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封爵先後次序:公、侯、伯、子、男。明瑞-阿桂-富康安-兆惠之後,再無公爵。SO,此條例僅適用於滿族後裔,跟漢人無關,這是遊戲規則。公爵不封漢人,倒不是瞧不起漢人,而是出於統治的考慮(易富難貴嘛),不僅僅是在封爵這個問題上。歷代異族統治階級對漢統治策略皆是如此。具體到曾國藩身上,又多了一層功高震主、鳥盡弓藏之意了。不讓漢人掌握太大的權力,也是清王朝基本策略。至於後來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乃至掌握實權的督撫大臣等,都是晚清統治階級和慈禧迫於內憂外患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了。漢人太多,不得不防——這是清王朝的想法。清帝聯姻的首選從來都是蒙古和滿足,蒙古八旗和滿洲八旗從來都是高於漢軍八旗的,在婚姻上籠絡蒙古,證明是一項很成功的策略。 太平天國之後,整個清朝的軍事力量幾乎都掌握在曾國藩及湘軍手上,湘軍派系的將領得到朝廷的重用,佔了總督巡撫的絕大半壁江山,曾國藩的封賞自然就有了爭議。按照曾的功勞來說,曾是中興之臣,獨力支撐了清這個即將傾覆的大廈,有人建議封曾為王,但是清經過三藩之亂後,就不在封漢人為王。最後為了表彰曾的功勞,封了侯。湘軍中因戰功爵的還有曾國荃、李臣典、蕭孚泗。因協助湘軍有功封爵的有官文。死後諡號很能說明問題:曾國藩(文正)封一等毅勇侯、李鴻章(文忠)晉一等肅毅侯、左宗棠(文襄)封二等恪靖侯。清代的諡號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類。軍機處給大臣上諡號時最高只能諡到“文忠”。諡號裡最為顯要的是文正,只有第一流的名臣才能得到這個諡號,而且是由皇帝親自封,而文忠文襄這些諡號是可以由軍機內閣擬定的。司馬光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所以說文正是極其高的諡號:文指的是經天緯地、道德博聞,正指的是內外賓服。自古以來只有有德行、有名望的重臣才會在死後得到這個諡號。例如宋代的范仲淹,諡號也是文正。清朝時,另外一個重臣劉統勳,也就是劉羅鍋的父親,也是諡號文正。左宗棠贈曾國藩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
滿清封爵先後次序:公、侯、伯、子、男。明瑞-阿桂-富康安-兆惠之後,再無公爵。SO,此條例僅適用於滿族後裔,跟漢人無關,這是遊戲規則。公爵不封漢人,倒不是瞧不起漢人,而是出於統治的考慮(易富難貴嘛),不僅僅是在封爵這個問題上。歷代異族統治階級對漢統治策略皆是如此。具體到曾國藩身上,又多了一層功高震主、鳥盡弓藏之意了。不讓漢人掌握太大的權力,也是清王朝基本策略。至於後來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乃至掌握實權的督撫大臣等,都是晚清統治階級和慈禧迫於內憂外患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了。漢人太多,不得不防——這是清王朝的想法。清帝聯姻的首選從來都是蒙古和滿足,蒙古八旗和滿洲八旗從來都是高於漢軍八旗的,在婚姻上籠絡蒙古,證明是一項很成功的策略。 太平天國之後,整個清朝的軍事力量幾乎都掌握在曾國藩及湘軍手上,湘軍派系的將領得到朝廷的重用,佔了總督巡撫的絕大半壁江山,曾國藩的封賞自然就有了爭議。按照曾的功勞來說,曾是中興之臣,獨力支撐了清這個即將傾覆的大廈,有人建議封曾為王,但是清經過三藩之亂後,就不在封漢人為王。最後為了表彰曾的功勞,封了侯。湘軍中因戰功爵的還有曾國荃、李臣典、蕭孚泗。因協助湘軍有功封爵的有官文。死後諡號很能說明問題:曾國藩(文正)封一等毅勇侯、李鴻章(文忠)晉一等肅毅侯、左宗棠(文襄)封二等恪靖侯。清代的諡號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類。軍機處給大臣上諡號時最高只能諡到“文忠”。諡號裡最為顯要的是文正,只有第一流的名臣才能得到這個諡號,而且是由皇帝親自封,而文忠文襄這些諡號是可以由軍機內閣擬定的。司馬光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所以說文正是極其高的諡號:文指的是經天緯地、道德博聞,正指的是內外賓服。自古以來只有有德行、有名望的重臣才會在死後得到這個諡號。例如宋代的范仲淹,諡號也是文正。清朝時,另外一個重臣劉統勳,也就是劉羅鍋的父親,也是諡號文正。左宗棠贈曾國藩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