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田視野
-
2 # 如是來歸
孔子說他的弟子:朽木不可雕。其實是說他身體不好,不能太嚴格的要求他,也不能要求他太過用功。就好比有人能扛起300斤的東西,可有的人只能扛80斤。所以根據個人稟賦不同,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可千篇一律,要張弛有度。
-
3 # 修學好古
看過星爺的電影“中國產凌凌漆”都知道里面有這麼一句臺詞“就算是一張衛生紙,一條內庫都有它本身的用處”!
所以說朽木當然也有用處啦,朽木雖然不能作為雕刻的木材,但是卻不代表朽木一點用都沒有!
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所以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朽木不可雕,但是如果用來燒火那麼可能會更容易點燃,如果用來搞菌類養殖,朽木倒是不錯的選擇!
-
4 # 江湖夜雨92
這是《論語》中很有趣的一段話,孔子正在講課,忽然發現宰予趴在那裡睡著了。老先生氣的滿臉通紅,就罵宰予說,腐朽的木頭是不能用來雕刻的,糞土一樣的牆是不能粉刷的,你呀沒救了。宰予的行為,還重新整理了孔子對人的看法,以前他認為判斷一個人,光聽他怎麼說就行。現在,他認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宰予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是言語科的第一名,第二位是子貢。宰予能言善辯,常常讓老師難堪,所以,孔子並不喜歡他。孔子的這句話,對我們為人師者有什麼啟發?
其一,不因學生的一次出格行為,而輕易否定學生,草率地去貼標籤,下結論。一個學生做錯一道題,我們說這孩子怎麼這麼笨,連續說上三次之後,這孩子也許會喪失信心,真的變笨了。好在宰予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強,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
其二,多和學生溝通,瞭解學生的身體和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學生的身體狀況有可能出問題,同學之間和家庭矛盾也可以使學生產生難以解開的心結。老師多與學生交流,瞭解問題產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過,寬容也不是沒有底線的放縱,對於學生的出格行為,我們還是要嚴肅對待的,但要嚴中有愛,嚴而有度。
-
5 # 魏東雙
夫子說宰予“朽木不可雕”,宰予肯定不是“朽木”,否則孔子不會一直帶著他。“不可雕”意指雕不成儒學大家。
天生各材必有用,因為只要勞動,包括大腦的“勞動”,就會產生/創造價值。譬如朽木,生前造氧、固土、蘊溼,死後一為人用,二被細菌用而分解/腐朽,再被其它植物、真菌吸收,而完成周期迴圈,這是自然而普遍的規律。還有“虛”的價值,如代代傳承、進化,生生不息等使命啟迪。扯遠了。
學生超越老師,是教育和教師的意義、使命、價值,授業、傳道都是,否則人類將萎縮、被淘汰。而超越也意味著突破,甚至分道。
戰國時期儒學一直在坐冷板凳、受冷落,因為它講求“從”舊禮、人“和”的穩定的一方面,沒認識到或忽略了“動態”的自然規律,需要“褪皮”更新的現實訴求。
所以導致了儒家陣營的分化,如荀況,和歷次儒家學說的變更,如董儒的天人、東漢的讖緯、宋儒的理學、明末(夭折)的心學。
所以亦“雕”亦“朽”,最終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道。
-
6 # 超級進化夫子
傲慢與偏見!聖人也難以免俗。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句成語的來龍去脈,這塊朽木指的是誰?為什麼孔子對這位弟子印象如此惡劣?
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如下: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前半句意思已人盡皆知,而後面一句的意思是:久堆糞土的牆不能夠粉刷。可想而知,孔子當時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肯定飽含著對愛徒的失望和憤怒之情,恨鐵不成鋼,莫過於此。
第一,對守孝三年提出異議,認為三年太長,耽誤正事,只需一年。第二,曾經給老師挖坑,提出左右為難的問題,仁者掉井裡,是見死不救,還是共赴黃泉,直接把孔子氣暈!說他妄圖陷自己於不義之境,胡言亂語,胡亂提問!第三,上課睡覺,誇誇其談。
綜上所述,孔子評價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啟發:
第一,所以我們應該客觀的評價一個人,不要帶有偏見,以免影響自己的判斷!
第二,教育學生因才施教,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和特長,揚長避短,才盡其用,教學相長,青出於藍勝於藍!
第三,作為學生 ,要善於發現問題,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不迷信權威、勇猛精進,才能有所成就。宰予被後人稱為宰子,位列諸子百家,他當時提出的看法,做人不需要假仁假義,是非常超前的,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有重要意義。
-
7 # 紹興李珍
孔子“朽木不可雕”的評價另有解釋,給後世師者帶來什麼啟發?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實際有兩句話,是連在一起的,不能分開。
分別是: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宰予(子我)是“孔門十哲”口才著名,這個弟子對孔子不敬畏、想到什麼就會直說,毫不隱諱自己觀點,那怕是反對的,也從不猶豫直說。
因為這樣的個性,所以白天會睡覺。
孔子看到後,當然生氣。因為孔子自己很努力,別的弟子也很努力,這是個例外。所以一時氣憤,脫口而出:“朽木不能雕,糞土之牆不可粉刷。還有什麼可以指責?”
指責的話,沒什麼可說的。聖人不同於他人的,是後面緊跟著的一句話。
試想:一個為他人之好,非常生氣之人,怎麼能夠及時反思;與自己的思維完全不同,並且知道他的好,這要如何才能做到?真難死我了。
孔子說:“初我對於人,是聞其言而信其行;今我對於人,是聞其言而觀其行。是宰予讓我學習到的。”
孔子在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從這樣的弟子身上,照樣能夠學習到,並且可以認宰予(子我)為師。為如此探求學問之心而頂禮膜拜。
所以他的罵,猶父罵子,那是真心的。但在罵時,同時能夠及時反省自己,並且,學習到其中的好,那就是胸懷問題。
後世師者,若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學生,那師道尊嚴必將重放華彩。敬奉!
-
8 # 沁冷墨
《論語》中很多語句的解釋都有爭議,而後世流傳出來的句子往往也有斷章取義的現象。
孔子對於“宰我”的評價就是如此,除了有不同的解釋之外,孔子對於宰我的評價也不是原文的重點內容。
孔子說“宰我晝寢”的語句,有更為合理的解釋
“宰予”,字子我,當時很多人的“字”其實都是單字,在其前加上“子”以示尊重,比如顏回,字子淵,但一般也就稱為“顏淵”。同樣,宰予也可以被稱為“宰我”、“子我”。
在《論語·公冶長》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按照這句話的通常解釋是說,孔子看到他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很惱怒,說真是朽木不可雕,用以批評宰予,並且認真地反思了自己,說之前是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信,從現在開始,不止要聽別人說什麼,還要看他如何做。
這是一直流行的解釋版本,主要也是為了突出“朽木不可雕”這一句俗語,本身就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認為孔子在罵宰予。
但是,這樣的解釋有幾個邏輯不通的地方:
第一,宰予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並不是無足輕重的“朽木”
“宰予”真的如孔子所說的那樣,是一塊不可雕琢的朽木嗎?
當然不是,孔門弟子眾多,據說最為優秀的有七十二人,而這七十二人中又有十人在學識、能力和品德上最為出色,被評為“孔門十哲”。
宰予位列十哲之一,德行、政事、文學、言語四科中,他屬於“言語”科,排位還在子貢之前。
這樣一位優秀人才,自然不會是一塊朽木。如果他都算朽木,那置孔門其他弟子於何地?
那麼,孔子如果批評宰予為朽木,那豈不是小題大做、小惡嚴懲嗎?這嚴重違背了孔子處事原則。
孔子極為注重公平公正,在著述《春秋》的時候不隱小惡、不遺小善,如果僅僅因為宰予晝寢一事,就批評他為不可雕琢的朽木,顯然有失偏頗,違背了自己的一貫原則。
而宰予晝寢,孔子批評他改正即可,為何又要把重點放在檢討自己呢?
這些在邏輯上都說不通。
第二,作為批評來說,孔子為何要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
宰予犯錯,孔子批評,那為何要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而不是反思教育弟子的方式?而這個“識人”方法和宰予晝寢也沒有太大的關聯。
如果按照通常解釋來說,這期間的跳躍明顯過大,轉折也非常生硬。
所以,這句話的解釋極有可能是另一種說法。
孔子在看到宰予晝寢的時候,比較驚訝,說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這是常識,但這怎麼可能發生在宰予身上呢?
“晝寢”這樣的行為,孔子雖然厭惡,但如果是其得意弟子也做出了這樣的舉措,就足以引起孔子的反思:
難道有晝寢行為的宰予就不優秀了嗎?
顯然不是,所以孔子才會去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
之前別人評價一個人,他就會相信;但經歷了宰予晝寢的事情之後,他意識到這樣的方法不對,因為如果有人和他說有一個叫做宰予的人“晝寢”,按照之前的方法孔子會認為這個人是一塊朽木,但如今的現實顯然不是這個樣子。
所以,孔子認為,之後不光要聽別人如何說,還要親自去了解一下他具體的事蹟。
這樣的邏輯就通順了。
在東漢王充的《論衡·非孔》中早就提出過這樣的解釋,只不過因為“朽木不可雕”這句俗語流傳太廣,以至於將《論語》中的這段話斷章取義,忽略了其重點在於後半部孔子的反思,而不在於前半段的“批評”。
通過“晝寢”事件,孔子所得到的啟發值得後世借鑑
“宰予晝寢”的重點不是前半部分“朽木不可雕”的俗語,這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引起話題的部分而已,重點就在於孔子對於自身的反思,足以引起後來師者的重視。
第一,關於教育方法的問題,是否應該不斷調整
當今時代裡,很多從事教師行業的人抱怨,說學生越來越難管,打不得罵不得,就是稍微訓斥得狠了一些,還容易遭到家長的投訴。
不可否認,這是一種現實,也是教師行業內面臨的難題。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這些教師上學時期,家長和孩子的老師是同一戰線的,共同管教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而現在有些家長和孩子站在了一起,一同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質疑。
但是問題就在於,時代是不斷變化的,與其抱怨變化,為何不去適應變化?
既然明知道有些家長和孩子一同質疑教師,那教師是不是應該調整一下自身的教學方式,以新的方式與家長和孩子相處?
就像職場當中很多老闆抱怨,90後、95後越來越難管了,其實和這是一個道理。
用之前老套的、過時的管理方式來處理變化過後的關係,自然會出現很多問題。
所以孔子在看到“宰予晝寢”的時候,第一時間反思的就是自己的“識人”方式是不是存在缺陷。
“有教無類”不僅僅是對於所教學生的包容,更是對執教者方法的考究。
第二,不能帶有偏見地看待不同的學生
誠然,只要是同類的事物就會存在比較。以成績作為標準的話,一個班級中有學習優秀的同學,就有學習不好的同學。
身為老師,肯定更為喜愛那些聽話的、成績好的學生,這是人之常情,但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很多教師對於一些他們認為很難教得會的學生採取放任的態度,他們會說“要為大部分同學負責”這樣的藉口,其實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可能有人會問,同樣的學生,一樣的教法,有人會有人不會,這不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嗎?
那我們換一種一說,同樣都是學生,但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不同,老師用同一種方式教學,自然就會有人適應,有人不適應,這不是老師的問題嗎?
初中有一個孩子的成績不是很好,他也認為自己很笨,一些基礎的東西自己學不會,比如語文考試中的古詩詞默寫這樣的題目,他就是背不下來。
我沒有讓他去刻意背誦甚至是抄寫,我只要求他認認真真的大聲讀十遍,然後合上書本,讓他從頭開始回憶並且複述,中間遺漏的部分直接跳過。
我發現這位一直背不下來的孩子在讀過十遍之後,也能記住不少的內容。於是反覆幾次重複這一過程,他在沒有刻意背誦的情況下,將這首詩歌非常輕鬆地複述下來了。
所以,面對那些所謂學習不好的孩子,教師不應該帶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認為其學生自身有問題,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可以換一種教育方式,也許就更為適合他。
就像孔子所做的那樣,當其得意門生宰予也在晝寢的時候,他立刻反思了自己之前是否有所偏見。
“春秋筆法”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史書撰寫方法?
-
9 # 南人北行
《論語·公冶長》中記載了孔子對大白天睡懶覺的宰予的評語:
第一句是孔子看見宰予晝寢,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意思是說:腐朽糜爛的木頭雕刻不得,斑駁汙穢的土牆粉刷不得;對於宰予嘛,說他什麼好呢?”
第二句是孔子不知哪一天又想起宰予白天睡懶覺的是,說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既孔子說:“原先,我對別人,聽到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今天,我對別人,聽到他的話,還要考察他的行為。通過宰予這事兒,我改成了現在的態度。”
孔子雖然生氣宰予大白天睡覺,但是孔子是一個善於反思的教育者,所以再次說起宰予的時候,想到的是自己認知的改變!
只是因為“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塢”太過盛名,所以大家忽視了孔子後一句: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看來宰予給孔子上的課太生動了,讓孔子大加感慨!
孔子在《論語·公冶長》一篇主要談“知”。“知”在孔子的思想體系裡十分重要,他說“知者利仁”,“未知,焉得仁”,“擇不處仁,焉得知”。
“知”與“智”是古今字,是指智力還是指聰明人?
從《論語》記載來看,孔子很反感那些耍小聰明的人,比如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所以,孔子所說的“智”應該指“智慧”,而且是指實踐的智慧,不是誇誇其談,能言善辯!
實踐的智慧所要求具備相應的知識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應該隨著實踐的開展而不斷豐富。所以孔子又說“君子不器”!即不能像容器一樣大小不變,而是不斷打破自身的侷限,向更高明的境界邁進。同時不斷善於思考總結,更新自己的觀念!在這篇內容中,收錄孔子幾個識人的較為又名的例子,一個是開篇孔子評價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在監獄裡關過,但不是他的罪過”。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另一個就是讓孔子被他撞見大白天睡懶覺的宰予,改變了孔子的認知途徑: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百聞也不如一見!只有親自考察,才能知人識人,可不能再道聽途說了!
看來白天睡懶覺的宰予對孔夫子的啟發很大,差點震塌了世界觀!
這兩則故事,都從側面反應了孔子的智慧觀,不能僵化認識,要不斷突破更新觀念! -
10 # 喔愛小咪
吸收文化精華@❤❤❤愛的力量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朽木不可雕”這是孔子罵自己學生宰予的一句話。這句話來自《論語》,罵人的原話其實有2句:“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這2句話字面意思是:腐朽的木頭不可能用來雕琢器物了,糞土壘起來的牆壁不能進行粉刷了。引申的的意思是:一個人愚蠢荒唐到了極點,無可救藥了。孔子的這個學生宰予為什麼被罵呢?他真的是愚蠢得不可救藥了嗎?且聽我慢慢道來——
比如,有一次孔子帶著宰予以及一幫其他的人去拜訪齊國的國王齊景公。齊景公在那之前被毒蛇咬傷了,治療了很長時間 ,才剛剛治好。眾人對齊景公行跪拜之禮以後,紛紛對齊景公拍馬屁。拍馬屁的方法是給齊景公敬獻治療毒蛇咬傷的藥物。宰予見此情景,不屑一顧地說:“國王的病以及好了,你們還給他敬獻治療毒蛇咬傷的藥物,是希望國王再次被毒蛇咬傷嗎?”
孔子在一旁聽到此話,感到學生給自己丟臉了。氣得直打哆嗦,可是又不能發作。從此在心裡對宰予更加反感和排斥了。
又有一次孔子看見宰予在大白天的學習時間裡,竟然睡大覺。這違背了孔子一貫勤學的主張。所以孔子氣不打一處來,破口大罵:你真是“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2、宰予真是“朽木不可雕”嗎?宰予真的是愚蠢到不可救藥了嗎?其實不是的 。那是孔子他老人家在氣頭上罵的一句話,而且因為孔子本來就對宰予有偏見。其實宰予是很聰明的。他學成以後當了齊國的大夫,相當於宰相的職位。他以及他的子孫世代被封為“臨淄公”,享有山東臨淄地區的統治權。他死後還被封為“齊公”、“先賢宰予”的稱號。
-
11 # 先王堂下守將
第一、客觀看待學生的學習情況。“朽木不可雕”評價的是孔子的弟子宰我。宰我“晝寢”就算大白天睡覺,於是孔子說他朽木不可雕。但是宰我在言語科有優秀的成果。不能以某個行為就評價學生的成果。換句話說,一個孩子在課堂上可能有點調皮,但是不能因為如此就說這個學生不行。
第二、老師以身作則示範品德。這一句之所以“有另外的解釋”不是朽木不可雕有另外的解釋,而是這句話還有後續。孔子之前評價宰我朽木不可雕,但是宰我做官的時候卻能造福一方,因此孔子由衷的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以前我看一個人,聽他說什麼就信他做什麼,今後我聽他說什麼還有看他做什麼,我以後要改正了。孔子的弟子子貢說過另外一句話。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一個真正的君子有過錯,就像日食與月食,有過錯別人都看得見,改了人們都敬仰他。這不是形容孔子的最佳語句嗎?一個人不怕犯錯,就怕不認錯,不改錯。孔子給我一個最佳範例,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就算如孔子一樣的聖賢,依然是知錯就改。而我們普通人,卻少有這樣的勇氣。連以魯莽勇武著稱的孔子另外一個弟子子路,都是聞過則喜。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
12 # 何偉33424
我對孔子這半句話的理解:孔子是以老師的身份對學生宰我說的。當過老師的人可能對有培養價值的學生說這句話,但是應該沒有對那些完全沒有培養價值的學生說過吧!(有沒有共識和同感)宰我在很多方面是個有突出能力的學生,但是在其一些方面,(比如:心直口快-舌毒等)需要立即改正、改進、改變。當然啦,老師經過多次要培養他,希望他揚長避短,可是…可是就是沒進步,孔老師才出此“罵人”之語。(其實是語言激勵吧!)我們後人得以知曉和廣泛引用。但到現在使用語境可能因為各自理解發生了變化,或者演變成了罵人的話…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還是值得我們後人去探索!
-
13 # 荷聲茹夢
朽木不可雕也,這是孔子對於他的一個學生的評價,因為這個學生在大白天居然睡覺而沒有學習。
歷來都是把“朽木不可雕也……”用來對一個人的徹底失望之後的宣判。人們也認為合情合理,大家就都在沿用至今。
不過,朽木不可雕也,到底是朽木的原因,還是雕刻者的問題呢?
孔子,一個教育家,他難道會以為朽木不可雕就放棄了一個學生嗎?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那麼,白天睡了一覺,這樣的學生就因此而不可雕為就成為了一段朽木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不會輕易放棄一個學生的。那麼,我的理解就是孔子說的這句話並不是要徹底否定他的這個晝寢的學生,而是他在思考自己在針對這樣的學生應該採取另一個教育方法了。
回覆列表
《論語》中很多語句的解釋都有爭議,而後世流傳出來的句子往往也有斷章取義的現象。
孔子對於“宰我”的評價就是如此,除了有不同的解釋之外,孔子對於宰我的評價也不是原文的重點內容。
孔子說“宰我晝寢”的語句,有更為合理的解釋
“宰予”,字子我,當時很多人的“字”其實都是單字,在其前加上“子”以示尊重,比如顏回,字子淵,但一般也就稱為“顏淵”。同樣,宰予也可以被稱為“宰我”、“子我”。
在《論語·公冶長》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按照這句話的通常解釋是說,孔子看到他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很惱怒,說真是朽木不可雕,用以批評宰予,並且認真地反思了自己,說之前是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信,從現在開始,不止要聽別人說什麼,還要看他如何做。
這是一直流行的解釋版本,主要也是為了突出“朽木不可雕”這一句俗語,本身就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認為孔子在罵宰予。
但是,這樣的解釋有幾個邏輯不通的地方:
第一,宰予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並不是無足輕重的“朽木”
“宰予”真的如孔子所說的那樣,是一塊不可雕琢的朽木嗎?
當然不是,孔門弟子眾多,據說最為優秀的有七十二人,而這七十二人中又有十人在學識、能力和品德上最為出色,被評為“孔門十哲”。
宰予位列十哲之一,德行、政事、文學、言語四科中,他屬於“言語”科,排位還在子貢之前。
這樣一位優秀人才,自然不會是一塊朽木。如果他都算朽木,那置孔門其他弟子於何地?
那麼,孔子如果批評宰予為朽木,那豈不是小題大做、小惡嚴懲嗎?這嚴重違背了孔子處事原則。
孔子極為注重公平公正,在著述《春秋》的時候不隱小惡、不遺小善,如果僅僅因為宰予晝寢一事,就批評他為不可雕琢的朽木,顯然有失偏頗,違背了自己的一貫原則。
而宰予晝寢,孔子批評他改正即可,為何又要把重點放在檢討自己呢?
這些在邏輯上都說不通。
第二,作為批評來說,孔子為何要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
宰予犯錯,孔子批評,那為何要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而不是反思教育弟子的方式?而這個“識人”方法和宰予晝寢也沒有太大的關聯。
如果按照通常解釋來說,這期間的跳躍明顯過大,轉折也非常生硬。
所以,這句話的解釋極有可能是另一種說法。
孔子在看到宰予晝寢的時候,比較驚訝,說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這是常識,但這怎麼可能發生在宰予身上呢?
“晝寢”這樣的行為,孔子雖然厭惡,但如果是其得意弟子也做出了這樣的舉措,就足以引起孔子的反思:
“難道有晝寢行為的宰予就不優秀了嗎?”
顯然不是,所以孔子才會去反思自己的識人方法。
之前別人評價一個人,他就會相信;但經歷了宰予晝寢的事情之後,他意識到這樣的方法不對,因為如果有人和他說有一個叫做宰予的人“晝寢”,按照之前的方法孔子會認為這個人是一塊朽木,但如今的現實顯然不是這個樣子。
所以,孔子認為,之後不光要聽別人如何說,還要親自去了解一下他具體的事蹟。
這樣的邏輯就通順了。
在東漢王充的《論衡·非孔》中早就提出過這樣的解釋,只不過因為“朽木不可雕”這句俗語流傳太廣,以至於將《論語》中的這段話斷章取義,忽略了其重點在於後半部孔子的反思,而不在於前半段的“批評”。
通過“晝寢”事件,孔子所得到的啟發值得後世借鑑
“宰予晝寢”的重點不是前半部分“朽木不可雕”的俗語,這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引起話題的部分而已,重點就在於孔子對於自身的反思,足以引起後來師者的重視。
第一,關於教育方法的問題,是否應該不斷調整
當今時代裡,很多從事教師行業的人抱怨,說學生越來越難管,打不得罵不得,就是稍微訓斥得狠了一些,還容易遭到家長的投訴。
不可否認,這是一種現實,也是教師行業內面臨的難題。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這些教師上學時期,家長和孩子的老師是同一戰線的,共同管教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而現在有些家長和孩子站在了一起,一同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質疑。
但是問題就在於,時代是不斷變化的,與其抱怨變化,為何不去適應變化?
既然明知道有些家長和孩子一同質疑教師,那教師是不是應該調整一下自身的教學方式,以新的方式與家長和孩子相處?
就像職場當中很多老闆抱怨,90後、95後越來越難管了,其實和這是一個道理。
用之前老套的、過時的管理方式來處理變化過後的關係,自然會出現很多問題。
所以孔子在看到“宰予晝寢”的時候,第一時間反思的就是自己的“識人”方式是不是存在缺陷。
“有教無類”不僅僅是對於所教學生的包容,更是對執教者方法的考究。
第二,不能帶有偏見地看待不同的學生
誠然,只要是同類的事物就會存在比較。以成績作為標準的話,一個班級中有學習優秀的同學,就有學習不好的同學。
身為老師,肯定更為喜愛那些聽話的、成績好的學生,這是人之常情,但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很多教師對於一些他們認為很難教得會的學生採取放任的態度,他們會說“要為大部分同學負責”這樣的藉口,其實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可能有人會問,同樣的學生,一樣的教法,有人會有人不會,這不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嗎?
那我們換一種一說,同樣都是學生,但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不同,老師用同一種方式教學,自然就會有人適應,有人不適應,這不是老師的問題嗎?
初中有一個孩子的成績不是很好,他也認為自己很笨,一些基礎的東西自己學不會,比如語文考試中的古詩詞默寫這樣的題目,他就是背不下來。
我沒有讓他去刻意背誦甚至是抄寫,我只要求他認認真真的大聲讀十遍,然後合上書本,讓他從頭開始回憶並且複述,中間遺漏的部分直接跳過。
我發現這位一直背不下來的孩子在讀過十遍之後,也能記住不少的內容。於是反覆幾次重複這一過程,他在沒有刻意背誦的情況下,將這首詩歌非常輕鬆地複述下來了。
所以,面對那些所謂學習不好的孩子,教師不應該帶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認為其學生自身有問題,應該反思是不是自己可以換一種教育方式,也許就更為適合他。
就像孔子所做的那樣,當其得意門生宰予也在晝寢的時候,他立刻反思了自己之前是否有所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