書中的記載,桃符一般的尺寸為長六寸,寬三寸,分別寫有“神荼”和“鬱壘”兩位驅鬼降妖大神的名字。並且在正月一日,懸掛在大門的兩邊,寓意有兩位大神保佑家庭不受鬼怪的侵擾。相傳在《山海經》裡,存在一個世界,也就是另一個空間名為鬼域,鬼域的中間有一座山,山上最高處生長了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而在桃樹的樹梢上,存在一隻金雞,每天早上,金雞打鳴,在外遊蕩的鬼魂必須回到鬼域。在大桃樹的東北方,就是鬼域的大門所在,大門兩邊分別站著“神荼”和“鬱壘”兩位大神。如果有鬼魂在外遊蕩時做除了傷天害理,人神共誅的事情,兩位大神就會發現並且用特殊的繩子捆綁後喂虎。所以任何的鬼魂都會非常懼怕兩位大神。最開始人們會用桃木刻成兩位大神的樣子方便門口,後倆就演變成了使用桃木板刻有兩位大神的名字。
到了唐朝的時候,根據民間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晚上睡覺時總會夢見有鬼魂侵擾,也因此身患重病。於是就讓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將軍守在門外,第二天睡覺就沒有再做夢夢見鬼魂了。為了不讓兩位將軍長時間守夜,於是就讓人把兩位將軍的樣子畫成畫貼在門上。效果竟也一樣,於是這一習俗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也就是我們會在大門上貼門畫。
我們現在很多家庭貼“福”字,福字的貼法又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倒過來貼。民間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而當時的皇后好心,想要消除這場災禍,就命令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但是有一戶人家不識字,慌亂中就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朱元璋派人上街檢視,回來復明說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朱元璋聽了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官兵把那家滿門抄斬。皇后一看事情不對,就對朱元璋說那是人家知道你今天要來,故意貼反,這不就是福到了嗎!朱元璋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皇后大恩。
-
3 # 大唐文苑
春節貼對聯的由來,要從一個民間神話故事說說起。
在唐朝,渭河兩岸有許多人靠捕魚為生。由於捕魚的人越來越多,河裡的魚資源逐漸減少,很多人捕不到魚。只有一個老漁夫例外,他能捕到很多魚。年輕後生虔誠地向老漁夫求教捕魚技巧,老漁夫如實相告:我沒啥技巧,城裡有個白衣秀才,占卜十分靈驗,我經常找他占卜魚訊,所以才比別人捕的魚多。
巡河的老鱉聽到這話後報告龍王。龍王擔心長此以往河裡的水族會被捕光,於是決定設計除掉占卜算卦的白衣秀才。
一天,龍王扮作商人模樣找秀才算卦:我要出門經商,不知近日天氣可好。如果算的靈驗,我加倍付錢,如果失靈,我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性命。秀才應允,告訴龍王:近日風和日麗,你出門無妨。
為了除掉秀才,龍王次日興雲施雨,隨後找秀才算帳,並要取秀才性命。秀才厲聲呵斥:你違犯天規,私自下雨,天庭定會索你性命。龍王震驚,知道遇到高人。他驚魂未定,急忙俯身賠罪,哀求秀才告知保命之法。秀才拗不過,無奈告訴龍王:當朝宰相魏徵是人神官,我推算玉帝派他監斬,你可求當朝皇上設法穩住魏徵,過了刑期,興許能保住性命。
龍王拜謝,告知太宗實情,懇求幫助保命。太宗皇帝一口答應。
問斬當天,太宗藉故找魏徵對弈。期間,魏徵伏案而眠。太宗憐惜魏徵操勞國政,沒忍心叫醒。熟料,天鼓震響,龍頭落地。原來魏徵在睡夢中魂魄上天監斬了龍王。
夜間,龍王的魂魄闖宮,怪太宗不守信用,要太宗抵命。太宗受驚嚇,讓秦瓊、尉遲恭保駕。懾於秦瓊、尉遲恭的武功和威名,龍王的魂魄離開皇宮。
可是,只要秦瓊、尉遲恭不在,龍王的魂魄再鬧皇宮。這樣下去總不是辦法,有大臣建議:用桃木雕刻秦瓊、尉遲恭的人像,立於宮門,也能嚇跑龍王。
此法屢試不爽,官宦富人紛紛效仿,以此抵擋厲鬼入宅,保佑全家平安。可是普通百姓沒錢雕刻桃木像,便在門上繪製張貼秦瓊、尉遲恭的畫像,以求鎮宅驅邪。這就是門神爺的來歷。
後來,勞動人民破除迷信,不信鬼神,把貼門神變成貼對聯,以此寄託所想所思,展示美好寓意。
回覆列表
北宋名相王安石有一首《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寫的是大年初一家家戶戶貼春聯,已經流傳千家,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中小學生都會背誦。
春聯起源於桃符。秦漢以降,民間有一習俗,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每年辭舊迎新之際掛在大門上,祛蠹驅邪,是為桃符。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隋唐,到了五代,後蜀君主孟昶在除夕這天突發奇想,別出心裁要在桃符上題詞。
畢竟這是破天荒的創舉,學士幸夤遜(後人誤為幸寅遜)絞盡腦汁,憋出了兩句文辭,獻給君主。孟昶一看不滿意,乾脆自己來吧。於是,孟昶大筆一揮,中國的第一副春聯誕生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後來,宋初的張唐英和清代的梁章鉅,都把孟昶的這幅對聯視為“中國第一聯”。後人對孟昶的這副春聯評價相當高,字面喜慶,語意吉祥,特別是對仗工整,成為後世春聯的固定格式。不論字數多少,春聯必須對仗。現在,沒人懷疑孟昶首創春聯的地位,而很少有人知道,這幅春聯背後的故事。
孟昶寫春聯那一年,也是後蜀滅亡之年。寫過春聯之後的正月十三,還沒過元宵節,孟昶就開啟城門,向趙匡胤的北宋軍隊投降了。特別奇巧的是,趙匡胤的生日正是“長春節”這一天,而他派到後蜀的首任長官名叫呂餘慶。這不正是:後蜀的新年“納”了呂“餘慶”,蜀地從此“嘉節”要賀“長春”了嗎?
可以肯定,因為趙匡胤滅後蜀與孟昶寫春聯的巧合,才讓後人記住了“中國第一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