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貝多芬

12
回覆列表
  • 1 # 詩和遠方的ta

    一般來說,音樂的學問不是哲學。哲學是關於認識世界本源的學問,而音樂不是世界的本源,只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部分,是人類用聲音來表達各種情感的藝術形式。

    如果按照貝多芬的說法,音樂是比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那麼我們可以理解為,西方古典音樂是對音樂的形式美,即理性的展現和靈魂深處的節奏、力量的外露。聆聽古典音樂能體會到人生得到昇華後的喜悅和浪漫情懷。在這一點上,音樂可以起到和哲學相同的作用,即感受到人類的理性的召喚和啟發,音樂可以不通過哲學般的思辨說教,就可以直接頓悟到人類靈魂的深處的理性的力量。貝多芬的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就是最好的詮釋。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音樂的本質是人們用來抒發各種情感的工具,和繪畫舞蹈詩詞等一樣,是人們表達源於內心世界的豐富的感情的藝術形式之一。除了上述西方古典音樂以外,中國日本為代表的東方音樂則是直抒胸臆,把人生中的喜怒哀樂生離死別情感白描般地傾訴出來,其表現形式大多空靈剔透,如泣如訴,畫面感強烈,如二泉映月;或熱烈洋溢,龍騰虎躍,如廣東音樂步步高。

    沒有音樂的人生是缺憾的,沒有音樂陪伴的情感是寂靜的沙漠。而聆聽古典音樂則感受到人生的昇華和對理性的頓悟。

  • 2 # Hotrock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我在慕課上聽過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的音樂課程講授,老師就我們聽音樂到底聽到的是什麼為話題,提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見解:

    第一點是音樂是生活的模仿,音樂語言確實是對某種情境的再現,因此通過聆聽,聆聽者能夠感受到音樂傳遞給他的那種意境,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田園》,從頭至尾你能感受到春天維也納郊外鳥語花香,溪水潺潺。你無需太多樂理知識,就能很好把握音樂的內容。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同樣是這個貝多芬,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大多數是無標題音樂,你如何從中把握其中的意境?更何況,真有什麼意境存在於那些奏鳴曲中嗎?

    由上面的問題引出第二點,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存在,到底什麼是它的本體或者說本質,又通過什麼把本質(本體)表現出來?

    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回到音樂的定義:音樂是有組織的樂音體系(Music is an organized sequence of musical sounds.)。既然是有組織的樂音構成了音樂的形式,那麼音樂家通過使用創作技巧以及運用和聲,樂理及復調等技術而蓄積起來的材料就是它的內容,音樂內容總要通過樂音序列表達出來,而表達的技巧又屬於內容,所以,實質上音樂這種東西是本質與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不可分的藝術。

    我本人讚賞關於音樂是什麼的第二點,而且相信大多數音樂其實不是對環境的模仿,我們聽音樂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感受完全是因為在掌握了一定樂理知識的基礎上對聽到的音樂作品做了主觀性的內在建構。

  • 3 # 元元Cy

    音樂的哲學是什麼?我認為,音樂通過複雜的奏、唱 使音樂成為“音樂”。音樂使我們感到輕鬆快樂,這也是音樂的哲學;音樂也可使我們感到悲傷,這同樣是音樂的哲學;音樂還能促進了文化與歷史的形成。因此,音樂哲學是關於音樂的本質(nature)以及我們對音樂的體驗諸基本問題的研究。

    音樂是一種社會文化,也是科學藝術哲學。

    古代《晉書·樂志》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傾隱而仁愛;聞其微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這充分說明音樂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與行為,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音樂主要思路是抽象的且重在演出。因此,音樂哲學的主題常常很寬泛。而繪畫或文學,可能比較易解讀。因為:繪畫一般專注於顯在的造型以及使畫家本人的表現趨於顯豁的形式,作者也能夠一邊以口頭的方式表達情感、創意和思想。音樂可以依據變化著的音調、音高或者是個人創作音樂的意圖來定義。我們對音樂如何響應,直接與我們大腦的進化有關。

    音樂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調味劑,更是培養美好品德的重要音樂的哲學。

    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氛圍,就像是生活中的調味劑一樣離不開讓你們的日常生活。其實,音樂更是培養美好品德的重要工具。

    當我們在非常鬱悶時,忽然一支優美動聽的旋律飄至耳畔。煩惱、不快立刻煙消雲散,無有蹤跡。

    音樂恐怕是一門呈獻最富哲學意味的困惑的藝術。與繪畫不同,其作品往往具有多個實體(multiple instances),我們認為音樂是一門充滿了意義的藝術,不過,與戲劇不同的是:純器樂並沒有顯豁的語義內容。

    言及至此,旋即就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何以會認為音樂彌足珍貴。就這些論題,許多哲學家思考的中心一向都是:音樂那顯而易見的表達情感的能力,雖然在某種意義上它依然還是一門抽象藝術。⑴密幽咂客(Muzak):有線廣播網通過線路向酒吧、飯館、超市、商場等公共場所播送的背景音樂。

    音樂可以給人聽覺以愉悅,淨化人的靈魂,使人們的精神得到一種高度的享受。音樂還能幫你排除憂愁和悲傷,使你從痛苦中解脫。醫學上還用音樂來輔助治病,能起到藥物所起不到的效果。就音樂本身而言,其作用表現很突出。

    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說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說明音樂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

    音樂的力量不可估量,讓我們都來熱愛音樂吧!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音樂,讓音樂為我們人類造福!  

  • 4 # 雄雞唱曉LM

    音樂的哲學指向兩個緯度,即:1.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負陰抱陽,雜多統一於旋律整體美中;2.僅憑單一物象將宇宙終極的生命情致運化顯像於無限豐富的大美之境。

  • 5 # 隴右行思見聞錄

    音樂,開啟心靈的鑰匙,悟之門也。智慧之源也。從遠古到現在,音樂古老而彌新。

    一朝一夕是過日子,黎明的鳥叫,夏天蟬鳴,蛙鳴。獸吼,風聲,雨聲。無數古人的智慧結晶。

    音樂本聲是哲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 6 # L長河

    我覺得不要把音樂搞得過於高深。音樂來源於生活來源於民間,音樂是表達我們內心情感的方式之一。當婚喪嫁娶之時音樂便開始奏響;當我們高興傷心憂鬱憤怒音樂便開始奏響。音樂之美在於和諧在於恰當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我覺得世界上最美的音樂莫過於來源於大自然的聲音。風吹鳥鳴水響……莫不拔動我們的心絃。聽!這Teana之聲!聽!這來自遠方的呼喚!

  • 7 # ming7076

    人生處處有哲學:音爾是情感的宣洩、可以讓你浮燥的心平靜下來,讓你焦慮的情緒得到緩解……為什麼有山歌、四川號子、情歌、草原牧歌、教堂的聖樂……,世界萬籟無聲如天空一片黑暗!

  • 8 # 覺呈

    音樂超越哲學!音樂是人類心靈的最生動的形態;最集約的表達和再現;最核心的核心;音樂是人類靈魂最深處的底片;是一切“詩”與“思”的交匯;是意志、情感和審美感知的集中湧現和再現;無音樂的情感是沙漠,無音樂的人生是“心殘”;高尚的音樂把人引入天堂,惡劣的音樂使人低俗膚淺;音樂是人類心靈的最高成果:音樂可使人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音樂就是使“人”成為“人”的標籤。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天理是也!

  • 9 # 甘肅靈臺白博仁

    音樂可以給人聽覺以愉悅,淨化人的靈魂,使人們的精神得到一種高度的享受。音樂還能幫你排除憂愁和悲傷,使你從痛苦中解脫。醫學上還用音樂來輔助治病。音樂可以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還能拓寬拓進人的靈性與覺悟的提高發展!

  • 10 # 大正中直

    一,使聲音與聲音旋律的合美。二,使音樂以音樂的形式與形態,表現出人性精神和思想的積極與正義!尤其是其更兼有聲音境界美的音樂意境。

  • 11 # 天地間新民

    回答問題

    音樂, 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節奏和旋律。

    表達反映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音樂起源於,勞動,注意社會意識形態,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每個民族的音樂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其中民間音樂佔重要地位。音樂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起源於勞動那麼他就是反映了一種美,而這種美呢,又是以數學為基礎。而音樂又分為聲樂和器樂,不論聲樂也好,器樂也好都是給人提供一種美的享受。偉大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數學研究的過程中,用數學的方式證明它。他發現了一個偉大的定律,也就是三根線長度的比是一比五分之四比三分之二,那麼他所發出的聲音最和諧最優美。用這樣的三根弦來彈奏一曲,只會使你心曠神怡。中國的“五音十二律”就是一數學的形式表達出音律的美。(此問題比較抽象)否則聲音就不是那樣的美,這就是說數學催促了音樂的美。音樂,美的核心哲學思想,就是反映實際的美。哲學是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數學是人類生產活動最重要的基礎。因為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科學。音樂是反應實踐的活動一種或其它形式表現(如戲曲、詩歌帶),哲學以整個世界的普遍規律為研究物件,又對具體學科進行理論指導,這就涉及到世界觀的問題有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音樂的哲學就是存在,而表現出來的就是適合人類,服務於人類生產、生活活動,近代科學研究表明動物保護組織也用音樂嘗試,用數學方法分析音樂在動物身上的感受作用。那麼音樂的哲學是什麼應該明白了,情感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用途,音樂的哲學就是服務於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種行為藝術的表現!

    參考文獻:中國哲學史、數學與人類文明中國文學史(一)

  • 12 # 楊育基

    音樂——時間的藝術

    回贈您時間,長壽!

    …………………………………

    曾有人說 “ 音樂是最高的藝術形式 ”。我是搞文學的,當初看到這句話,認為這肯定是搞音樂的人自吹自擂。

    我愛好較多,又長期做過一個文學刊物的主編,每一期的封面封底都以繪畫攝影等裝飾,我也成了一位業餘攝影者。這樣,我在這些藝術形式上的鑑賞力不算低劣。後來又應邀為一位擅長作曲的老師寫歌詞,他就我寫的歌詞譜曲之後,當面給我講解這首歌的節拍、旋律和情調。從這兒開始,我朦朧中彷彿感知了音樂的超越,但超越的是什麼?我在理性上不明晰。

    退休之後,我加入了初夜廣場舞的隊伍。漸漸的眾人委託我選擇舞曲,選後用軟體剪裁、編排。當這些原先只是用耳朵聽的符號,又在電腦熒屏上以紅綠波紋的形式顯現在我的眼前時,哇!我耳朵聽著,眼睛看著,音量波峰起伏著,真是太神奇啦!比較著再看看電腦上的圖片呢,它們都是靜態的,不動也不跳,這讓我越發感到 “ 音樂聲動 ” 的生動!

    一年國慶節,廣場上搞露天書畫攝影展,我們跳舞不得不收縮到一片較大長方形展區的內裡。我聚精會神地聽著舞曲跳呀跳的,雖然四周的畫面在眼前閃過,可是我並不在意它們。

    突然音響出了問題,舞曲時有時無,有也忽炸忽微,嘎嘎啦啦地噪響,隊伍不得不停下來。我掃興之間去看臨近的書、畫、影。看著看著,我腦海裡靈感一閃,有啦——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其它藝本形式都是空間的藝術。

    在一秒鐘之內,一幅畫你可以盡收眼簾,雖然還未能詳察它的細節,但整個畫幅的意境已經感受到了。雕塑是立體的畫,它的固定性和繪畫是一樣的,只是空間的立體感更加凸顯罷了。

    同樣在一秒鐘之內,絕對沒有一支樂曲從頭至尾盡入耳中的可能。一秒鐘,甚至連一節完整的旋律都沒法聽全,頂多只聽完一兩個節拍罷了。就一首樂曲而言,單獨的一兩個節拍什麼都不是。它只有在連續的節拍奏響所形成的旋律中,才能形成音樂語言,表達情感、意境和韻致。比如《我愛我的祖國》,你在一秒之內只能聽到 “ 我 ” 或者 “ 我愛 ”,只有連續奏響下去,三五秒之後奏齊了這完整的一句之後,人們才知道它的節拍、旋律和格調。至於把整首樂曲欣賞完畢,則要經過幾分鐘的時間。

    音樂這種訴諸聽覺的時間藝術,它給人們提供了空間藝術無法替代的享受。你可以一邊勞作一邊哼唱,乃至許多人抬著一件重物哼唱起勞動號子。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樂曲隨身聽已經不稀罕,可以隨走隨聽。而空間藝術如繪畫、攝影,就沒有這麼順便了,尤其是雕塑,你能扛著它走路欣賞嗎?!

    音符——1234、567無限組合出來的時間藝術,把時光律動得更加美好,將日子迴繞得更加有聲有色。

    專業的音樂行家們,專業的戲曲家、歌唱家都長壽,時間的藝術囬贈他們無數最可寶貴的時間!

  • 13 # 金豆V視

    除了哲學,還有一門更高階的學科,那就是美學。而音樂在這兩者之間的哲學關係,不是一篇短文能理清的,這裡只能抓住重點,簡單概括。

    哲學家研究音樂現象,音樂家思考哲學相關問題,這種把音樂和哲學聯絡起來的研究和思考,就產生出了音樂美學。 而如果要對音樂、美術、影視、舞蹈等藝術從哲學層面解讀,那就上升到美學角度更合適不過了。

    哲學家最早提出要給藝術在哲學中一個位置,於是便出現了美學這門學科,美學就是從哲學的角度研究藝術。其既帶有思辯性,又帶有感性認識,所以有一種說法,美學雖屬哲學分支,但美學高於哲學。

    音樂“music”一詞最早源於古希臘文,其原意是“獻給智慧女神繆斯的藝術”,當時並不單指音樂,而是指眾多人文領域範疇。眾所周知,古希臘是哲學即愛智慧的起源地,由此可見,音樂在眾多藝術領域中是最具哲學性的。

    柏拉圖認為音樂有教育作用,可以與人的德行產生和諧共鳴;亞力士多德認為音樂是人心理和精神的情緒表達,可以愉悅人的心情;康德則認為音樂只是感官的遊戲,是一種形式主義的存在,只是通過旋律和聲音表達情緒或感覺而已;黑格爾認為,音樂應該是表達一定的情感的,不包含情感的音樂是不完整的。

    另外,音樂界還有一位排名繼巴赫、莫扎特、貝多芬、海頓之後的集音樂家與哲學家於一身的作曲家,那就是瓦格納,他是在歐洲音樂史和哲學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他本身可以說是一部音樂哲學傳奇書。

    可見,關於音樂的哲學問題,本身就是個有爭議的哲學論題,而且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之中的。這對於今天的我們如何分辯和欣賞真正的好音樂是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的。

  • 14 # 沁冷墨

    古希臘音樂哲學家有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畢達哥拉斯提出了《和諧論》,提出以簡單的比例對一個八度的音進行劃分最為美。例如1:2,2:3等比例。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具有教化意義和社會作用,柏拉圖認為音樂作為真善美進行對人格的教育。這奠定了音樂的一個八度和十二平均律的發展以及數學證明,也奠定了音樂的社會意義以及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

    藝術能夠顯現人的精神,而在眾多藝術形式中,音樂作為最普遍的藝術語言,通常被看作是最具哲學性的。“music”一詞起源於希臘文的“mousike(techne)”,含義為“technology of the Muses”,表示“獻給智慧女神繆斯的藝術”。Mousike在古希臘不單指音樂,而是包括人文領域的多個分支,如舞蹈、詩歌、演唱、樂器演奏等,以及各類文化與智力活動。如果要在現在的英文中尋找一個詞對應mousike的話,最合適的詞應該是humanities。對music具有現代意義的更狹義地使用出現後,music便只指代唱歌與樂器演奏,或與旋律相關的藝術形式。但“音樂”一詞的具體含義,實際上到了今天依然在發生變化。而在近代以來關於音樂哲學的討論中,思想家們基本上都以西方古典音樂為物件進行討論,非和聲音樂與現代流行樂大多不在他們的考察範圍內。本文不針對“音樂”範疇的外延進行探討,主要是呈現對這一概念的內涵與本質的討論。

    古希臘時期的音樂哲學

    最早提出關於音樂的觀點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源,而萬物和諧的具體內容在於數字的相互關係,這一點尤其在音符中有所體現。他們通過分析音樂的和絃,如作為協和音程的四度、五度、八度(數學關係體現在音程中音符的音高與樂器的弦長之間的比例:3∶4、2∶3、1∶2),說明和諧具體體現在音符之間有規律的數學關係。“他們不是把音樂當作訴諸現實性的、感性的藝術,而是當作世界規律性的象徵、真理和學問”。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確表示,他對可接受的音樂侷限於模仿勇敢的人以及模仿人們謙遜和平的日常狀態兩種曲調。柏拉圖認為音樂是具有教育功能的,但是“複雜的音樂產生放縱”,所以在他理想的城邦中,只允許有模仿好的事物的簡單曲調出現,複雜的音樂遭到禁止。柏拉圖唾棄複雜多樣的音樂,更是出於一種道德上的動機,而非審美上的,因為他顯然認為音樂中有善或惡的特徵存在。受到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柏拉圖認為音樂與德性中和諧性的本質具有根源上的親緣關係。

    亞里士多德對待音樂的態度比柏拉圖要寬容,他認為音樂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並且也不限制任何型別的音樂。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同樣承認音樂對人性情的塑造,但比柏拉圖更進一步的是,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音樂對個體情緒的表現,他認為只有音樂和詩歌能表現心理上的或精神上的情緒。音樂曲調及伴有音樂的歌詞“本身就包含著精神情緒的相似物”。悲劇通過模仿人的情緒使人們內心壞的情緒得到淨化,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對藝術持有的更多功能的發現。而音樂能夠模仿人的情緒,除了能給人以精神上的教育,同時也具有高尚的享樂功能。在亞里士多德這裡,除了音樂的模仿理論之外,還有著近代關於音樂的討論中表現主義觀點的痕跡。

    形式主義與表現主義的爭論

    作為美學理論的先驅人物,康德同樣在音樂的理論上提出了他的觀點,儘管進一步考察會發現,康德對音樂的態度存在矛盾,但這不妨礙他在後期音樂哲學中的形式主義觀點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在《判斷力批判》第16節中,康德認為音樂屬於更高階的自由美(free art),之後在第53節中又認為音樂排在藝術中最低的位置。他認為音樂只是一種快適的(agreeable)藝術,只是感官的遊戲。也就是說,音樂當中沒有內容可供知性進行反思(reflection),只是形式的藝術。他認為我們在音樂中感受到的美,是“多種感覺在遊戲中的形式作評判的結果”,音樂帶給人們美的體驗的原因在於音樂的形式。音樂不表達概念或內涵,僅僅通過其旋律、聲音傳達情緒或感覺。

    19世紀的音樂美學家漢斯力克(Eduard Hanslick)常被看作近代形式主義的代表。他“特別反對‘表現’(darstellen)概念”,並認為“音樂作品的美是一種為音樂所特有的美,即存在於樂音的組合中,與任何陌生的、音樂之外的思想範圍(gedankenkreis)都沒有什麼關係”,“作曲家所表現的觀念(Idee),首先和主要的是純音樂性的觀念。在他的幻想中出現一支明確的、優美的旋律。這旋律只代表它自己,不代表別的東西”。事實上,漢斯力克並不反對音樂可以表現情感,他認為音樂可以通過力度與速度模仿情緒的某一方面,具體的確定的情感是音樂所不能表現的,音樂只能表現情感更抽象更一般的方面。將漢斯力克歸為形式主義觀點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將音樂的唯一內容看作是聲音不斷地運動的形式。這也是形式主義觀點的核心,堅持音樂的本質在於其形式自身。

    與康德認為藝術只是通過其形式達到感官享樂的觀點不同,黑格爾認為藝術主要的目的是豐富理解而非提供愉悅。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藝術是絕對精神當中最先的表象一環,是對真理的詮釋。雖然藝術本身確實具有感官屬性,但當中所展現的真理內容是大於其帶來的感官愉悅的。而在眾多藝術形式當中,音樂沒有空間性,是最接近概念的形式,因而在具體經驗內容的基礎上最具有自由的潛質。黑格爾將音樂看成是最接近概念的形式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將音樂看作是從外部事物當中解放出來的。畫家或雕塑家依然需要對自然界進行觀察和學習,但音樂的發展更多是基於其自身形式的變化,並且模仿與表達的內容更具有精神性。

    近代的表現主義觀點是在承認音樂含有除自身形式之外的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音樂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內容的傳達。喚醒理論(arousal theory)試圖通過音樂引起人們的情緒來解釋我們聽到音樂時做出的反應,這是一種直覺上佔優勢的理論,但常常被詬病不夠深刻。萊維森(Jerrold Levinson)則給出了另一種解釋:當我們聆聽音樂時,我們總會相信或者想象背後有一個主體在進行表達。這種解釋被稱為人格理論(persona theory)。還存在一種觀點認為,感受到音樂表達的內容不需要相信或想象背後有一個主體。音樂只需表現出與行為或情感相似的主要表現,便可將內容傳達給聽眾,這種觀點被稱作相似理論(resemblance theory)。

    對比形式主義與表現主義可見,兩派觀點的主要爭論在於:音樂的本質是其自身形式還是其表達的內容。

    絕對音樂觀念的建構

    關於“音樂是什麼”的探討,最終應該追問到純粹的音樂本身當中來,這也是現代探討音樂哲學問題的思想家們對絕對音樂(absolute music)有著非同尋常的興趣的原因。作為一個現代術語,絕對音樂“是指從詩意的以至繪畫性的表象中解放出來的沒有浪漫主義性質的標題或合理主義性質的音畫的音樂”。

    18—19世紀,音樂發展到了古典時期,海頓、貝多芬、莫扎特等大師造就了古典時期音樂的特點:音樂形式由聲樂轉向了更多的器樂演奏。同時,在哲學領域,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對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音樂通過自身歷史發展的結果,在社會背景的影響下,以其抽象的特徵,在當時的理論地位得到了提升。浪漫主義時期,器樂音樂(instrumental music)開始被看作是一種比聲樂更高階的形式,是最高階的音樂性表達。貝多芬的交響曲、莫扎特的奏鳴曲都開始在音樂中得到最高的讚賞。

    音樂理論家達爾豪斯(Carl Dahlhaus)認為,音樂歷史中一個正規化的轉換在於用自律的模式替代了文字。也就是說,從18世紀開始,浪漫主義者們將文字大於音樂的古典觀念顛倒過來,將修辭或者語言模型替換成了自律的模型。無論在美學理論中還是在藝術實踐上,音樂中最純粹關於自身的形式開始佔據作品的主要地位,脫離了文字或劇情的修飾,絕對音樂的觀念由此誕生。

    絕對音樂表達了音樂家們的形而上學願景,其中包含了他們一部分的自我理解,也包含了在音樂中他們想要達到的理想的實現。因而,絕對音樂必然包含自律性(autonomous),自律即在自身中確立規則,意味著擺脫某種他律。一方面,音樂的自律性可以是相對於其他種類的藝術在音樂自身當中確立自身的規則;另一方面,也可理解為音樂相對於非藝術而言擁有一種關於藝術自身的規則和邏輯。自律的音樂需要擺脫的他律包括自然、社會、情感內容等,如果拋卻這些對音樂而言的外界事物,音樂是否能確立自身的邏輯與規則,這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15 # 東海任公子

    音樂是聲音的王國,它直接表現了人的內心世界。在音樂中,外觀和整個空間性全都消失了。聲音的原素離開了可見的領域,使內心的衝動變成了可供內心領會的東西。說到底音樂的哲學屬於美學的基本範疇,它具有從情感上給人以影響的巨大力量。比如《義勇軍進行曲》,它悲壯而嘹亮的音樂,使具有中華民族血脈的勇士們能冒著槍林彈雨去衝鋒䧟陣,直至勝利!再如《黃河頌》,那種從遠古從高山巔峰一瀉千里地衝向深谷的樂聲,代表了五千年來華夏民族那種一往無前的英勇氣概!

    列寧曾說:藝術因素更能使勞動受到鼓舞,更能美化日常生活,更能使人高尚。音樂是一種藝術,所以它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 16 # 采苓私語

    音樂可以表現人類的喜怒哀樂,音樂的哲學無非是把喜怒哀樂演繹到極致。

    聽著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秋日私語》溫馨浪漫得像秋天的童話;貝多芬的鋼琴曲《命運》則給人一種一往無前的動力;而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為抗日戰爭振奮了人心,堪比幾個師的力量。

    古代從《詩經》到《樂府民歌》無不用音樂的表現形式,歌頌美好、尋找真諦、催人奮進,溫馨的音樂使人平靜,激沸的音樂使人上進。

    從古代的編鐘到現代人類無數種樂器的誕生,音樂和哲學是融通的,是人類永遠求索的真理。

  • 17 # 蒙塵35

    音樂是濃縮的精華。

    短短几分鐘的時間裡,用七個音符,塑造了無數個美妙的歌曲。

    優美的音樂,配合上人聲,把人的情緒,用幾句簡單的歌詞表達出來。是詩詞以外更富有內涵的一種表達方式。

    與詩並存的一種對萬物對自然,對神的讚美。

    是這世上不可多得的一種美好。

    歌詞的喜悲,旋律的情感。代表人類追尋美和善的美好希望。

  • 18 # 興翰國學書畫藝術

    古人把音樂讀成音藥,美妙的聲音就是一劑良藥,古琴之宮商角徵羽,對應人的五臟,對應的五色,五味!聲音的混亂與和諧出場,波動的人心的友善!或醜惡!高音與低音,也不過是人生的起起落落!

  • 19 # 江貳郎

    我最喜歡聽的音樂是莫扎特的音樂!

    音樂幕後的哲學是:

    1,思維的最高表達

    2,能量的高階昇華

    3,智慧的酣暢淋漓

  • 20 # 筆墨有聲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蘇軾

    這是蘇東坡對音樂的思考,他認為樂器與人的碰撞決定於人的思維和對事物的思考。

    從詩詞可以發現音樂的美妙與樂器並沒有多大聯絡,真正的主角是人的思維和情感。

    比利時的音樂家奧利維·德·斯皮耶格勒爾先生,他對音樂的理解與蘇東坡幾乎是一致的,雖然西方音樂與東方音樂在整體上存在著差異,但是從本質來看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人們在創造音樂的過程中都在探索美學及思想的維度。

    德彪西說過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的開始,但音樂不止於語言,它啟發人們的想象力,激勵人們超越苦難、追尋夢想,是超越語言的讓人們從內心深處喚醒力量的一種情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子“朽木不可雕”的評價另有解釋,給後世師者帶來什麼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