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就愛紅太狼
-
2 # 劉大佑
材料 玉米麵粉100克、澱粉100克、清水250克(如果沒有稱去稱量原料,可以用我們家裡都有的電飯鍋配帶的量米用的量杯稱取原料:1杯麵粉(裝滿面粉後刮平表面)、1杯澱粉、1.5杯清水:麵粉:澱粉:水=1:1:1.5) 做法 1、將麵粉和澱粉都放入一個小盆中;2、將清水倒入攪開成稀麵糊狀,用勺子攪使麵粉不結疙瘩,攪好後靜置10分鐘使麵粉完全吸水後再攪,麵糊裡的小疙瘩基本上就沒了,過濾後就可以使用了3、取一個8寸披薩盤子,也可以用不鏽鋼盤子,將盤子裡抹上薄薄的一層油,盛2勺麵糊倒入盤子中,轉動盤子將盤子均勻的覆蓋一層面糊就可以了,(麵糊的多少決定麵皮的厚薄)4、之前將鍋裡放水燒開,放入盤子(盤底和水直接接觸,注意盤中不要弄進水,盤沿和鍋之間要有一點距離,這樣鍋中的蒸汽才能上來)蓋上鍋蓋中大火蒸1-2分鐘,盤子中的麵糊凝固並鼓起大泡就可以取出來了,(可以準備2個盤子輪換著蒸制即省時間又省氣);5、從鍋中取出的盤子直接揭取麵皮很燙不好揭,可以放在涼水中冷卻(盤子底和水接觸面皮不要弄上水了),也可以放到水管下直接衝一下面皮都非常容易取出來了;蒸制的盤子只要第一張抹油就可以了,以後的只要盤裡沒沾上水,或盤子不沾手很乾爽,就不用再抹油了;如果使用沖水的方法取下的麵皮,以後也不用抹油,只是下一次還需要用沖洗的方法取下來;6、將取出來的麵皮放到菜板上或者盤子裡,上面用刷子刷上一層油再放下一張的時候麵皮摞起來之間才不會粘連;7、麵皮全部做好後切成寬條;8、將切好的麵皮放入盆中,再放入萵筍絲(根據自己的喜好也可以放黃瓜絲,胡蘿蔔絲等)辣椒油、蒜泥(蒜泥中加2小勺水攪一下)、鹽、醋、香油、花椒油、芝麻醬(用溫水攪成稀糊)自己喜歡的調料拌勻就可以吃了。 小訣竅 也可以用普通麵粉、紅薯粉、綠豆粉、豌豆粉等等 家裡有的現成材料 (我為了顏色好看用的玉米粉)
回覆列表
筋道無比的榆皮面榆皮,榆樹的皮。
榆皮面,榆皮砸成的面。
榆皮的特點是筋道,把榆皮撕成一條一條的細絲做成的繩子可以用很多年,還可做成鞭子放牛放羊,比麻繩甚至比皮繩還結實許多,可想而知它做出的面是個什麼樣子。
榆皮面的特點也是筋道,小的時候以玉米麵、穀糠為主,那些東西都是粗的不能再粗的糧,吃到嘴裡硌嘴,難以下嚥,人們就在粗糧中放入點榆皮面,做出的食物就會又筋道,又有一股樹香的味道。特別是喝糊糊,打老遠就能聞到一股香噴噴的特殊味兒。與玉米麵和在一起,還可吃手擀麵,吃餃子,面和餃子做好後,雖然當時聞不到什麼,卻在吃的時候口感好極了,光溜,滑膩,好咽,味香。
只是有一條,在喝榆皮面糊糊的時候必須小心,慢慢地喝或把表層那一層皮撥拉開,不可急著吸溜,因為榆皮面筋道,糊糊的表面很快就會結一層皮,這皮是涼了,可皮下的糊糊卻還是滾燙的,而且整碗糊糊好像是粘在一起的,你要是屏氣吸溜一口,那就會一口把一碗糊糊全喝下去,嘴、舌頭、食道、胃,凡消化系統都會燒壞,也許會出了人命。我們小時就聽過喝榆皮面燒死人的故事,所以只要是喝榆皮面糊糊,母親就要先認真叮嚀,還要眼瞅著你喝第一口,生怕出了那樣的事故。
相傳1939年,也就是民國二十八年,老家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雨,遭了大水災,莊稼顆粒無收。轉過年,農民沒糧吃,春天裡把野外可吃的野菜挖完之後,就靠剝榆樹皮為生,當地的榆樹皮全被剝光,還沒法度過災年。當年南山一帶就餓死一千多人,其中因吃榆皮面糊糊燙死的也相當多。在一個小村子中,有一天中午,有一家子正喝著榆皮面糊糊,忽聞日軍進村掃蕩,一家人捨不得那糊糊,就急急忙忙喝下去,準備跑反,結果喝下去不大一陣兒,兩條漢子就被糊糊燒死。這筆債既要算在榆皮面糊糊頭上,更要算在日本侵略者頭上。
從網路上查詢,得知榆樹皮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黏液,主要由糖蛋白和多糖組成。在水中,它們就可以形成比較強的“食物膠”,類似於谷膠蛋白的作用。所以,如果把榆樹皮加工成面,加入到玉米或者高粱粉中,它們也就能起到小麥粉中谷膠蛋白的作用。吃不起小麥麵粉的窮人們,也就可以“山寨”出餃子皮來。
榆皮面的這種用法,跟現代食品工業中新增食用膠或者增稠劑之類的目的是一樣的。通常的食用膠或者增稠劑,也往往是來源於某些動物、植物或者微生物的“天然成分”。因為經過了分離純化,再加上一些公眾聽起來很陌生的化學名字,也就成了許多人害怕乃至反感的物件。榆皮面實際上就是未經提純的食用膠,只是因為人們可以自己獲取,不知道它的化學名稱,也就具有了“天然食物膠”的形象,從而大受歡迎。
當然,從食品的角度說,榆皮面也沒有什麼不好。作為多糖的碳水化合物,往往是不能消化的膳食纖維。它的加入,不僅改善了麵粉的加工效能——把只能捏成團做成饃的玉米粉高粱粉變成了“高階”的餃子皮,還改善了營養價值 ——對於現代人來說,只提供熱量而且升糖指數很高的白麵粉可以算得上“不健康食品”。榆皮面的加入,有助於降低熱量和升糖指數,理論上說改善了營養價值。
榆皮面是不易吃到的,因為那時的樹都是生產隊的,沒有人可以隨便敢去剝榆樹的皮。人活臉,樹活皮,剝了皮的樹很快就會死去,這是人們無論如何也不敢做的事,只有等到生產隊要打哪棵榆樹有用時,人們才會去搶著剝點樹皮。人多皮少,那就看誰有運氣了,如果誰有幸剝到點榆皮,那就榮耀極了,除了自己享用,還可送點給親友。我們那時吃的就多是親友們送的。
不過,山中還有一種山榆樹,長不高,屬灌木類,它的長相、特點與家榆是一個樣,只是數量更少些,人們就用這山榆代替家榆,時間長了解解饞。
榆皮面加工製作過程也及其繁瑣複雜,榆皮本就韌性特強,須得使盡吃奶的力氣把大塊兒的榆皮切成小塊,然後曬乾,再上碾砸爛,羅成麵粉狀,才能食用。那個砸的過程相當費力,碾子轉半天,榆皮面只能砸下一點點。
已經有很多很多年沒吃過這好吃的榆皮面了,一是當了工人,與農村遠了些,二是這些年吃的都是從市場買回的面,不知裡邊摻和了什麼,反正是筋得比榆皮面還筋,你就是有了榆皮面也沒法再摻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