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霄讀史

    首先,李鴻章之所以反對主戰日本,是因為當時清政府的國力相對來說已經被耗盡了,因為實力的原因,如果直接和日本去打拼的話,可能佔有絕對性劣勢,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講,李鴻章是為了保全清政府才主張不和日本去打仗。所以李鴻章不主張和日本人去打仗,這並不是說他無能,大家也都知道有很多不平等的條約,李鴻章也是斷然拒絕的。

    其次,李鴻章不主張主戰日本,這也有一定的私心,畢竟如果直接和日本去打仗的話,可能清政府將不復存在,那樣自己的地位也就變得更低,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為了個人的一些利益。當然,在這一方面的可能性相對來說是小一些的。

    關於這一問題的介紹,就先到這裡了,希望大家在這裡都有所收穫,也希望大家能夠以此為結尾。

  • 2 # 柚子愛遊戲

    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湘軍平定叛亂功勞很大,可也形成一股龐大的勢力,1864年在太平天國被攻破後,曾國藩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只能對湘軍予以遣散,以免功高震主為已惹禍。但李鴻章卻乘勢而起,極力主張把淮軍保留了下來,這是其今後在政壇上最可靠的資本。淮軍內部上到下的營官基本全是合肥人,士兵也多是同鄉同村,他們只聽命於李鴻章,是一支典型的私家軍隊。淮軍從始至終就不是把保家衛國作為使命任務的軍隊,當兵是為了混口飯吃,領到軍餉可以養家餬口;軍官的目標是升官發財,整支軍隊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他們的存在只是李鴻章跟清廷和慈禧博弈的籌碼。淮軍士兵歸其將領所有,而將領只對統帥李鴻章負責,這一點和湘軍相同。因此,淮軍一直被視為李鴻章的私產,這恐怕也是清廷並不願意看到的,可又無可奈何之事。太平天國被剿滅之後,湘淮漢族官僚集團開始崛起。南方督撫大員的後輩們透過相互通婚,形成的關係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曾國藩之後李鴻章繼承了這個關係網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利益共同體,針插不進水潑不進。朝廷的中央集權體制下,一旦朝廷失去權威,離滅亡就不遠了。八國聯軍侵華時,南方的督撫們搞起“東南互保”,而慈禧也無法制約就是很好的體現。李鴻章所重用之人大都是庸才、廢材,除了幕僚外,他不是看才學和品德來任用官員,而是看重關係、金錢及忠誠度,時人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說,比如甲午戰爭中葉志超就是個貪生怕死之輩,卻被其委以重任,結果葉志超在戰場上成了“葉跑跑”。組建北洋水師,從一開始就沒把國家海防建設列入首要任務,而只是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牢固。北洋水師提督既沒有選擇鄧世昌,也沒有選擇其他科班出身的海軍將領,而是選擇淮軍舊式軍官丁汝昌。丁汝昌既沒有海戰經驗,也沒有海軍經歷,他的任務是忠實執行李鴻章的命令,整個甲午海戰中他只聽從李鴻章的,黃海之戰失敗後,他執行李鴻章避戰保船的策略,最終把自己和北洋水師全部葬送。北洋艦隊的軍械後勤主管張士衍是李鴻章的外甥,幕後是李經方,他們貪婪愚蠢,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甲午戰敗,他所領導的淮軍及北洋水師在血性與勇氣上,完全無法與當年的湘軍相比,對此他也應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鴻章自以為是,與左宗棠爭論塞防與海防孰重孰輕,李就建議放棄新疆,遭到了左的強烈反對。為了籌集糧餉,左宗棠只得透過胡雪巖向國外銀行融資,才勉強保證了西征軍的軍費,但胡雪巖卻被李鴻章所嫉恨,最終由盛宣懷聯合國外洋行將胡雪巖給整垮。收復新疆之時,左宗棠最擔心的並不是戰場上的敵人,而是軍費不足及來自清廷朝堂上的冷箭。相比於左宗堂,李鴻章既無遠見更無卓識,他只是個善於做官的舊官僚而已。1885年中法戰爭,在清軍旗開得勝之時李鴻章卻向法國求和,結果這場戰爭中國雖勝尤敗,不僅喪失了西南藩屬國越南,而且連中國華南、西南地區,也被法國勢力長驅直入。1895年,在日本洽談賣國條約時,他頭上捱了日本憤青一槍,這成為李鴻章與日本人談判的籌碼。為此,他把日本索要的賠款減少了一億兩。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日本實際上早已經破解了清廷的外交密電碼,清楚地知道清廷的賠款底牌就是二億兩。所以,他捱了一槍,其實是白挨的,並無任何實質意義,反而令其認為自己好像立了大功一件。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被舉國痛斥為漢奸,說他是漢奸可能過了,說他是在賣國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他也是奉旨賣國。在一個腐朽的專制體制下,作為統治者的滿清政府,並沒有與敵人死磕的勇氣與血性,李鴻章的使命就是在賣國時,可以少讓點利益與外國,僅此而已。李鴻章在甲午戰敗之後,卻開始突發奇想,玩起戰略制衡之術,他極國主張與俄國結盟以制衡日本,結果被沙皇尼古拉二世利用。他極力促成與沙俄達成密約,最終說服了清廷決策者慈禧太后,根據《中俄秘約》鐵路由俄國道勝銀行修建、經營,鐵路所到之處都淪為俄國的勢力範圍,並藉此控制了旅順、大連,遼東半島落入沙俄熊掌,東北從此成為沙俄的國中之國。他與俄國簽訂的密約卻是引狼入室,完全是他主動賣國,其責任不可推卸。他積極推行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其職責。李鴻章不希望看到讓清朝滅亡,因為那將令自己成為“亡國之臣”。他一生奉行都是忠君愛國的思想,只不過,他愛的國是大清國,他忠的君是慈禧。他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者,誠如他自己所言,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自己不過是個“糊裱匠”,修補清廷這艘四處漏風進水的破船。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做官和處事上深得其真傳,但李鴻章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上,根本比不上曾國藩,也更比不上左宗棠。曾國藩曾經不客氣的評價李鴻章,說他只是個一心想著出人頭地之人,做人做官都太過功利,其年少時的夢想不過就是“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一生的作為,都只是為了能延續清朝的統治,唯有如此才能保證自己有出將入相,名留青史的機會。李鴻章被某些人刻意的神化,甚至將他說成是“十九世紀三大偉人之一”,另二位偉人是德國俾斯麥和美國格蘭特,也不知道他兩人同意嗎?一個連當年的列強們都認為並不入流的日本都無法戰勝的軍隊統帥,戰後卻只能簽訂喪權辱國條約之人,為何能成為所謂的世紀偉人?也真算是世界奇觀了。因為,列強們真正害怕是那種願意和他們死磕到底的愣頭青。李鴻章存在的意義,可以讓列強少付出些成本,獲得更大的利益。以幫助列強實現從清廷勒索賠款,割讓領土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的球員為什麼不奮力爭奪全明星賽的M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