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絕世毒舌男王爾德有句名言:誰都能同情朋友的困難,但是為朋友的成功感到高興,卻需要高尚的品格?他的話似乎頗有道理。這種現象的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如你不同意他的觀點,還請說明理由,謝謝。
4
回覆列表
  • 1 # 風雅宋

    酷拽的王爾德說:“誰都能同情朋友的困難,但是為朋友的成功感到高興,卻需要高尚的品格。”這句話真實到有些尖刻了,真不負他絕世毒舌男的稱號。

    然而,這般直白揭露人際關係中微妙的一面,讓習慣於心照不宣的孩子有意無意極力否認王爾德的說法。另外一些大腦解析度偏低的傢伙,則直接痛斥道——“有這種心理,說明你和朋友的關係不夠好!”或者,“這是你心理陰暗!”

    其實,據答主的觀察,這種心理很多人都有,或輕或重。美劇《老友記》和《人人都愛雷蒙德》都曾揭示了這種微妙的心理。

    《老友記》中,當莫妮卡要結婚了,她的閨蜜瑞秋和菲比最初為她感到由衷的高興。歡呼片刻後,她倆發現自己竟然有點嫉妒莫妮卡,但以此為恥,羞於承認。再過一會兒,她們發現,哇,莫妮卡都要結婚了,自己還沒有固定的男朋友,不免傷感了,嫉妒莫妮卡的心理就更加強烈了。

    繼而,她們發現自己根本無心為莫妮卡高興了,為自己傷感,以致更加嫉妒莫妮卡。最後,她們弄清楚了,因為莫妮卡的結婚,因為她的“前進”,讓她們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失敗”,感受到了危機。

    她們為閨蜜的幸福而高興是真的,在閨蜜的對比之下,發現自己的“失敗”,因此傷感,甚至遷怒閨蜜,嫉妒她,也是真的。但是,這是作為常人的正常心理。把這矛盾的心理理清後,她們與閨蜜的友誼反而益發深厚堅固了。

    多數人都能像瑞秋們那樣較好地與這種心理相處,沒讓它進一步惡化。在答主看來,我們之所以會容易同情朋友的困難,而難以全心為朋友的成功感到高興,主要因為人際關係往往具有以下幾種潛規則:

    首先,對等原則。

    談戀愛,雙方勢均力敵,更容易持久不衰。友情亦是如此,雙方各有所長,能夠互相成就,“軟實力”大體相當,都不會有“高攀”或“低就”之感,友情的小溪才更容易綿延不絕。

    其次,動態平衡原則。

    當然,在很多時候,友情雙方的“軟實力”存在較大差距,然而,經過磨合,雙方從其他方面得到彌補,或者能夠坦然面對這種差距,從而達到某種平衡,友情的小船仍舊可以平穩前行。

    然而,當一方取得“成功”,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認同後,另一方在為朋友感到由衷高興之餘,時常不由得反觀自身,與業已“高升”的朋友相比,自己沒有明顯進步,潛意識中可能有種危機感——我還配得上這份友誼嗎?已經前進的朋友,還會像過去那樣對待自己嗎?如果我們之間的差距很大,旁人對我們的友誼會說三道四嗎?

    潛意識的危機感,讓我們從為朋友高興的情緒中冷靜下來,煩惱隨之而來。但是,這種潛意識,一般人很難覺察到。而仍在被成功喜悅陶醉的朋友,情緒還在高漲之中,在業已憂傷敏感的“我們”來看,朋友的喜悅,就不免沾上“得意忘形”的樣子了。我們自然難以繼續為朋友的成功感到興奮了。

    在朋友取得成就之後,我們與朋友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在新的平衡未建立之前,已然“落後”的“我們”不免因為與朋友之間“軟實力”的失衡而失衡了。

    而能夠覺察到自身心理的“失衡”,並且能夠在很短時間內,重建自我與友人之間新的平衡關係,則非尋常人能夠做到。故而,王爾德說,“為朋友的成功感到高興,需要高尚的品格”。當然,這裡的高興,指的是不含有任何嫉妒及其相近的情緒在了。

    第三,利他以自利原則。

    感情穩定持久的一大法寶是,一方付出,給予對方以關愛和幫助,以此證明對方在自己心中的分量。對方則因被愛被承認,獲取了自身存在的價值感,對付出的一方會報以感激之情。被愛的一方本身也是施愛的一方,故而,願意為對方付出更多。如此往復,感情便愈發深摯了。

    友情雖不似愛情那般熱烈,作為感情的之中,它也遵從利他以自利的原則。因此,當朋友遇到困難,處在困頓之中,我們非常容易同情他們。同情弱者,符合我們的道德法則,讓朋友在感激我們,將來可能會加倍回報我們的同時,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確認了我們作為“好人”的自我期待。

    同時,又因我們給予朋友的幫助,並不期待必然的回報,我們的幫助和付出,便有了“無私”的意味。“無私”作為一種高尚的情感,讓我們自覺了不起,甚至有點兒“偉大”了。

    涸轍之鮒,乾渴不已,滴水之情,湧泉相報。給予困難中的友人以援手,潛在可能得到成倍的回報,因此,我們便同情其困難中的朋友,便毫無障礙,反倒像是難以遏制的本能了。

    當然,同情作為一種自我認同、自我崇高化的情緒,並不必然兌現會襄助他人的行動。因為施以援手,不僅需要慈悲之心,更需要現實的能力,往往是金錢相關。這涉及到現實利害,受個人能力以及與對方關係之親疏的影響。

    最後,同類相爭原則。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夠走到一起,成為朋友,多半屬於同類人。同類人的價值取向時常相近,而當朋友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之時,我們在為其歡呼之餘,內心深處不免有種自我實現的焦慮。朋友所取得的成就,或者說朋友成就所獲得的認同和光環,也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朋友已經如願以償了,而自己仍然未遂所願,心中難免有些嫉妒。大概可稱之為同類相爭原則吧。

    以上四種原則,在朋友交往中,或多或少會發生作用。有些友誼歷久彌新,與日俱增,乃至堅如磐石,至死不渝,而有些則中道崩殂,分道揚鑣,甚至反目為仇。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除了個性、氣質和運氣外,最關鍵的一點便是,在與朋友相處之時,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特別是當一方或者雙方發生變化,原來的關係平衡可能被打破後,是否還願意尋求新的基於平等、互信、互相成就的新平衡。

    因此,王爾德的話的價值,不在於揭示了友情這種親密關係中,在原有平衡被打破後,雙方心理可能會發生微妙變化的現象,而在於幫助我們認清自身、認識人性,順應和完善它,進而更好地與人相處。

    更多綿密心理分析,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開啟心窗為題的作文中開啟心窗因該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