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鞍山王江

    有的人,把信仰寄託於精神世界,實則,是現實中的煩惱、求解無望,燒香拜佛祈求神靈幫助,只是自己不想改變。

    一般情況下,越是落魄的人,越容易鍾情於信仰,只可惜,信仰只能引領你前進,無法糾正你的錯誤。

    信仰,有時看似神聖,其實就是障眼法,障眼的目的,就是減輕信仰者的痛苦。但是信仰,能讓你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狀態變得如心所願嗎?顯然不能,因為人是凡物,拋除親情友情可以不顧,自己也得穿衣吃飯吧。

    人生坎坷,即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指的是你的出身,你成長時期的養育環境。而主觀因素呢?與教育,與智商,與努力,與打破常規的勇敢有關係。

    當然,人需要信仰,因為信仰能讓人的意志變得堅定,但信仰,也是有虛幻和現實之分。

    好的信仰,能給生活帶來美好,而差的信仰,只會脫離實際,特別是那些假信仰,不過是做作樣子罷了。

  • 2 # UU49298428

    電視劇《換了人間》毛澤東逛寺廟,說“佛教不是迷信,是文化。”還以為是編劇編的,一查還是事實。

    於是花點時間瞭解一下佛教,發現它是披著宗教袈裟的唯心主義哲學。經各代大師發展宏大的哲學體系。

    凡心的問題均可以從中找到解決之道。《美國工廠》曹德旺拜佛不知道諸位看官如何理解呢?信仰?精神寄託?還是別的什麼?

  • 3 # 農家啊周

    一個人要是極度生氣的情況下,不發洩出來,就會瘋掉。精神在高度緊張或壓抑下,也要找一個寄託,以求釋放緊張的情緒。佛教被一些電視神話的無所不能,所以人們寧可信其有。

  • 4 # 知惑不惑

    挫折會打擊人的自信心,坎坷會激發人性中的避世情緒。佛教(與佛學不是一個概念)恰恰利用了人精神疲憊時的虛弱期的抵抗力底谷,給虛弱期的人,提供一個避世港灣。

    一般,小困難小挫折的人容易入道教(與道學不同)基督教等。經歷大坎坷的人,容易入佛教。

    虛弱期,其實就是古傳承的‘火氣’,有人火盛,有人火氣弱。只不過在歷史傳承中,被逐漸傳為鬼怪學說,本質就是精神力。

  • 5 # 六扇門人jgy

    現在社會發展很快,生活和工作節奏也大大加快,容易讓人產生壓力感,挫折感和經歷坎坷的感覺。過分的神經緊張容易產生心裡疾病,比如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等等。適當放鬆心情,有利於自我身心的調節。佛教類的信仰就像一個心理醫生在幫你調節情緒,對於你應對心理壓力,放鬆心情有幫助,所以能夠用佛教理論調節心理情緒,應對心理壓力我覺得沒有害處。因為你依靠自己的能力能自我身心調節,這也是你的一種能力,讓你能應對各種困難,不至於心理垮掉。如果你自己不能調節,那就需要心理醫生幫你調節。心理醫生一套也是幫你開解心理,讓你放鬆心情,看開想開,應對各種生活壓力。佛教的很多理論,既然對很多人能起到心理醫生的作用,有什麼不好呢?因此能把佛教信仰當成心理寄託,我認為不是壞事,他能自我調節心理,應對生活壓力,安撫自我情緒,不至於讓自己變得神經質,慢慢自我的心理也就變得比較強大,不容易被困難和壓力打到。而且有佛教信仰的人相信因果報應,做事有底線(有些事不敢做怕報應)。不像有些人為達目的,什麼壞事都敢做,做人做事都沒有底線,這種沒有底線的人是徹底沒救了。因此佛教這樣的宗教信仰,對很多人心理都有心理安慰作用,這有什麼不好呢!

  • 6 # 0無為0

    人類的追求大體分三個階段:物質追求、精神追求和靈魂追求。佛學處於最後階段,不是僅僅遇到坎坷以後才去尋找精寄託的,包括一些前沿著名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的發現,尤其是量子物理學對微觀世界的認識與佛學的認識心心相印,科學的腳步越來越證明佛學的正確。其實佛學與我們的潛意識息息相關,人生有來處,當然會有去處,從理論上分析應該如此,為什麼我們卻失去另一半呢?愛因斯坦曾說過:時間與空間是人類認識的錯覺,但是我們根本體悟不到,佛學早就記錄在經典裡了。佛學還有更多的觀點被科學一步一步的印證,所以我們不能不拓寬視覺,一個人對現實的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看透了,厭惡了,疲憊了,必然要進行靈魂的拷問,這正是覺醒了的表現,不然你覺得你真會會斷滅沒有去處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所認為的時尚是什麼?